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后形而上学思想

后形而上学思想

  • 字数: 19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德)哈贝马斯
  • 出版日期: 201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2862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后形而上学思想》(新编版)一书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经典理论名著,此《后形而上学思想》(新编版)为译林品牌书系“人文与社会”经典重印。
内容简介
    《后形而上学思想》堪称哈贝马斯思想的浓缩。他以“形而上学之争”为切入点,集中阐明了他对英美语言哲学,特别是实用主义语义学(皮尔斯、塞尔、米德等)的批判与借鉴,以便在逻辑学与语义学之间开辟一条语用学的路子,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为交往行为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明,破除传统理性的意识哲学前提。哈贝马斯主张,通过把主体间性的方法运用于意义与有效性、主体性与个体性等概念,真正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既可以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陷阱”,又可以保有启蒙理性的批判锋芒。
作者简介
    于尔根·哈贝马斯(1929-),德国当代很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1929年生于杜塞尔多夫,50年代前期先后在哥廷根、苏黎世和波恩上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后期曾在法兰福社会研究所担任阿多诺的助手。60年代先后任海德堡大学哲学副教授和法兰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1971年至1980年担任马斯·普朗学会“科技时代生存条件”研究所所长,1983年回法兰福大学任哲学教授,至1994年退休。哈贝马斯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并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为理论来捍卫启蒙的现代性立场。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1962)、《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1968)、《认知与兴趣》(1968)、《后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7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话语的伦理学》(1991)。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回归形而上学?
第一章 移动的现代视界
1 种哲学思潮
2 现代思想的主题
3 认识与偏见
第二章 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
第三章 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主题
1 形而上学面面观
2 程序合理性
3 里性的定位
4 语言学转向
5 超验的萎缩
第二编 实用主义转型
第四章 论行为、言语行为、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以及生活世界
1.1 言语与行为
1.2 交往行为与策略行为
2.1 意义理论中的语用学转型
2.2 从社会行为到社会秩序
3.1 形式语用学的生活世界概念
3.2 社会作为由符号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
第五章 意义理论批判
1 意义理论的三种命题
2 语义学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
3 言语行为,交往行为,策略性互动
第六章 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
第三编 形而上学与理性批判
第七章 多元声音中的理性同一性
第八章 个体化与社会化:论米德的主体性理论
第九章 论哲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附录
第十章 书评:回归形而上学?
作者后记
人名索引
译者后记
摘要
    靠前编 回归形而上学
    靠前章移动的现代视界
    二十世纪哲学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堪称现代哲学?
    这似乎是一个很好幼稚的问题,其实不然。早在本世纪之初,哲学思想不就出现了同绘画转向抽象、音乐由八音度转变为十二音度以及文学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一样的发展断层吗?如果像哲学这样一桩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古典文化及其复兴的事业果真能够面向由于革新、试验和加速发展而永远处于变动状态的现代精神,那么,人们或许就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哲学是否也会像当代建筑一样面临着现代的老化问题?(作为后现代建筑的)当代建筑以一种温和的挑战姿态重新使用那些已经成为历史或被抛弃的装饰物,那么,哲学与这种后现代建筑之间有无相似之处呢?
