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论

诗论

  • 字数: 280.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朱光潜
  • 出版日期: 2012-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873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31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诗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曾说过:“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作者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在对中西诗论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诗的起源、境界、情感、语言、节奏、声韵以及诗歌与散文、音乐、绘画间的关系。《诗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诗学的靠前块里程碑”。《诗论》于1931年前后写成初稿,朱光潜先生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时曾用作教材,并一再修改,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以后的历次出版均有增补,使得本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此次出版,又将朱光潜论诗的十三篇文章补入。
目录
诗论
抗战版序
增订版序
第一章 诗的起源
第二章 诗与谐隐
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附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第五章 诗与散文
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
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
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附 答罗念生先生论节奏
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附替诗的音律辩护――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
第十三章 陶渊明
附一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附二 诗的实质与形式(对话)
附三 诗与散文(对话)
后记
附录
诗的实质与形式
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
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
研究诗歌的方法
诗的难与易
诗的严肃与幽默
诗的普遍性与历史的连续性
诗的意象与情趣
诗的格律
诗人与英雄主义
谈中西爱情诗
诗的无限
谈新诗格律
编校后记
本卷人名及书篇名索引
摘要
    就大体说,发四声时所出的力有强弱,所得的音自有轻重之分。读上入二声似比读平去二声较费力,所以较重,如《元和韵谱》及四声歌诀所指示的。不过这还是臆测,各区域发音不同,同一声的轻重容易有出入,还待精细的测验去断定。总之,四声虽似有轻重的分别,而轻重的比例仍是问题。
    高元谓四声为“在同一声(子音)韵(母音)中音长、音高、音势三种变化相乘之结果”。就目前而论,这也许是四声的很妥当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对于诗音律研究有多大的价值,殊为问题,因为各声的音长、音高、音势都没有定量,而且随时随地更动。
    四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
    以上分析四声,都仅就独立的音来说,问题已够复杂。在诗里音没有独立的,都与若干其他音合成一组而成句,四声的问题比较更复杂了。
    靠前,在音组里每音的长短高低轻重都可以随文义语气而有伸缩。意义着重时,声音自然随之而长而高而重,意义不着重时,声音也自然随之而短而低而轻。同是一个字,在这一音组里读长读高或读重,在另一音组里读低读短或读轻,全看行文口气。比如同是“子”字,在“子书”里比在“扇子”里;同是“又”字,在“他又来了”比在“他来了又去了”,都读得较长较高较重。在独立音上所推敲出来的长短、高低、轻重,在诗文里应用起来,可以接近变过。
    其次,除意义轻重影响以外,一音组中每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有时受邻音的影响而微有伸缩。这可分两层说:靠前,两音相邻时由前一音滑入后一音,有顺有拗。大约双声而叠韵的两音读来很顺口,由甲声转入性质不同的乙声(例如由唇音转喉音),由甲韵转入性质不同的乙韵(例如由开口转撮口),则比较费力。如“玉女”的“玉”与“玉山”的“玉”,“堂堂”的靠前个“堂”与“堂庙”、“堂宇”的“堂”,都略有分别。第二,各国语言节奏大半有先抑后扬的倾向(英文iambic节奏很占势力,法文在顿上略扬,都可以为证)。中国语言中有许多叠音字,两字同声同韵,而长短、高低、轻重仍略有分别,例如“关关”、“凄凄”、“萧萧”、“冉冉”、“荡荡”、“漠漠”之类都先抑后扬。这两层分别虽然甚微,但对于节奏仍有若干影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