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十万男儿血:中条山保卫战(1938-1941)

十万男儿血:中条山保卫战(1938-1941)

  • 字数: 2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 作者: 李幺傻
  • 出版日期: 201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51023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3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十万男儿血(中条山保卫战1938-1941)》作者(李玄傻)在查阅和搜集大量有关中条山保卫战和中条山战役的抗日战争史料,以及采访和记录二十多位抗战老兵的口述资料基础上,全面还原了长达三年的中条山保卫战中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既突出了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感人事迹,又颂扬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坚韧精神,《十万男儿血(中条山保卫战1938-1941)》是一部兼具历史和文学双重价值的佳作。
目录
引 子 /1
第一章 陕西军东征 /5
第一节 陕西每县都有数百人战死疆场 /7
第二节 不抛弃,不放弃 /12
第三节 誓师出征,渡河抗日 /17
第四节 雪花山之役 /22
第五节 彭德怀传授游击战术 /28
第六节 孙蔚如挥师东征 /33
第二章 永济保卫战 /41
第一节 卫立煌到延安 /43
第二节 西阳河战役 /49
第三节 激战尧王台 /56
第四节 夜雨中的西姚温村 /62
第五节 血染永济 /68
第六节 挺进中条山 /75
第三章 共产党帮助整军 /83
第一节 孙蔚如保护地下党员 /85
第二节 以八路军为榜样 /93
第三节 看看这些二鬼子 /101
第四节 武士敏和高桂滋 /109
第五节 日酋的忏悔 /117
第六节 游击战遍地开花 /123
第四章 六六血战 /129
第一节 奔袭敌后 /131
第二节 看不懂的防御战 /138
第三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144
第四节 绝地反击 /151
第五节 三十八军突围 /158
第六节 飞兵北上 /164
第七节 陕西冷娃的复仇之战 /171
第五章 3000壮士跳黄河 /179
第一节 黄河魂 /181
第二节 最可敬的乡亲 /188
第三节 跳黄河有多少人 /196
第四节 寻亲路漫漫 /201
第五节 后死碑 /207
第六节 望原之战 /214
第六章 中条山失守 /225
第一节 暴风雨前的宁静 /227
第二节 卫立煌走了,何应钦来了 /234
第三节 中国军队阵地被各个击破 /241
第四节 三位将军同一天殉国 /248
第五节 突围,突围 /253
第六节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262
第七节 战俘的悲惨命运 /268
尾 声 /273
后 记 /279
参考文献 /281
摘要
    第一节 陕西每县有数百人战死疆场 人们只知道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英勇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只知道十九路军的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而不知道1938年到1941年在山西黄河岸边中条山同样英勇抗击日军的十七路军,不知道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孙蔚如、赵寿山。因为十九路军的抗日事件写进了历史课本,而十七路军的抗战事迹湮没在了民间。 十七路军,是一支异常神勇的部队。因为和同一条战线上抗战的八路军联系紧密,军中又有众多的共产党员,老百姓称十七路军为“七路半”;因为他们依托中条山顽强阻击日军,连战连捷,国民政府称十七路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因为日军无法占据中条山,进而渡过黄河,侵占西北,日军称十七路军为“盲肠炎”。 十七路军,就是西安事变后经过改编的杨虎城的部队,也是我的家乡陕西的部队。 可是,我了解十七路军,了解中条山保卫战,已经到了工作之后。 十多年前,在我还没有做流浪记者的时候,我是一名文学青年。那时候的文学青年,普遍有着浪漫情怀和报国热忱,对文学和生活有着一种神圣的感情,总感觉自己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每个文学青年都像教徒对宗教一样虔诚,为了文学会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时候,我骑着一辆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像一只笨拙的大鸟,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地飞翔在关中平原尘土飞扬的乡间道路上,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或者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至今还记得,在一次听陈忠实老师讲课的时候,他说到了他对陕西各地县志的关注,他说《白鹿原》中一个名叫小娥的人物,就是从县志中得到的灵感。