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榆斋弦音

榆斋弦音

  • 字数: 12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 作者: 张玲
  • 出版日期: 201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070517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文学者的知性是向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敞开的,他们的目光是向全世界各种事物投射的。其散文随笔的题材,自是更为丰富多样,投射观察的目光自是更为开阔高远。
《榆斋弦音》是诗人、学者、有名翻译家张玲的散文作品集。《榆斋弦音》精选了他的散文和随笔,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
目录
中国的、外国的月亮
悬石坛遐思
嗨!尼亚加拉
未名湖,我的镜子
海燕今昔
初度儿童节
年节一乐
冬之籁
山海祭
――悼先父张谷若先生
高山白雪
红果寿吾师
画眉深浅人时无
美妙一瞬话当年
这两位纠结于心的老人
――狄更斯、罗孚
识英雄于“未遇”
――威廉?泰尔乡里行记
锡雍,你载了多少沉重!
卢塞恩四奇
平遥?阿维农?呼唤绿
专访与邂逅:库克船长
译家的旅次自由联想
地灵人杰说不尽
当初那个鲁宾森
美德共修名长存
旱夭诗人的不归路
蚀后月更明
伦敦北头谒马恩
――游学日记二则
心潮在这里澎湃
――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
风雪觅芳踪
处处邂逅斯蒂文森
泰晤士河畔的铭文
塔与诗人
再访那个奥斯卡
在美妙的都柏林城
皓首天涯任翱游
摘要
    中国的、外国的月亮
     只有正月十五的月亮,堪称冰轮。皎洁清冽,当空高悬,像青石板上镶着一块羊脂玉。今年灯节的月,分外明亮,禁燃鞭炮和使用无铅汽油,应占头功。我和张扬夙喜中秋和灯节赏月。眼前中秋在即,对那提早上市的满街月饼,倒并未十分在意,一心只盼届时遇上个好天气,而不是满天土红色的污浊。正月十五那天,面对冬季的皓月,真是心旷神怡,不禁想起外国月亮比中国月亮如何如何的那个掌故,于是对张扬戏言:“这一回,在这儿的外国人,也该说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了吧!”
     去年中秋,我俩倒是好好看了看美国的月亮。那是到科罗拉多州博鲁德市的第二天。居停主蒂姆夫妇特意准备了中式菜肴,甜点,是我们从旧金山中国商城那带来的广式月饼,这让我们几乎忘了他乡逢佳节易于产生的乡愁。饭后,他们上楼准备次日授课,我俩则排扉跨上阳台,对月凝神。
     博鲁德是一座美丽古老的山城,我们的住所就在城郊山麓。中秋又值雨后,空气格外甘醇。眼前林木葱茏的群山和翠绿芊绵的草场依稀可见。我俩自然而然又谈论起中国和外国的月亮。其实我们中国人向来还是喜欢故乡的月胜过他乡;不然,1000多年前的大诗人杜甫,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呢?固然,杜甫似乎没出过国,他的比较,仅限于国内,那么他那时的故乡,显然是未遭空气污染之害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在大西北也常见到令人赞叹的月,那也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大气明净。那里正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们还看到过一次红色的月亮,像初升的太阳,只是少些光焰,那是在英格兰西南海岸的韦默斯海滩,距今已近四年。那日是哈代年会的第五天,白天和晚间的学术和娱乐活动均已结束,圣玛丽教堂的音乐会散后,仍有30余会众麇集不去。大家相呼相携,分头坐人十几辆轿车,顿时,马达嘶嘶,汽车如离弦之箭,鱼贯向韦默斯进发。
     这是历届哈代年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特别余兴活动,在午夜的韦默斯海滩上,由会员自己朗诵哈代诗歌。
     汽车纷纷在海岸停车处停靠后,哈代的诗友――有英国本国人、有美国人、日本人、叙利亚人,还有我和张扬两个中国人――横穿滨海大街,沿梯走下防波堤.在砾石海滩卜席地而坐。哈代学会主席吉布博士率先开场朗诵,随后大家一个接一个举手报名,起身朗诵,争先恐后,从不冷场。
     韦默斯是哈代青年时代工作、居住过的地方,也是他小说中常见的地理背景,正如他在《还乡》中所记,它那“弯曲的海岸,像一张弓,环抱着一片明镜似的海水”。白天看,这里玲珑小巧的旅馆鳞次栉比,漆刷得一片雪白,在窗前阶下色彩缤纷的花草装点之下,更加光辉夺目;海滩路边,游人如织。此时将近午夜,游人散去,花草人梦,除有海潮声声叹息,万籁俱寂。游学英国期间,在家庭小聚或大庭广众之中,常常遇到不见经传但却修养有素的人朗诵诗歌,也常感到英诗不是看懂而是经过朗诵才能懂的。坐在韦默斯海滩,听哈代的诗从这些真正理解他的人口中诵出,乍嗔乍喜,或悲或愤,音调表情变化多端,间有交响乐铜镲似的潮声伴奏,更加感到这些诗仿佛不是从文字语言,而是从语流音韵就能听懂大半。我素有朗诵癖,80年代首次参加哈代年会,在大会上朗诵了哈代的反战诗《伦敦的妻子》,先用英文,后用自己的中文译文,当真曾得满堂喝彩。此时听着一首首动人的朗诵,不免有些技痒,无奈初次参加这项活动,事先毫无准备,未敢造次一试。
     “看,月亮!”不知是谁首先发出惊叹,众人随声将目光全都投向海天交界之处。那里,橘红色的月亮,巨大如轮,冉冉升起。
     “让我读一首哈代咏月的诗!”一位诗友立即朗诵起来。我在聆听之余,突生一种略带不平的遗憾:只因我们的语言不及他们的普遍通用,我就无法将我们民族那些字字珠玑的诗词佳作直接介绍给他们!突然,一阵心血来潮,我趁这首月亮诗读完,举手起身跑到大家面前,站在抵及脚踵的浪头,先以“散文”作开场白:“中国富有诗的传统,诗作言简意赅,意象丰富,音韵明确,是民族文学中的精华。”随后,就以自幼说唱读诵所用的纯汉语普通话,给这些一点不懂汉语的外国人背诵了李白的《静夜思》。(附带说一句,那嗓音合着水音儿,真比平常清亮得多。真的,我自己能听见!)这首中文诗读罢,张扬又用英语做了一番释义。随后是一阵空前响亮的掌声。后来两天的会上,很多人来问我们中国诗的问题,两位女士还告诉我,她们直接从我读的中文,也能懂得其中的含义。
     夜已阑珊,诗友们纷纷起身离开海滩。我俩和我们的英国老友塞尔维亚一起,走向停车场。不知什么缘故,张扬突然轻声唱起:“红旗在飘扬……”没想到塞尔维亚会随声附和:“嘿,工人阶级团结统一……”这是二战中流行的群众歌曲,张扬是跟当年来华的一位美国专家学会的;塞尔维亚年轻时是工运积极分子,所以对它十分熟悉。
     我左手挽着塞尔维亚,右手挽着张扬,三人边走边唱,步调齐整,快捷而又充满活力,真像又都回到了英气勃发的青年时代。登车前,回首再望那海上明月,又红又大,像一轮旭日高悬天际,仿佛黎明已提前到来。
     1998年3月18日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