    至少在术语上有类似的地方。当代哲学家也在庆贺他们告别了现代(步入后现代)。他们中有些人自称后分析哲学家,另一些人则自封为后结构主义者或后马思主义者。现象学家由于尚未达到他们的“后主义”(Postismus),因而险些不被信任。
    1四种哲学思潮
    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甚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已有若干世纪的历史。今天,各种思潮日新月异。哲学思潮说到底是一种效果史现象。它们遮蔽了学院哲学的永恒发展过程。学院哲学的变化周期比较漫长,因而与问题和学派的不断更迭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如此,由于学院哲学提出了其问题,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它在本世纪也形成了四种思潮,分别是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思主义和结构主义。这四种思潮之间差别很大,我们只要深入考察一下,立刻就会发现这一点。不过,它们到底还是一条思想大河中的四种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黑格尔称哲学思想为“精神形态”(Gestalten des Geistes),这一说法很好贴切。因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形态一旦被认可了其独特性和命名,就已经偏离了其原旨,也就注定要走向消亡。就此而言,“后主义”并非一味地见风使舵;作为时代精神的测量仪,我们倒是应当认真对待这种“后主义”。
    上述四种思潮在形式、结构和影响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在学科内部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迹。它们早已有了自己的史家和标准像。个别著作已经称得上是经典文献:分析哲学方面有摩尔的《伦理学原理》,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现象学方面则有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之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之间,都有着一定的不同,这表明(他们各自的哲学都发生了)某种转向。此外,这两种思潮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语言分析分为科学论和日常语言论。现象学则在人类学方向上拓展,并沿着本体论方向深化,接着双管齐下,吸收了存在主义的现实性。继法国很后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人物如萨特、梅洛庞蒂之后,现象学似乎已经四分五裂,相反,分析哲学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独步一时,时至今日,由于有了奎因和戴维森,分析哲学依然占据着垄断地位。
    各种力量的少见集中,看来已经接近从内部决定了这种为规范的自我批判所左右,并根据自身的问题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分析哲学)传统的走向。分析哲学传统很终在库恩那里形成一种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在罗蒂那里则形成一种后分析语言哲学的语境主义。而且,正是在这种自我扬弃中,分析哲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而促使语言分析继续决定着这一领域的阐释水准。
    结构主义和后马思主义代表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类型。结构主义是由外界(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亚杰的心理学)促成的,西方马思主义(卢卡奇、布洛赫和葛兰西)则继承了黑格尔主义传统,把马思的思想从政治经济学恢复成反思哲学。但是,早在社会理论温床上的思辨思想萌芽之前,上述这两种思潮就在各种精神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为自己铺平了道路。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马思主义就已经开始与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联姻,并因此而激发流亡纽约的法兰福社会研究所出版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西方马思主义同经过巴什拉的科学批判、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之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当马思主义社会理论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中恢复成一种纯粹哲学时,结构主义才通过本想对它加以服的福科和德里达等人刚刚进入哲学思想的领域。由此可见,这些哲学思潮告别现代的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马思主义尚未丧失活力的领域里,其理论生产的社会科学特征和专业哲学特征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后结构主义今天看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被尼采推向特别的理性批判。分析哲学不断自我扬弃,现象学则在自行消解,结果就是科学化和世界观化。
    2现代思想的主题
    上述四种思潮是本世纪所特有的。这样讲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概述不只是对它们作简单的编年排列呢?它们是现代所特有的思想吗?如果是,那么,远离它们是否就意味着告别现代呢?
    二十世纪哲学从十九世纪兴起的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弗雷格的语义学那里借用了新的表现工具和分析工具,这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网罗一切思潮的特殊的现代因素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思想主题。四种现代思想主题标志着现代与传统的决裂。概括地说,这四种现代思想主题是:后形而上学思想,语言学转向,理性的定位,以及理论优于实践的关系的颠倒--或者说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服。
    经验科学已经获得了一种自足自律的地位,这点实际上已不足为奇--从实证主义角度对经验科学的自主性加以弘扬也不再新鲜。但即使是尼采,在他对柏拉图主义的拒斥中,也仍然离不开强大的传统理论概念,及其对总体性的把握,和对通往真理的特殊途径的诉求。只有在一种平和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的前提下,这种强大的理论概念才会瓦解--这种理论概念不仅要把握人类世界,而且要从内部结构上掌握自然界。科学活动的程序合理性依然决定着命题的真伪。由于这种反形而上学的情绪,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想确定一种能够有效划清科学和形而上学界限的意义范畴也就注定徒劳无益。不仅如此,早期胡塞尔和青年霍海默以及后来的结构主义者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使哲学思想承认科学的示范地位。今天人们对于什么是科学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
    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导致了一场同样深刻的变革。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然而,符号意义的中间领域现在展现了其特有的尊严。语言与世界以及命题与事态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主客体关系。建构世界的重任从先验主体性头上转移到语法结构身上。语言学家的重建工作代替了难以检验的反思。由于连接符号、构成命题和作出表达等所遵守的规则可以从作为先验之物的语言结构中推导出来,所以,不仅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甚至批判理论很终也未能摆脱语言学转向。
    此外,本体论意义上的现象学以优选性、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名义剥夺了理性的古典属性。先验意识应当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把自己呈现出来,并在历史形态中使自己丰富起来。人类学意义上的现象学则把肉体、行为和语言作为其他的表现媒介而补充了进去。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语法、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中的传统语境、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以及黑格尔派马思主义者的历史总体性等,都试图把偶像化的抽象理性重新放回到其语境当中,并把理性定位在它所特有的活动范围内。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