每本县志中都有一章《烈女传》,专门记录那些为了贞洁而守身如玉的女子,还有为了丈夫甘愿殉葬的女子。但是这些女子都没有名字,她们在县志中的符号是“王氏、李氏、张氏、赵氏……”她们的面容在那些发黄的志书中模糊不清,并渐渐被人们遗忘。 从那时候起,我觉得县志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因此,我每到一地,就想方设法寻找县志进行阅读。在县志中,我看到了很多烈女的事迹,这些事迹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瞠目结舌。 我现在还记得一本县志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氏,刚结婚第二天,丈夫就离世,此后终身不嫁。曾有邻居一男子妄图轻薄,拉了她的手腕一把。她回家后用快刀砍断手腕,血流不止身亡。死后,县令命修建牌坊一座,彰显她的高风亮节。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没有受到感动,我只感到不寒而栗。 我到过关中平原的很多地方:黄陵、长安、三原、蓝田、临潼、华阴、华县、潼关、大荔、合阳、韩城、蒲城……也翻阅过这些地方的县志。我在县志的最后几页,总能看到一长串姓名,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死于中条山保卫战”几个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关这场战役的记载。这场战役留给我的印象是异常惨烈悲壮,即使按照县志上的不接近统计,每个县城死于这次战役的都有几百人,而关中平原就有上万人。 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的伤亡? 有一年,我在渭南塬上寻访到一位参加过中条山保卫战的老兵,他姓关,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现在已经去世多年了。 渭南塬是秦岭的一条余脉。秦岭像一条蜈蚣一样,它西起甘肃,爬过陕西,来到河南,它伸出的无数爪脚就是它的余脉。渭南塬上有好几个乡镇的人居住。 当时我还没有把中条山保卫战写下来的想法,只是出于好奇才向老人打听这场死伤惨重的战役。 老人说,陕西军在中条山打了三年,日本人用了三年时间也没有攻下中条山。中条山是中国军队在黄河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中条山,中国黄河以北就全部沦陷。 老人所说基本正确,后来我查找资料得知,当年国民党军队在中条山部署了十几万军队,其中的主力就是陕西军。而这支陕西军,就是杨虎城留下的西北军。 西安事变后,那支镇守陕西的西北军去了哪里? 他们去了中条山前线。 杨虎城的名字,是和西安事变连在一起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到了南京;杨虎城留在了西安,被解职。陕西军由孙蔚如将军统领。孙蔚如是一员抗日虎将,他身高一米九以上,膀大腰圆,孔武有力,是一名典型的关西大汉。接下来我会重点写到孙蔚如将军和他那些能征惯战的部下。 杨虎城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孙镇。我曾经去过那里,那里是远近闻名的鞭炮之乡,那里人的性格也像一样一点就着,爱憎分明,快意恩仇。就是这样一块土壤养育了杨虎城这样的人。 陕西人把侠客不叫侠客,而叫刀客;陕西人把土匪也不叫土匪,还叫刀客。而杨虎城就是一个刀客。关中这块地方不但盛产小麦,还盛产刀客。关中刀客是和油糕、棍棍面一样成为关中平原的名牌产品。 蒲城的人都说,杨虎城胆子大得很,又有计谋,从小就看出了和别人不一样。 杨虎城出生在穷人家庭,从小饱受磨难。他和后来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不一样,张家公子尽管出生在东北一辆马车上,但是随着父亲张作霖职务的不断升迁,他的荣华富贵也就接踵而来,养尊处优的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艰苦卓绝。当张学良把心思都用在怎么玩乐的时候,杨虎城的心思全用在了怎么填饱肚子上。 杨虎城12岁那年,父亲去蒲城县城赶庙会,母亲在家患急病,杨虎城一路奔跑去找父亲。到了集市上,看到人山人海,哪里能够找到父亲,怎么办?小小的孩子看到路边有一个旗杆,就像猴子一样“哧溜哧溜”地爬上去,爬到高处后还手搭凉棚四处观望。庙会上的人都围聚过来,纷纷打听: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爬这么高,多危险啊!杨虎城的父亲也来到旗杆下,看到了他。就这样,杨虎城找到了父亲。 杨虎城15岁那年,父亲因为参加哥老会被抓。哥老会是一个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从长江沿岸波及黄河两岸。父亲被押解到了省城西安后,杨虎城一路乞讨,来到西安一家饭店打杂,每天都把节省下的一碗饭端进监狱,送给父亲。两个月后,父亲被执行绞刑,杨虎城又用自己两个月的打工钱,买了一辆独轮车,载着父亲推回家乡。从省城西安到渭北的蒲城,路程长达二三百里,杨虎城硬是推着独轮车一路“吱吱扭扭”地回到了家乡。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