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国小说读本:英汉

美国小说读本:英汉

  • 字数: 37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周静琼,韩虹
  • 出版日期: 201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5836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99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美国小说读本》由周静琼和韩虹编著,收录23位美国作家的小说选读,其中不少作家是美国文学选集中的常青树;也有几位作家是小说界的翘楚,却鲜有在选集中露面的机会,比如Raymond Carver和Ishmael Reed;另有个别作家是过去20年文化研究重新挖掘出来的瑰宝,比如Charles W. Chestnutt和Anzia Yezierska。《美国小说读本》适合课堂教学,也适合独自品味。
目录
第一章  十九世纪美国小说
  一、《黛西·米勒》(1876)
    亨利·詹姆斯
  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
    马克·吐温
  三、《觉醒》(1899)
    凯特·肖邦
  四、《越界的格兰迪森》(1899)
    查尔斯·W·切斯纳特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小说:成长主题和现代主义
  五、《俄亥俄州的温斯堡》(1919)
    舍伍德·安德森
  六、《赚面包的人》(1925)
    安吉尔·耶基尔斯佳
  七、《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
    F·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八、《白象似的群山》(1927)
    欧内斯特·海明威
  九、《献给爱米丽的玫瑰》(1930)
    威廉·福克纳
  十、《摸彩》(1948)
    雪莉·杰克逊
  十一、《看不见的人》(1952)
    拉尔夫·埃里森
  十二、《麦田守望者》(1951)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十三、《钟形罩》(1963)
    西尔维亚·普拉斯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下半期美国小说:黑色幽默
  十四、《芳心寂寞小姐》(1933)
    纳撒尼尔·韦斯特
  十五、《善良的乡下人》(1955)
    弗拉纳雷·奥康纳
  十六、《第22条军规》(1961)
    约瑟夫·海勒
  十七、《秀拉》(1973)
    托尼·莫里森
  十八、《我们谈论爱情时说些什么》(1981)
    雷蒙德·卡佛
第四章  二十世纪下半期美国小说:后现代和少数族裔小说
  十九、《白雪公主》(1967)
    唐纳德·巴塞尔姆
  二十、《逃往加拿大》(1976)
    伊斯梅尔·里德
  二十一、《白噪音》(1985)
    唐·德里罗
  二十二、《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1989)
    汤亭亭
  二十三、《中奖的旅行车》(又名《宾果车》)(1990)
    路易斯·厄德里齐
摘要
    **章
    十九世纪美国小说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小说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美国小说家上承华盛顿?欧文、库柏、坡的浪漫传统,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以及霍桑、麦尔维尔文艺复兴的遗风,下接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小说,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除了白人男作家之外,女性、少数族裔小说家也开始崭露头角。“在19世纪末,……非洲裔女作家从1892年到1902年出版的小说的数目,是先前所有非洲裔女作家出版的小说的总和。而白人女作家则……几乎垄断了小说这个文学品种。,,
    尽管本《美国小说读本》重点放在美国20世纪小说,谈到19世纪下半叶的小说时,为了全面反映当时遍地开花的文学创作景象,我们仍须包括以下几部作品:一、《黛西?米勒》(1878);二、《哈贝利?芬历险记》(1884);三、《越界的格兰迪森》(1899);四、《觉醒》(1899)。
    我们先从大家*熟悉的《哈贝利?芬历险记》(1884)谈起。在小说中,马?吐温辛辣冷峻的黑色幽默已然随处可见。小说出版于1884年,但是,作者指明故事发生于美国内战之前,描写的主要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即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废除奴隶制之前的事情,通过小说颇具后现代的黑色幽默笔调,读者可以准确无误地捕捉到美国内战前夕密西西比河两岸民众生活的荒诞无序。
    美国的民间传奇(tall
    tales)在美国边疆幽默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边疆幽默,包括民间传奇,盛行于美国西部开拓时期,即内战前近30年,从1830年到1865年之间。美国西部的开发是无序混乱的,资源遭到滥用,自然被破坏。由于法治和政府机构严重滞后,暴徒、莽汉甚至杀人犯成为大赢家,他们动辄拔枪相向,蛮荒的西部成为狩猎者、投机商、冒险家、流氓恶棍的乐园。美国有名幽默学家洛(Constance
    RotJrke)曾经就民间传奇作出界定,“民间传奇所描述的人物都有着十分惊人的成就,他们的行为自大而夸张,令人难以置信。”《苦行记》(1872)是马?吐温的第二部小说,对种种民间传奇都有淋漓尽致的描述,包括给打着正义的旗帜,到处肆意杀戮的亡命之徒斯莱德扬名立传,目的是给充满艰辛的西部开拓记忆涂上一抹轻松的色彩。在美国内战前夕和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南方之前,当时的社会生活虽然平静单调,但是边疆所特有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文明程度很低,一般体面人家都拥有黑奴,各种坑蒙拐骗更是边塞人家经常遭遇的生活内容。尽管美国民间传奇经常充满血腥暴力,它运用幽默夸张的笔调轻描淡写地反映边疆开拓时期的艰辛和荒诞无序,因此一直深受美国各阶层民众喜爱。马?吐温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就是一个典型的民间传奇,也是美国边疆幽默文学的名作。该作品的幽默主要来自故事的叙述方式,即一个满口方言的饶舌老人,严肃认真郑重其事地讲述一系列古老而又荒诞的笑话。
