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学浩劫:闯祸的科学

科学浩劫:闯祸的科学

  • 字数: 18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英)布莱恩.克里格
  • 出版日期: 201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577362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科学浩劫――闯祸的科学》由布莱恩?克里格编著。
《科学浩劫――闯祸的科学》内容如下:
气候变化、核破坏、生物危险、大型强子对撞机,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都有终结世界的潜力。人类每―项伟大的科学创造,都伴以同等程度的危险――没有什么进步不带冒险。
为了追求知识,为了个人的好处,科学研究把地球上的生命置于无情的危险境地!世界有没有可能灰飞烟灭?疯狂的科学比灾难片更震撼!
目录
第一章 疯狂的科学家
第二章 大爆炸与黑洞
第三章 原子大破坏
第四章 气候灾难
第五章 特别生物危害
第六章 灰色的黏稠物
第七章 信息崩溃
第八章 机器取代人
第九章 未来的担忧与自然的陷阱
第十章 谨慎的乐观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摘要
    希腊文明衰落,曾经有的知识丢了,至少是忘记放在什么地方了。几百年后,阿拉伯人开始发现希腊图书馆的残篇,就殚精竭虑地恢复往昔的知识,也加上了自己的见识;但是,仅仅是在基督教学者把这种希腊加阿拉伯的混合物带回说拉丁语的欧洲的时候,对自然的研究才开始为人接受,当时只有行家才接受而已。就下里巴人而言,那些东西仍然是秘法――而懂秘法的行家,被视为术士。
     到13世纪,铜头的传说,从热贝尔那里转移到了另一个人物身上。如今铜头据说是巴伐利亚人阿尔伯图斯的创造。阿尔伯图斯是一位大家,对科学无所不知;但是,在英格兰,罗杰?培根的大名深人人心。到都铎王朝,铜头又开始走动了,如今被稳稳当当地确认为培根修士的财产。修士培根也是一位早期的科学家,他把当时的科学知识写成皇皇大著。他口齿清楚地否认巫术的存在,以自然和艺术(人搞的研究)的方式解释万物。但是,他的自然哲学又让人把他弄成了一位魔法师。在他死后,修士培根成了传说中的那颗会说话的铜头的主人。
     即便铜头一说显然是虚构故事,但传说影响现实就有这种力量。古老的牛津大学的两所学院,默顿学院和布拉斯诺斯学院,以前声称培根修士是他们的校友。两家的说法都极不可信。默顿学院的存在(建于1264年)和培根第二次在牛津逗留,多半有重合的部分,但默顿学院本来是专门为教育罗彻斯特主教的七位非常高产的姐妹们的那些儿子的。那地方很难成为培根的安身之处。
     正是在布拉斯诺斯学院,那颗铜头却显得实有其事似的。布拉斯诺斯学院的故事,甚至比默顿的更不招人喜欢,但你必须欣赏该院的厚颜无耻:他们声称罗杰?培根为他们所独有。在培根死去两百多年之后,布拉斯诺斯学院1509年才创立。但是,到当时,铜头的传说已经家喻户晓,很可能是因为“布拉斯诺斯”(Brasenose)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像“铜鼻子”(brass nose),于是一个超大型号的铜鼻子镶在该学院的大门顶上,伪称那是一场爆炸之后的残留物,据说那颗有名的铜脑袋被炸毁了。
     到16世纪,铜头的故事和其他一些故事,已经结晶成了泼辣而土气的一本故事集,名日《大名鼎鼎的弗莱?培根史话》。此后不久,培根的冒险故事在公众之中再发生机:罗伯特?格林,威廉?莎士比亚的一位大致上被忘记了的同代人,根据《史话》写了一出剧,名叫《培根修士与邦盖修士的光荣历史》。格林笔下的培根是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其实,有好长一段时间,《光荣历史》被认为剽窃了克里斯多夫?马娄的剧本《浮士特斯博士的悲惨历史》。马娄本人也并非不剽窃:把十五世纪前后的德国学者和魔法师约翰?浮士德的传说,用作他的素材。
     真正的浮士德,在1480年前后出生于乌腾堡。他上了大学,但发现算算命、变变戏法,这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比搞研究更有吸引力,于是开始行走江湖,随时随地用他那些手段弄钱。为鼓噪名声,他公开吹嘘,已经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马丁?路德还真把这说法看得十分严重,送他个外号叫“魔鬼法力先生”。其他人认为浮士德是一个见风使舵的骗子,但弄这么个人物在周围,是危险的。1528年,他被轰出了英戈尔斯塔特市,市政府的记录上写道:“一位自称海德堡的约翰?浮士德的男子,据说流浪各地,囊中羞涩。他保证不为此命令而报复或者愚弄当局。”
     浮士德死后,他的名声开始成了传奇,传遍欧洲。马娄的浮士特斯讲的是一个拥有法力的人。用他的灵魂做代价,他获得了知识和势力。在故事的末尾,他后悔自己的做法,即使要免于天谴,也已太晚。在这里,容易看到疯狂科学家的一个早期形式。浮士德对真正的重要之物――他的灵魂――满不在乎;不加节制地寻求知识,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魔鬼。
     主宰这些中世纪故事的,是人类“与我们不理解的力量做游戏”;在这整幅画面中,存在一个可信的因素:科学确实把人类的生活置于危险境地――不是因为有疯子把持着实验室,也不是因为知识不知怎么把科学家的大脑弄变形了,而是因为人类有一种无所顾忌的、无法停止的冲动,要闯入未知之域;这种冲动,在科学之外似乎令人喜欢得多。
     正是相同的精神,鼓舞拓荒者闯进了美国西部;那正是《星际迷航》的那种“大胆走向人迹未至之地”的冲动。不可避免地,这种探索能够把我们送进危险之境。我们竭力把那种危险保持在大力度优惠程度;但是,我们不能接近消除风险。科学总是涉及到危险因素,正如人类总是置身于危险因素之中。由于我们对科学的研究越深、越,那种潜在的危险程度也随之加重。2008年,一群人试图让法院颁布禁令,阻止启动人类可能制造的那台优选的机器,原因正在于此。这群人确信,合上那个开关,无非是要把世界毁灭。他们相信,那将不仅杀光人类,还会威胁我们所知的整个现实的存在。
     P7-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