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我有良师
字数: 20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 傅益瑶
出版日期: 2012-09-01
商品条码: 978751531014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
¥3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傅益瑶是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194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是活跃在当今日本和国际画坛的知名画家,《我有良师》记录了傅益瑶几十年艺术人生的深情、洞见、妙赏、玄心。通过她朴实、真诚的文字,我们得以亲近志趣高洁的灵魂,得以与久违的浩然之气相逢。
内容简介
1965年,傅益瑶考取大学的那个夏天。一天晚饭后,父亲傅抱石带着她去玄武湖边散步,与她有一次谈话。父亲说:“今后你会遇到许多老师,寻拜良师是要修的主要的一门课。”“只要你会拜,古人也能成为良师,……不仅如此,山水自然,天地万物,能启发你、引导你的都是良师。”“总之,你的一生应该是寻师拜师的一生。能这样,我就放心了。”
一个月后,父亲蘧然去世。这次谈话成为父女俩最后一次最严肃、最掏心的谈话。
傅益瑶永远铭记父亲的话。从一九七〇年自学绘画直到今天,在艺术道路上,她幸遇良师,如赵朴初、林散之、王一羽、平山郁夫、河北伦明、吉村贞司……他们言传身教,不仅有绘画技艺上的点拨,更有开阔人生境界的教诲;她“行脚”于山川自然、民情风俗,体会四时凉暖、风月移换,参悟大化、受益匪浅。
《我有良师》记录了傅益瑶几十年艺术人生的深情、洞见与妙赏。通过她朴实、真诚的文字,我们得以亲近志向高洁的灵魂,得以与久违的浩然之气相逢。
作者简介
傅益瑶,当代有名水墨画家,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一九七九年东渡扶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亲自批准外派的第一位艺术留学生。师从日本文化巨匠平山郁夫。她将水墨画的功底融汇日本画技法,在佛教、民间祭和诗意画方面,给予水墨画领域诸多新题材。代表作有:《比睿山延历寺图》、《天台山国清寺图》、《三千院四季图》、《春夜宴桃李园》、《佛教东渐图》、《諏访大社御柱祭》、《张骞出使西域图》、《游龙望京图》等。画集有:《傅益瑶水墨画集》、《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佛教东渐图》、《傅益瑶画集》、《绘画入门——水墨画》、《绘画菜根谭》、《芭蕉——生命的赞歌》、《诗佛王维》、《十牛图》、《傅益瑶国画集》等。专著有:《我的东瀛岁月》、《我的父亲傅抱石》。
先后获得日本优选美术评论奖“伦雅美术奖”,和日本“神道文化奖”。
傅益瑶在秉承父亲雄浑酣畅风格的同时,又有着女性温婉细腻的笔墨情调,中锋用笔,苍润佳丽,富含人生智慧和感情。把自然的时空、历史的时空和人的精神时空同时融到心里,在其中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艺术的秩序,从而自由地将人、地、时、空穿插起来,将人们的视线从可见的画面带到可以无限联想的世界中去。
目录
傅抱石:“严父”与“慈师”
林散之:人间八十最风流
赵朴初:无言化育最堪师
吉村贞司:在野的美学权威
平山郁夫:日本画坛的哲人
河北伦明:一经品题名满天下
王一羽:立定精神的一生
融进历史
画美人必先画出有品有格的人
笔了意未了
闲话收藏
翰墨清言
从蒙地到觉地
读父画《九张机册页》
读父画《唐人诗意册页》
读父画《平沙落雁》
读父画《风雨归牧》
读父画《不辨泉声抑雨声》
读父画《夏》
《临任渭长水浒人物》自序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小序
松尾芭蕉《奥州小路》小序
《祖道传东》小序
《窑火丹青》自序
《绘画菜根谭》后记
《傅益瑶画集》后记
《三千院四季图》图跋
《比睿山延历寺》图跋
《天台山国清寺》图跋
《佛教东渐图》图跋
《登金陵凤凰台》图跋
《春夜宴桃李园序》图跋
《傅抱石扇面集册》跋
承露轩记
摘要
林散之:“人间八十最风流”
“鲤之过庭,必得父教”,这是孔子教诲儿子孔鲤的方法。这种”过庭之教”是中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最有魅力的特色之一。因为中国教育最注重变化气质,养育人格,只有在人格形成的同时,才能使知识和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我从小就生活在“过庭之教”的环境里,虽不自觉,但父母的教诲,就随着一口饭,一口汤被慢慢地喂进来了。习惯了的东西一旦失去才会惊觉它的宝贵,才会涌出强烈的难舍之情。最初的批斗打砸的浪潮过去之后,我被排斥在造反派之外,成了名副其实的消遥派,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地晃荡着,就是在这个骨节眼上,我遇到了林散之老先生,是他让我重温了“过庭之教”的温馨。