    在《哈贝利?芬历险记》这部小说中,民间传奇仍然留下深刻烙印,尽管该小说基本上拥有一个线性叙事方式和前后统一的主体――哈。在流浪之前和流浪途中,哈经历曲折无常,但是,他维持了一颗不变的正直的良心,一直抵触蓄奴制。*后,为了保护良师益友黑奴吉姆,他甚至甘愿死后下地狱受惩罚。在哈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
    按照阿尔杜塞的想象性主体概念,每个个体实际上都倾向于将自己视作独立的统一的自由而自为的个体,即成为一个“主体”。这实际上是所有成长教育小说中主人公体验和想象自我的方式。其中主体的确立包括个性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觉醒。这一主体的确立过程同时又是在人性、伦理、情欲领域对自我不停反省、否定与超越的过程。一个青年主人公对爱情以及其他异性的态度,以及他能否成功处理这种情感,往往折射出他处理与所在社群关系的能力。
    在美国成长教育小说中,哈并非**的无名英雄,相同的人物还有《黛西?米勒》(Daisy,Miller,Henry
    James,1878)中的女主人公黛西。
    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在所谓的“镀金时代”,即内战结束之后的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到欧洲旅游,更具体地说是去接受欧洲古老文明的熏陶,是美国有钱有闲阶级都迫不及待践行的一门功课。美国的艺术家和建筑学家们纷纷前往巴黎、罗马和佛罗伦萨的美术学校进修观摩。新富的家眷们去古老的欧洲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身体欠佳的美国人去那里养生,有些美国人甚至一去不复返:在欧洲生活毕竟比在美国生活有趣,而且更经济。欧洲的一些地方是美国游客非停留不可的:比如英国的大教堂;阿尔卑斯山则是去法国和意大利的必经之路;在巴黎,美国女游客是女式时装店的主顾;在日内瓦湖岸的威维(Vevey)和其他周边城市到处都有大型的接待游客的酒店。在罗马,每个游客都奢望自己能踏着月色去参观大竞技场(Colosseum)和古罗马广场遗址。黛西?米勒一家就是当时美国新富阶层的代表:父亲在美国忙于发财致富,母亲则携带子女前往欧洲大陆修身养性,开阔眼界。
    在篇幅上,《黛西?米勒》更近似中篇小说,似乎与《哈贝利?芬历险记》冗长的叙事风格迥然不同。其实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叙事形式,即一个紧凑完整的线性故事。更重要的是,它的主人公成长轨迹堪与哈相提并论。他们诚然是小人物,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却很有担当~在黛西眼里,当时她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争取与男性同等自由的、开放的社交权利。为了维护个人尊严和女性自由,大家闺秀黛西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逐步成长为勇敢面对欧洲大陆顽强封建势力、凡事皆有主见的成年主体。可惜*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文学作品中主体生命的消失,无疑说明当时――19世纪下半叶――女性争取自由的艰辛。
    与上述两部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苏醒》(The
    Awakening,1899)的女主人公邦德里亚太太也是一个为自由而不断与社会奋争的女主角。邦德里亚太太已经拥有两个孩子,却**独立有主见,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勇于挣脱“镀金时代”美国社会强加给妇女的情感枷锁。通过一个漫长暑假的接触,邦德里亚太太爱上了邻居小伙子罗伯特――两者仅相差两岁。随着小说展示她对家庭生活的排斥和对已经出国谋生的罗伯特的反复怀念,在爱情这个*私密、*个性化的问题上,邦德里亚太太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和选择的意志自由,即在爱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梦想的领域中,她是一个表达欲望的感情主体和意志主体,尽管其表达的方式已被压抑为闪烁其词、潜意识和“碎片”般的叙事因素,因为现实生活不允许她做出任何公开的表白。她曾经离家出走,自己租房过了一段时间理想的自由生活,这体现了她对郁闷生活的一种适度反抗。但结果,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邦德里亚太太走上了自杀之路,显示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
    查尔斯?W?切斯纳特是美国文学历目前**位重要非洲裔作家。
    19世纪下半叶,南方“种植园传统文学”仍然盛行为蓄奴制歌功颂德。从文学史的角度和主题的深度来看,切斯纳特的作品摆脱了这种桎梏,不为奴隶主阶级粉饰太平,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种族压迫和歧视。切斯纳特因此被一些评论家誉为抨击“种族界线的先锋”。作为作家,切斯纳特有天赋,更有社会良知,其作品起点很高,但写作生涯却被迫半途而废,早早收场。究其内里,皆因切斯纳特触犯了当时所谓“斯文社会”(The
    Genteel
    Society)的禁忌,揭开了“种植园传统文学”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触及了统治阶级的痛处,即,在林肯总统《解放宣言》出台30年之后,种族关系在美国每况愈下。因此,切斯纳特的写作生涯从此结束,作品被束之高阁。
    到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哈莱姆复兴”造就了群星熠熠的黑人作家群,尽管切斯纳特仍有零星作品面世,终归难敌“哈莱姆复兴”的光芒,似乎渐渐淡出读者视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切斯纳特的无数杰作,为“哈莱姆复兴”中非洲裔作家的辉煌成就铺平了道路。
    到20世纪80年代,切斯纳特得以重新被挖掘出来。今天,他被誉为美国文学历目前**位重要的美国非洲裔作家。
    P001-00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