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黑格尔(新版)

黑格尔(新版)

  • 字数: 61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法)查尔斯·泰勒
  • 出版日期: 201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2704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812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黑格尔》为当代英美哲学中研究黑格尔哲学的鸿篇巨制。
《黑格尔》为译林品牌书系“人文与社会”力作(新装再版)
作者简介
查尔斯·泰勒(1931—),加拿大哲学家,晚近英语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社群主义的主将。曾任牛津大学齐切里哲学与伦理学讲座教授,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界。主要著作有《黑格尔》(1975)、《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1989)。
目录
前言与致谢
第一部分 思辨理性的主张
第1章 新纪元的目标
第2章 黑格尔的旅程
第3章 自我设定的精神
第二部分 现象学
第4章 意识辩证法
第5章 自我意识
第6章 精神的形成
第7章 通往实证宗教之途
第8章 作为解释性辩证法的现象学
第三部分 逻辑学
第9章 概念辩证法
第10章 存在
第11章 本质
第12章 概念
第13章 自然中的理念
第四部分 历史与政治学
第14章 伦理实体
第15章 理性和历史
第16章 得到实现的国家
第五部分 绝对精神
第17章 艺术
第18章 宗教
第19章 哲学
第六部分 结论
第20章 今日黑格尔
附录1 黑格尔小传
附录2 参考书目
附录3 主要术语索引
附录4 主要话题索引
附录5 人名对照索引
译后记
摘要
    这个更加充分的主观表现模式是以我在此称作表现主义理论的东西为基础的。假如我们把我们的生命看做对于某个本质或形式的实现,那么这将不仅意味着这个形式在现实中的具体化,而且意味着以一种决定性方式去规定这个形式为何物。它以另一种方式显示了表现主义模式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之间的重要差异:对前者来说,人所实现的理念不是接近事先决定的;它只有在被完成过程中才得到了接近的确定。因此,赫德尔的如下理念:我的人性是**的,而不是均等于你的人性的;这种**性只有通过我的生命自身才能得到揭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正如每个人各自都有特别适合于自己的情感一样。”这个理念不只表明了人是不同的;因为这种说法几乎没有什么新意;它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差异规定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求给予去实现的这种**的形式。这些差异包含着道德含义;因此,人们**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某种给定的生命形式是否是某些个体或某个民族的本真表现。这是由某个自我实现理论加上去的一个新维度。
    这样,作为表现的人的生命观念不仅把它看做意图的实现,而且把它看做对这些意图的明晰。它不仅是生命的圆满,而且是意义的明晰。在如此得体的生存过程中,自我不仅完成了自我的人性,而且澄清了自我的人性所涉及的意义。作为这样一个澄清活动,自我的生命形式不仅是意图的实现,而且是意义的具体化、理念的表现。这种表现主义理论放弃了在意义和存在之间的启蒙二分法,至少在涉及人的生命领域的那种启蒙二分法。人的生命既是事实,又是意义的表现;它的存在表现并不归结为与某个他物相关的一种主观关系,它表现了它实现的理念。
    它对作为理性动物、作为其本质是理性意识之存在的传统的人的观念作出了新的解释。现在,这个理念形成于自我意识的一个新概念中。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在澄清我们是什么的意义上,我们的生命也被看做自我表现。这个澄清过程期待着得到主体的承认,如艺术家或作家认为他的作品接近得体地表达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意图而达到了他的目标那样,当他认识到他的生命是**的,是对他潜在之在的真实表现的时候,作为有意识的存在,达到了他的*高点。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在它得到表现之前,那“玄机”是无法为人所知的。在表现主义那里,传统观点获得了新形式:人通过表现他的所是并因此澄清他的所是以及在这种表现中承认自身而逐渐了解了自身。通过表现,人的生命的这个特殊属性将在自我意识中达到*峰。
    因此,表现主义人类学旗帜鲜明地放弃了现代科学对自然的对象化运动,至少在人性领域是如此(我们将在后面看到它是如何跨越这一步的)。在把人的生命看做表现的过程中,它反对意义和存在的二分法;它再次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的**原因和整体论概念。但是在另一方面,它是典型地现代的;因为它融入了某个自我规定的主体性理念。它的本质的实现是主体的自我实现;因此它不是根据同某个彼岸理念秩序的关系来规定自身,而是根据从它自身中展示出来的某物来规定自身,它是它自身的实现,是在那个实现过程中**次重大的创造。这是为18世纪末革命奠定基础的关键理念之一。但是它还远不止如此;它是从那以后成长起来的文明的根本理念之一。在不同形式里,它是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重要观念力量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所蕴含的内容作进一步探讨。
    显然,这种理论不得不放弃启蒙运动对语言和意义的考虑。它需要这样的意义理论,那种意义理论不仅**地关注语言学意义,而且不把有意义性于针对某个主体而言的简单推论关系之中。对于作为这场革命继承者的我们来说,清楚的一点似乎是: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必需的范式,因为我们知道,艺术对象被理解为某些事物的表现,那些对象除了自身之外并不必然地有所推论。
    但是在18世纪,这种对艺术的理解还有待于得到规定。占知名品牌地位的艺术观是根据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作出的:艺术主要被理解为对现实的模仿或模写。像发生在思想中所有深刻的变化一样,关于人的表现主义观点不得不创造出自己的范式。它需要一种作为表现的艺术理论,一种意义理论,在其中,语言的意义和符号的意义脱离了意义的其他形式便无法得到明确的指示。与之相对应,它同表现的艺术意义具有连续性。不过,它之所以需要对语言学表现和艺术表现具有这种新的理解,不仅是为了使作为表现的人的生命的新模式获得理解;问题不仅在于把生命看做一个艺术作品,尽管这毫无疑问是这一阶段的重要遗产之一。假如人的生命之所以将在如下意义上得到表现,即它既是意图的实现又是意义的澄清,那么,这是因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个具有表现活动能力的存在。使人具有表现能力的东西是语言和艺术。因此,语言和艺术不仅为作为表现的人的生命提供了模式,它们还是一些特许的中介,通过它们表现才得以实现。P22-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