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社会教育观――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

我的社会教育观――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作者: 李镇西
  • 出版日期: 201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0757526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的社会教育观――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是李镇西30年的社会评论精选。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责任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教育家,李镇西不满足于把自己的视野、思考和实践局限在教育与教学的层面,而是站在人生与社会的高度看待教育,从事教育。他关注窗外、评论时政,付诸热忱的行动,不仅是在行使自己的思想权利,同时也是在身体力行地给师生们示范什么叫人文视野、公民意识和批判精神。    他带领师生们站在校园的芳草地上仰望广袤无垠的星空,他和老师们在用全部的生命回答着一个对共和国至关重要的问题:把怎样的小公民奉献给未来更加民主的现代化中国。    《我的社会教育观――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优选!
目录
第一辑 有一种无畏叫巴金
读同志的一封信
有一种无畏叫巴金
“冰心”的含义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永远的斯霞
为什么不能为霍懋征老师举行国葬?
傅雷是如何“病逝”的?
想起了时传祥
祝史铁生先生生日快乐
也说浩然
为韩寒喝彩

第二辑 致敬
教育在线网友致敬
“你要努力工作啊!”
不可夸大的“感谢”和“感动”
从的一个口误说起
“风雨无阻,至死方休”

第三辑 在路上
我和杞县的一段缘
我们终于生气了
北京,五月的记忆
E网情深
我的一次反腐败经历
投案自首小记
“我也希望过有尊严的生活!”

第四辑 灾难背后
5?12,一篇永远写不完的日记
北川行
再赴灾区
我看“范美忠先跑事件”
请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
一个催人泪下的疑似谎言

第五辑 我为什么要评论“非教育问题”
我为什么要评论“非教育问题”
祖国才60岁?
他们就是“人民”
有多少“奖”可以胡来?
我被“优秀共产党人”了
看你无耻到几时

第六辑 杂评一
我看“5万元以下不予追究”
“当选”词义之推敲
对不起,我不是名人
代某歌星致歌迷信
表彰会的遗憾
两个小伙子
服务不能“缺斤短两”

第七辑 杂评二
“看客”与“说客”
大事、小事与实事
假如田永亮是小学生……
感动之余的疑问
先教育谁?
如果没有暗中摄像……
如此“保险”
我烦“信”骚扰

第八辑 追求与感动
我的感动观
我的政治追求
民主的真义
我再次被崔永元点燃“《红岩》情结”
从黑纽扣到青天白日
诚实对待历史
“儒学”能够“救中国”?

第九辑 另眼看世界
我看克林顿绯闻
关于叶利钦的漫想
“政治文明”的两个注脚
摘要
    读*同志的一封信
    不久前,我在湖南浏阳市中和乡苍坊村参观耀邦同志故居时,读到了耀邦同志60年代初写给家乡的党总支书记龚光繁同志的一封信,感慨万千。
    关于这封信的背景,龚光繁同志这样回忆道――
    1961年,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我在耀邦同志老家所在地文家市公社金星大队(辖今中和乡苍坊村等四个村)任党总支书记。1958年该大队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一来可以蓄水灌田,二来可以解决发电、生产和生活用电。全大队老百姓无不称好。但那时候,浏阳等地都买不到发电机,偶然有货也要由计委分配。经大队党总支委员会研究,请耀邦同志的胞兄胡耀福和耀邦故居所在的生产队长、耀邦的堂弟胡耀简两人一同去北京,求助耀邦同志购买发电机。两人的路费当然由公家解决。去北京,总不好让他俩空着手进耀邦的家门,何况耀邦的母亲已经在耀邦家住了十多年了,于是便捎上一些耀邦母亲爱吃的而又十多年未能吃到的家乡土特产:冬笋和芋头。这样也算是按家乡农民的习俗表达家乡人的一点心意。1960年12月间,耀福、耀简去了耀邦家,直截了当地讲了家乡大队领导的要求。耀邦认为修水库发电是件造福于百姓的大好事,同意帮忙买发电机。但对大队为耀福和耀简解决路费及大队送来冬笋和芋头,却很生气。在此之前的1960年7月间,文家市公社社长杨庆湘上北京参加全国复员军人代表大会,顺便代表家乡人民看望一下*同志。出于常情,公社党委也买了些家乡的土特产茶油、豆子、油饼、火焙鱼顺便送给耀邦同志。岂料耀邦同志对此事也很不高兴,一直想找机会向文家市公社退回物款。而这时,又碰上我们给他送去冬笋、芋头。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耀邦同志想到这是一种不正之风,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党群关系和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值得给基层干部敲敲警钟。于是,便趁耀福、耀简先后回家的机会给我们写了一封长信和一张便条,并按市价退回了两次送的土产品价款。
    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
    耀邦同志在信中批评家乡的党组织没有劝阻亲属来京:“不久前,我曾经给公社党委详细地写了一封信,请求公社和你们一定要坚决劝止我哥哥、姊姊和一切亲属来我这里。……但是,你们却没有帮我这么办。这件事我不高兴,我再次请求你们,今后一定不允许他们来。”为什么耀邦不许他的哥哥、姊姊等亲属到北京找他呢?他在信中坦率地说了自己的担心:“**,要妨碍生产和工作;第二,要浪费路费;第三,我也负担不起。”
    耀邦的哥哥到北京显然不是私事,而是出公差,这路费当然得由公家出。耀邦同志仍然不高兴:“这次他们来的路费,听说又是大队出的,这更不对。”耀邦毫不客气地批评家乡人:“你们怎么可以用公共积累给某些干部和社员外出做路费呢?这是违反中央的政策的啊!如果社员要追查这些事,你们是负不起这种责任的啊!”耀邦甚至将此事提高到原则高度,告诫他的乡亲们:“一切违反财政开支的事,万万做不得。做了,就是犯了政治错误。”
    耀邦的哥哥去见耀邦,给他带去了一些冬笋、芋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算不上是“送礼”,但耀邦仍然不能接受:“送来的冬笋和芋头,这又是社员用劳力生产出来的东西。特别是在现在的困难时期,大家要拿来顶粮食,你们送给我也做得不对。”耀邦同志再次恳切地写道:“在这里,我一万次请求你们,今后再不许送什么东西来了。”好像还不放心,耀邦竟然在信中这样“威胁”道:“如再送,我得向你们县委写信,说你们犯了法。”
    耀邦的哥哥带来了他的儿子德滋,想将儿子留在北京耀邦家里读书。可耀邦明确表示了拒绝:“我哥哥带来的德滋,我这里也不能留。因为一切城市都在压缩人口回农村,这也是中央的政策。我们这些人,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这个政策。”
    耀邦对来自亲属的要求几乎是一一拒绝,但他对家乡其实是很有感情的,在信中他特别关心家乡的生产情况:“务请你们根据中央政策认真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地领导社员把今年的生产搞好。你们的生产搞不好,不但社员生活不能扭转,连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干部,脸上也感到不光彩。”他还说:“我希望你们今年分三次把你们的实际情况写信告诉我一下。”但他特别提醒家乡人,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要写实在的情况,不许虚夸,有什么意见和不懂的东西也可以写,可以问,优势地位不要隐瞒。来信说,我对家乡有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不合乎事实。一切不合事实的东西,都叫虚夸。不要那么写。”P10-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