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对话开局(解读中国规划,纵论发展大计)

对话开局(解读中国规划,纵论发展大计)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裴力 编
  • 出版日期: 201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15116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1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裴力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对话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司局长访谈录)》一书,站在历史的节点,回顾过往五年得失。站在全新的高度,纵论“十二五”开局。有幸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20位司局长,与他们零距离对话,全面回顾我国“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权威解读“十二五”规划,纵论开局大势。每一次访谈都让人感到一份厚重,一份力量。他们既是“十二五”蓝图的描绘者,也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参与者。将这20位嘉宾的对话汇集成册,推荐给读者,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高远,胸襟更加开阔,境界得以升华。 有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为《对话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司局长访谈录)》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必须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通常面临的发展陷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转方式所需要推进的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对系统目标结构和功能要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时间表和优先顺序,动员全社会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要力争取得突破。
目录
积极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
坚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重要作用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辉煌
站在新起点上推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总体水平
夯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基础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改造提升制造业
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把握历史机遇推动社会事业科学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发展与展望
抓住机遇促进经贸工作迈上新台阶
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努力完成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加强价格监管强化价格执法维护市场秩序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为发展改革中心工作保驾护航
摘要
    嘉宾:就一般意义来讲,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有力地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传播与普及。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看,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城市拥有巨大的文化、教育、科学、信息等资源,在文明的创造和传播中发挥着载体作用。推进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二是可以有力地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可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城镇经济实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就现实意义来讲,城镇化可以推动内需空间的持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产生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我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6倍,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按城镇每吸纳一个农村人口可带来近1万元消费需求和超过10万元投资需求估算,将带来大约1000亿元消费需求和1万亿元投资需求估算。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带来国内市场的持续扩大,为有效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主持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推动城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请问我国目前城镇化具体进展情况如何? 嘉宾:2000年以来,国家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城镇化率已达到46.6%,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国设市城市达655个;城市群迅速崛起,东部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40%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的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7%、89.6%、70.2%和86.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9.71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平方米,比1985年提高了20平方米。 主持人:毋庸置疑,我国城镇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请您具体谈谈好吗? 嘉宾:一是质量还不高。按目前统计口径,现有6亿多城镇人口中有1.67亿是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占城镇人口的27.5%。农民工数量相当于城镇就业总人口的46.7%,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但却没有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还没有真正融入城镇。农民工的城乡“两栖”生活,使他们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削弱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同时,由于农民工缺乏在城镇定居的预期,绝大多数仍在农村建房并长期闲置,带来了资源双重占用的问题。还有,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经济社会地位长期不平等,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化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2008年东部城镇化率为54.7%,分别比中部和西部高出11.2和17.5个百分点。城镇发育水平差距也很大,东部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总量是中部和西部的3.6倍和4.7倍,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全部集中在东部,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44.3%在东部,全国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有95.4%分布在东部。区域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缺乏增长极支撑,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也导致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人口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增加了社会成本。 三是发展不协调。城市群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大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群人口的比重不高,城市群内部联系还不紧密,城际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缺乏功能性区分,基础设施通达性也不够。中小城市人口密度偏低,潜力还没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缺乏产业支撑,服务功能薄弱,吸纳农村人口能力有限。这种不同规模和层级城镇发展的不协调,带来一些问题:首先,特大城市进入门槛偏高,提高了农村人口转移的难度和成本。其次,中小城市集聚产业、集聚人口不足,辐射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弱。 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