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画笔
|
马克笔
|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母亲在.家在/黎建飞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黎建飞著
出版日期: 2012-10-01
商品条码: 9787511837998
版次: 1
开本: A5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
¥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母亲在,家在》由黎建飞编著。
从木石铁匠到工人、官员、教授――这是怎样的旅程?从无书可读到读书、写书、教书――这是怎样的路程?从无学能上到本科、硕士、博士――这是怎样的行程?从儿子学生到家长、教师、父亲――这是怎样的进程?从社会边缘到融入、参与、干预――这是怎样的过程?从无法无天到学法、教法、写法――这是怎样的历程?
《母亲在,家在》是一个男孩成长的轨迹,更是一位母亲心血的印痕;这样的痕迹对男孩的男孩、儿子的儿子有什么意味吗?
目录
一、我从山里来
母校―知识―命运
多曾相似
理科与文科(或者自然科学与社会或社会科学)
考试制度还是优选的制度
老木匠新传说:墙倒屋不塌
老木匠新传说:拆房
老木匠新传说:戒色
老木匠新传奇:作法
老木匠新传奇:师徒
变量与择时
少年科学的烦恼
老木匠传奇:木与石
老木匠传奇:木与车
老木匠传奇:石与铁
老木匠传奇:木与泥
老木匠传奇:装卸与搬运
住房咏叹调
玩格与上德
假作真时真亦假
远望与近看少年渔鱼:捉鱼
少年渔鱼:闹鱼?抽鱼?震鱼
少年渔鱼:电鱼?网鱼
少年渔鱼:钓鱼?啄鱼
少年渔鱼:无鱼
宪法变形记
觅食于晨
西山烤羊
父老乡亲
忙
专家说
过年的味道
初一远影
家?母亲?我们
成长的代价
成长的胆怯
歌性
老吾老
记忆
二、相伴成长中
失业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
中学生是怎样起床的
社会进程是为人的和人为的
国足很有希望
一支长城几只眼
消费失败
颁奖有感
加分:在理解中忽略
隔水问樵夫
夏日里的男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以小人之心
“六字师”待岗记
人丁兴旺满园春
我们同班
学习才是硬道理
老师的拥抱父爱如何真球迷
有工作就有幸福
伴读
我与吾及医疗保险
成长的纠结
杏放烂了还是酸
变形
老师是真正的英雄
课堂至上,课本为王
考试少人了
“三”的辩证
谈选择
父母是个啥
孤独求不败
青春作伴好犯错
汝今能持否?
才与用
哈佛的接触
借来的拳头打不死人
工作的意义
己所未欲,勿施于人
我想对你说
微博者,微而博也
两只碗,一笑脸
错鞋
家长会
接送
近日无视
左右
聚散
高山流水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抓周
个园、铁嘴、博士
父母心
伤自尊了
文理搭配,婚姻不贵
读书应艾海
有儿别学工复说8道
工作(working)
无妄之诉
撕裂感知生命等待未来
留学中国
许地山的女儿
孩子――不是拿来伤害的!
孩子无父亲
弥合
三、家有读书郎
人真聪明
思想的肖像
序文的情绪
也说“读书”
牛顿:时代的巨人
我愿意为?朗读
读书日里话读书
再话读书
间谍热动说婚姻
布丰是怎样起床的
科学的脾气
Scientist 1833
与书共舞
读书宜笨
读书宜烂
考试宜淡
回家与出家
读书人皆颜如玉西式“苛政猛于虎”
书惟其旧
再版怎样“再”
环境与定力
有点文化好
百度白错
又是一个读书日
文学的穿透力
锯末里的木匠与作家和诗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
晨读
下笔才有神
早餐好,全天好
慢看
买书难,难于洗煤炭
秋月春风等闲度
龙王生九子
读不下去
粉丝
心存敬畏
你读了吗?