记得那是个夏天下午,我的表妹兴冲冲地跑来说:“林老搬到百子亭八号来了,我们去看他好吗?”我早就闻知林老--林散之老先生是位大书法家,可从来没有见过。此时我的妹妹和表妹都在练书法,于是我们就结伴去拜访他,而且百子亭离我们家很近,出门转个弯就到。林老住在楼下,他的客厅兼书房就面对着院子,里面是睡房,我们几个人说说笑笑地走到门口,往里一看,竟然没有人,于是我们便又热闹起来。待我们走到客厅里,忽然听到里屋有个低沉的却又爽朗的声音在说话,只见林老坐在藤椅上拿着把芭蕉扇笑眯眯地对我们说:“你们这一群真好像是从大观园里走出来的。”这一说又把我们弄得哈哈大笑。说实话,当时我看林老,倒有点像看刘姥姥,他的头是圆圆的,眼睛晶亮晶亮,也是圆圆的,一双眉毛,长着长长的寿眉,仿佛也是圆圆的,特别是他笑起来,两个腮帮子更堆成圆圆的,真是又可爱又有趣。在这间书房里与林老共度了许多时光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才是书法这个大观园里的刘姥姥。
林老是个伤残之人,他双耳失聪,据他说,有一天窗外风雨交加,他看到电光闪闪,却听不到打雷声,心想,为什么这场雨只闪电不打雷呢?从这时起他才知道自己接近聋了。从那以后,他作书落款,便把“散之”连在一起写,看起来就好像是个草写的“聋”字。这似乎是自嘲,又好像是自怒,其实都不是,这是一种自足。我想,这在别人身上也许只能抱残守缺,可林老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不幸变为财富。和他聊天可以说是半作笔谈,我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他会回答我们,也许是听不到多余的杂音的缘故,他比谁都能抓到我们内心的悬疑和纠葛。他的回答总是简短而绝妙,给我们留下反复揣摸和回味的空间,诙谐和有趣的话又常常能让我们触摸到深奥恢宏的哲理和玄机。林老的右手曾经被沸水烫伤过,拇指和食指就粘到了一起,不能开,只能合,变成了个硬圈,让人酸楚不忍。我想象他不得不放弃熟练的右手而改用左手来写字,一定十分艰难,十分困惑。待我们彼此熟悉了以后,我把心里的疑虑和盘托出,谁知林老只淡淡地笑了笑说:“那有什么,只是换只手拿笔而已,写字不靠它,只有不会写字的人才用指力呢。”我听后不禁诧然,问:“不用指力,那用什么力写字才好呢?”林老回答说:“当然是离手指越远越好。”我思忖着:那腕力比指力好,而臂力又比腕力好,背力比臂力好……我忽然悟到了,岂不是用脑力优选?我语及于此,林老用手指了指头顶,我一下子明白了,脑力之上还有一种更远更神秘的力,那就是神力。我看着林老沉思着的生动的面孔,心中深深地感动着,原来失去手指的林老,和失去听力的贝多芬一样,困苦反而使他们找到使用神力的道路。
《菜根谭》有言,“学问乃是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讲”,林老就是这样。他从来不大张旗鼓地谈什么书论画理,可是却常常会冷不丁地说一句什么,成为我们一生可究的书法课。有一次他写完长长的一笔悬针后,朝我谦逊地笑笑:“死蛇挂树”。我定睛一看,只觉得那一笔看似下垂却有股向上的力量,仿佛还在微微地颤动着,不禁想用手去碰它,这是悬针用笔的大境界,向上的内力极关重要,最怕的就是有气无力地向下拖。林老在纸上写下这样两句诗: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如圆时更觉方。也就是说,只有内力和外力逆势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生命来。林老说,写“点”这个笔划,有时要如飞鹰啄食,又轻又快,又准又能狠,有时又要像高山坠石,万钧之力,瞬时落地。他写“走之”,或者写“撇捺”,也有说法,那叫阳关三叠,就像乐声,不论你怎样抑扬顿挫,怎样刚柔转折,都不能有一丝音漏,一瞬气断。有一次我看着他一口气写完了一整幅诗文,从头到尾变化有致,悬而观之,更觉前后顾盼,十分有情。我问林老,他是否先打了腹稿再写的,不然怎么能把握得这么好。林老说,“其实也不需怎样打腹稿,只要把要写的东西先放到心里就行了,字有顾盼与人有朝揖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想想看,在一个屋子里,如果里面的人互不理睬,各不相关,那这间屋子不就变成了牢房?你还呆得下去吗?”我听完后大为感动,没想到书理与人伦竟是如此相通。
……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