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德生回忆录

李德生回忆录

  • 字数: 37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德生
  • 出版日期: 2012-07-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100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2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原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和军队的很好领导人李德生同志的著作《李德生回忆录》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为此书作序。
《李德生回忆录》感情真挚,内容丰富,生动记述了李德生同志从参加红军,到离开国防大学一线工作岗位整整60年不懈奋斗的峥嵘岁月,大体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曲折发展道路,翔实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和我国建设、发展和改革的真实状况,客观回顾了指挥上甘岭战役、处置“九一三”事件、与“四人帮”的激烈斗争、创建国防大学等重大历史事实。
迟浩田同志在序言中指出:重读《李德生回忆录》,深深感到,这是一部充满革命激情、饱含人生感悟、凝聚深刻思考、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力作。这本回忆录不仅对研究党史军史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前弘扬主旋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继承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李德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很好的领导人,193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岁。
目录
再版序 迟浩田
1 苦斗的童年
放牛娃的艰辛
担任童子团团长
当上了红军
2 红军时期的战士生活
传令兵的战斗岗位
战士崇敬
三千里西征风雨
在八庙垭战斗中负重伤
当了半年指导员
被开除党籍,跟着党三过雪山草地
3 奔赴抗日前线
聆听刘师长讲作战指挥
响堂铺战斗的尖刀连
开辟根据地的斗争
南关破袭战
4 苦战华北敌后
参加百团大战
公司窑歼逆
李家堡讨顽
五月反“扫荡”,掩护总部突围
四次大整训
5 战斗在晋中
黎明前的斗争
深入敌巢侦察,拔除马坊据点
6 转战晋冀鲁豫
参加上党、邯郸战役
攻克兰封,缴获坦克
血战大杨湖
奇袭上官村
汤阴攻坚战
7 鏖战中原
激战鲁西南
千里跃进
大别山的艰苦斗争
刀劈三关战襄樊
8 参加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南线阻击战
飞越天堑,千里追击
进军大西南
9 赴朝作战
参加第五次战役
金城防御一年
在上甘岭前线
10 部队建设的新征程
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郭兴福教学法的产生和推广
11 受命于危急之时
周总理紧急召见
把问题倒过来解决
靠大造舆论取胜
12 到中央工作
学习?调研?工作
初次接触高层的斗争
庐山的较量
13 粉碎反革命集团
山雨欲来
“九一三”事件
清查罪行
14 批林整风
把握批林整风的方向
抓住路线的实质
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15 同“四人帮”的矛盾和斗争
矛盾从我当选党的副主席激化
撤销八一厂革委会引起的风波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江青“放火烧荒”诬我为“大军阀”
我辞去党的副主席的经过
粉碎“四人帮”的前前后后
16 工作在东北战略地区
建设东北战略区
落实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
注重思想政治建设
建立我国第一个预备役师
开创军政军民团结的新局面
17 任职于我军优选学府
国防大学的诞生
确立以培养高级军事人才为目标
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
把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
结束语
李德生生平大事年表
再版后记
摘要
    这个少年组织,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红军主力进驻柴山堡地区后,我的家乡成了国民党反动派“清乡”、“围剿”的重要目标。像什么“罗李会剿”、“鄂豫会剿”、“徐夏会剿”,还有其他反动地方武装对根据地的进攻和“清乡”。敌人严密封锁,严密控制,实行“清乡”、“会剿”,对共产党、对革命武装力量要斩草除根,残酷镇压,烧杀抢掠什么事都干,也可以说是“三光”政策,抢光、烧光、杀光。我家的房子就被烧了好几次。1928年烧过一次,那时还是瓦房。1929年,全村的房子都被烧光了,半间没剩。到了1930年,没什么烧的了就烧山,所有山上的树都烧光了。他们烧山的目的是为了对付红军游击队,让游击队无处藏身。这从反面教育了人民,人民群众对反动派恨极了。粉碎敌人的“会剿”和“清乡”,童子团也有一份功劳,除了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外,还担负送信、带路、转移群众的任务。我们那些穷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放牛、砍柴、玩耍,常年都在山上转,路熟、地形熟。哪里有路,哪里没路;哪里树多,哪里树少;哪座山好上好下,哪座山不好上不好下,熟悉得很,带路从没出过差错。让我们送信也有把握,因为路熟地形熟,送信从不走大路,都是钻树林走山间小路,又隐蔽,又快捷,准确无误。童子团还给红军搞情报,有的反动武装要进攻根据地,我们得到点消息,赶紧向红军报告,起了不小作用。 那一阵子,根据地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革命群众的积极性非常之高。可以说,根据地是发展革命力量,保护革命力量的红色堡垒区。一块根据地,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红军撤出根据地后,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白色恐怖,抢、掠、烧、杀,无恶不作,但根据地的红旗始终没倒。为什么?就是宣传教育的结果。那时红军一进入根据地,就宣传马列主义、宣讲革命道理。有人说,农民没文化,不懂马列主义,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农民没有文化,但阶级觉悟高,容易接受革命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道理,是穷人翻身求解放的武器,他们懂得了、掌握了,就照着去做,就和军阀、地主去斗。那时,人民群众与红军连在了一起,血肉不可分,在根据地内大人小孩都发动起来了,轰轰烈烈闹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当时有一支歌子:打倒帝国主义,扫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重新建立无产政权,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支歌子大人小孩都会唱,响遍了各个根据地。 对童子团那段斗争生活,我很怀念,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尽管革命道理懂得不多,但阶级界限很分明,具备了起码的阶级觉悟,也具备了干革命的勇气。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干革命。应该说,这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P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