上帝等着你
词趣
神了
不掠人之美者美
书中谁有黄金屋
跋:不可复制的记忆
摘要
老木匠传奇:木与石
“粗木笨石”是对木匠与石匠关系的修辞性评价。这两位弟兄在古代通称为工匠,并且都还是鲁师爷的弟子。《世本》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述异记》载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是很早的石刻地图。此外,还传说鲁班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修筑了至今健在的赵州桥。
到了我们这一代,两兄弟早已走完了“树大要分叉,儿大要分家”的程序,并且早已经是谁看谁都不顺眼了。比如,“石匠帮忙一袋烟,木匠帮忙大半天”,等等。或许这些话多是我从木匠师傅那里听来的,所以木匠占了先手。但是,我的职业生涯是石于木先。
向石头讨生活开始于小学后期的河坝,是将河坝的石头用铁锤砸改至一定规格的石块(通常是2厘米×2厘米),卖给修桥铺路浇灌混凝土等使用单位,一立方大概能得2元钱。夏天的河边凉快且近水,每天放学后涉水过河也不失为一件惬意的事。尤其是,行至河的中央忽然上游涨水(当地俗称“铺盖水”),急切的洪水将手里拿的工具冲走,有时甚至连短裤也冲掉了,回到岸边便产生了劫后余生的成就感。比较麻烦的是冬天,寒风刺骨倒在其次,更难的是须得下到水中去捞石头,手上脚下的冻疮是少不了的。之所以要下水,原因有二:一是岸上可供砸改的石头已近枯竭,二是水里捞出的石头是经水浸泡过的,比较容量砸改。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对于歇后语“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就不以为然了。“臭”是一定的,“硬”却不一定。就如张翎在《余震》中所揭示的:“并不是所有苦难都能成就一个人。它也可以摧毁一个人。”(《人民文学》2007年第l期)
在矿山同样是将开山放炮后的菱镁矿石砸改成一定规格的石块(通常是4厘米×4厘米),卖给外地的工厂用于冶炼,但挣的钱却多了。尤其是熟悉了雷管和,学会了打炮眼装填点引线,知道了引线受潮或者制造时填充不均匀都会产生“哑炮”。后者往往是致命的,因为引线的外包装可以慢慢燃至有处,这时周围的人再跑开已经来不及了。很危险的是一次“放大炮”,从县上请来的老王师傅(现在可以称之为“专家”了)带人挖掘了一个竖井,在井底开出一个“药室”,里面码放了数百公斤。一旦爆炸,半边山的矿石够我们使用数月了。谁料到点燃引线后也如同伦敦街头的大笨钟,在人们的久等中成了哑炮。怎么办?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某专家发明了一种威力巨大的火炮,但投入部队使用时却没能把炮弹打出去。首长的解决之道是装填炮弹后请专家本人来开炮。专家在大汗淋漓中总算把炮弹鼓捣出去了,避免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壮烈。。矿山的领导也向首长学习,请老王师傅自己去把掏出来或者引爆,老王师傅在惶恐中也终于重新把这炮放响了。此事以后,就再也没有在矿山看到老王师傅的身影了。
矿山劳动引发的《劳动法》问题是法定节假日的休息与休假。大年初一,我们那里流行的是外出或者上街用压岁钱买零食和闲逛,好看的风景是四村八乡的姑娘大婶们穿着大红大绿的新衣三五成群地行进。上午,从远距离的铁道上看到矿山有人影,心想是谁这么爱钱,怎么连大年初一都不休息?晚上回到家中才知道――大年初一在矿山忙碌的身影是我的母亲。第二天我们姐妹也都上了矿山,而且从此我对于假期节日也就不大以为然了。从事《劳动法》研究后,常常想到的是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给恩格斯的信中所言:我们要给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时,我自己却从未实行过八小时。在劳动部工作后的靠前个国庆节,我也一个人待在家中,用三天假期写成了“美国的利益集团与立法”这篇有点学术味道的文章。
这件事也有一个不好的后遗症:当儿子告诉我他们学校要放假时,我习惯性地回答:对一个学生而言,放假只是换了一个学习的地点。
老木匠传奇:木与车
只听说过风马牛,为何又说木与车?
这里说的是“架架车”,又叫“板板车”,四川话说出来会听成“甲甲车”。架架车由两根长大约8厘米~15厘米左右的树木为主架,须选用青岗等上等硬杂木,做成约3米长1米宽的车架,附加两个胶皮铁箍轮即可。车体可分为前杠、车架和车尾前三部分。拉车者因财力及路况一分为二,即或牛或人。前杠又名中杠,人斜挂联系车身的纤绳拉绊,在杠间或驱牛或自力前行。前杠两边还备两个拉绊,通常由妇女或幼年小童套用,于上坡等须用力处起助力作用。
当木匠后,做这样的车属于小菜一碟的“粗活”。但在河坝和在矿山时,架架车是转运石头的主要工具。该车虽然构造简单,却能一次拉上千斤重的石头。只不过,驾驭这千斤重物一步步挪移到目的地实为苦力的行当,民谣为证:七十二行,拉车为王,衣裳拉破,颈项拉长。甚至,“拉架架车的”被用作警示孩童读书,否则“长大就只能拉架架车”。(,这一点似乎全国通用。一位祖居安徽省的青年法学家说他爹就指着路上的拉车人让他选择:要么拉车,要么读书。中国由此诞生了一位未来的伟大法学家。)
但在当时,在我们这些懵懂少年眼中,拉架架车的并无半点不好。首先可以用做玩具,载重时,遇下坡可站在车尾压重,简直就是搭乘免费过山车。空驶时,前后各一人,一踩一蹬,高低上下中不仅体验了跷跷板的乐趣,还毫不费力地前行,简直就是永动机可行性的例证。其次是挣的钱远比砸改石头多,而且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于是,我们三个厂里的子弟开始了拉车的营生。活路倒是简单――把铁路旁边的煤炭送到烧窑的车间。由于铁路的位置高于工厂的生产车间,所以拉煤时先是下坡,后面的平路借助惯性就可以数钱了。然而,好景不长。第我居中杠,数了钱。第二天另一工人子弟居中杠,也数了钱。但第三天轮到高干子弟(厂工会负责人的儿子)居中杠就出事了。他下坡转弯急时用力不够,在厂门前车子没有接近转到位,中杠的一边重重地撞在了厂门的砖柱上,上等硬杂的青岗木当即撞断,他被挤在门柱与另一支车杠构成的小小三角区域中。不幸中的万幸是,被救出来的高干子弟没有怎么受到人身伤害,否则极有可能从阶级斗争新动向上追究我们二人的责任。
总结经验,我们认为人力虽不够,牛力足可补。干脆一做二不休,买牛拉矿石。于是,三人动身到二十里外的一个牛车集散地买牛。到了那里,问清价格,觉得可以接受并且可以三个月收回牛本。此时,卖牛的大叔说了一句话:你们这几个背时姓儿,养得来啥子牛哟,牛来养你们还差球不多!一句肺腑之言,终结了我们的架架车生涯。
即便把架架车用做玩具,偶尔也会提示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校的劳动课,老师带着我们四个同学去十里地外拉石灰石,用于学校的小水泥炉烧制水泥。去的公路上有一个长约800米,坡约40度的下坡。架架车每到这里都可以“放坡”,即由一个同学倒拉着车杠,其余同学坐在车上,快捷地飞奔下去。那天轮到四位中很可靠很稳定很放心的人――我们的排长(等于班长)拉着车杠。他不是高干子弟,而是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后代。这位来自农村的老大哥为人忠厚,种田种地也是一把好手。把中杠交到他手里,你就放一百个心地踏实坐车吧。
谁能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哥们儿在车子下到半坡时,没有控制好速度,跑着跑着就跟不上了。危急关头,他没有想到黄继光、邱少云,而是选择了刑法上的紧急避险――双手撒把、让车子自由地加速下行。这车子发现没有了约束后,也选择了很好规路径――往右一转,沿着陡峭的山岸直冲而下,下面一条大河波浪宽,而且河水深不见底。在一片惊叫声中,我们三位在急剧下坠的架架车里闭上了眼睛,等待命运往水中的牵引。大概是儿子常说的“人品爆发”或者是其他原因,车子竟然在离河边不到半米的地方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
这件事给人的提示: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掌握,靠球不住哇!
与“车”相比,“木”和“石”对我就温柔得多平等得很了。做木活时,斧子飞离木柄,大大地在我左手的食指上咬了一口,缝了五针,至今疤痕犹新,针路可寻。从此,与人握手均由右手代劳。在矿山时,抡圆十二磅大锤砸下去,一小刀状石块应声飞起,直直地插在鼻梁上。不多不少,也需要缝合五针。但鼻子毕竟不是手指,破了相再留下疤对今后的职业相亲化妆扮相都有不便。于是,就不缝了,抹上点红药水顺其自然吧。正如后来大家所看到的,我不得不放弃诸多需要脸蛋的美好青春职业,改学了法律――这是一个比较不需要脸面的行当。
现在才知道,容颜复原术早已解决了鼻子毁损的麻烦。公元前800年,由于通奸败露,古印度妇女常常被复仇的丈夫削掉鼻子。为削掉鼻子的妇女安装陶制鼻骨在古印度制陶家族中由直系亲属代代相传。1794年,意大利先锋派医生克里斯托夫‘费奥罗凡蒂见一个剑客在决斗场上将对手的鼻子削掉,他走了过去从泥土中捡起鼻子,当场用自己的尿液将其冲洗干净,然后缝合到伤者脸上。鼻子不仅没受感染,而且在受害人的脸上结结实实地长住了。(参见[美]迈克尔?怀特著:《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卢欣渝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4页。)
P24-29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