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画风2012·卷22

画风2012·卷22

  • 字数: 2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 作者: 怀一 编
  • 出版日期: 201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104910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怀一主编的《画风(2012卷22)》内容涵盖:画风?观点、画风?析源、画风?视觉、画风?风月、画风?晶味、画风?万象、画风?经典、画风?清谈、画风?新画等板块。《画风(2012卷22)》还附录了画家作品及生活图片若干幅。
目录
画风·观点
自说自画
北鱼
程大利
于水
李永林
武艺
马骏
蒙中
王濛莎
画风·析源
气韵说
童书业
气韵与气
葛路
气韵兼举的意义
徐复观
画风·视觉
花草知己
吴冠南
画风·风月
有物曰竹
竹与华夏文化
朱石麟刘海燕吕文明
苏东坡论写竹
石叔明
……
摘要
    我从开始工作直至退休都是做美术编辑,关于画画的事本来没有什么好谈的,但是还算幸运,由于种种机缘画画这件事也总算没有接近丢下。
    我是“”期间1968年大学毕业,当时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分配,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在农场劳动半年后被分配到出版社。当时在出版社除去一般的编辑工作,还有很多政治活动,比如五七干校学习、下乡劳动、落实政策等等,画画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出版社的工作并不忙,我记得有那么几年,无事可做时就常常练习写字。因为写字比较方便,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可以写,而且有事情就可以随时放飞我的办公室在办公楼的顶层,很安静,有的是废报纸,正好可以用来写字。主要是写颜真卿的楷书、行书,也写―点篆书、隶书、魏碑。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瘗鹤铭》,还曾编辑出版了《瘗鹤铭》的字帖。《瘗鹤铭》字体开张,介于魏碑与楷书之间,还带有篆隶之意,被誉为楷书大字之祖,字体很好漂亮,但是字数本来就不多又是残石,所以存字很少;那段时间差不多天天写字临帖,虽然书法并没有多少长进,但是功夫确实用的不少,日复一日废报纸写了一摞又一摞,洗笔水越洗越黑由淡变浓,索陛就把洗笔水当作墨水,直至写干再换清水,如此一写就是几年。转眼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如果不是写这篇约稿,这段往事早已被忘得千干净净。现在看来,我觉得像这些很不经意甚至早已忘却的事情,其实可能冥冥之中―直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二十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中央美院进修学习,做梦也不会想到走出大学十六年后又住进了学生宿舍,又坐进了大学的课堂,过起了早已久违了的学生生活。一年的进修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它对我的人生道路却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时已经改革开放,各种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西方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大量传播,中央美术学院的大教室几乎天天有来往于靠前外的学者在这里讲座,另外美院图书馆还有各种资料可供参阅。这段时间虽然也有写生、速写、临摹的课程,但是更重要的是可以听取各种学术讲座、翻阅中外各类画册与资料。我当时比较喜欢的西方画家有毕加索、马蒂斯、利阿尼,比较喜欢的中国画家有倪云林、八大、虚谷等。当时正在读的书是老子、庄子、中国美学史,书法已经开始学羲之。一年的专业课程并不会对绘画水平有太大效果,但是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活跃却引发了一些认识观念的转变。这段时间通过对东西方不同美学思想的了解,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开始意识到:当时学院所学习的东西原来是西方早就已经过时的;西方所谓“现代”的美学思想原来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很早就已经存在的;当时学习的所谓“传统”原来只是传统的绘画方法与工具,传统审美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早就已经丢弃的。当时,其实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已经在传统绘画中看到了“现代”的审美情趣。我当时还特别注意到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往往是真正理解传统的画家也能理解现代,真正理解现代的画家也能理解传统。记着当年韩羽先生就曾在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一般人们都认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学习训练写实能力,先要打好写实的基础,要抽象、要变形等毕业以后再放开也不迟。事实上,如果等到毕业以后再想放,恐怕就已经放不开了。有多少人终其一生再也挣脱不了“形”的束缚。
    我进修结束以后又回到了出版社。出版社的工作十分琐碎,除去大量的案头事务,很少有集中的时间可以画画。要打发零碎的空闲,可以读书、读画,可以写字,但是画画也只不过是随手的糊涂乱抹。就这样,废画多了就裁开写字,写了正面再写反面,写的多了就卷起来放下,小卷多了就捆起来丢掉。这个过程很像是个不称职的农民,只管耕耘却不见收成。如果说有什么收益,那就是在反反复复地涂抹中对行笔运墨的一些体会。正是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读书、读画以及随手的涂抹才逐渐意识到“笔墨”的内涵与意义。也正是在弄懂笔墨以后才如梦方醒,发现以前的学习犹如盲人摸路,如今才算有了自己的眼睛。1988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一本《西方现代艺术史》,通过阅读此书,算是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了一点比较系统的了解。此时,在学习传统的同时也留意借鉴一些西方现代的东西;在看到传统绘画的“笔墨”时也看到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笔墨”。其实,不仅写意画与现代绘画需要“笔墨”,写实绘画与古典绘画同样也需要“笔墨”。(后来在法国卢浮宫看到大量油画原作时这种感觉更加突出)这时才真正意识到“笔墨”对于绘画到底有多么的重要。现在才明白,“笔墨”不只是表面形式而是成就绘画艺术的手段,是“笔墨”决定着一件作品是否具备灵性。“笔墨”与形式、内容、思想、观念等所有艺术要素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艺术作品与所有的生命一样,虽然都是由各种元素所构成,但是,仅仅把各种元素混合起来并不能形成生命。形式、内容、思想等所有艺术要素都需要“笔墨”去成就。“笔墨”是艺术作品中很神奇的东西,它像神性成就万物一样成就着艺术。万物离开神性就只是一堆元素,是神性将元素成就为桔子、苹果、牛、马、人等各种生命。
    九十年代后期至退休前,我曾参与编辑过两部书,一部是由几家出版社合作编辑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一部是与卢辅圣先生合作编辑的《中国文人画通鉴》。这两部书,一个由古代至近代,一个由近代至当代,正好包含了中国美术的全过程。经过反复接触两个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尤其是当把这两种作品分别集中起来去感觉时,相比之下在我的印象中渐渐浮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差。打开《现代美术全集?绘画卷》感觉到整部书所充斥的是物质;打开《文人画通鉴》感觉到整部书所洋溢的是精神。由此前次察觉到现代绘画与古代绘画相比到底缺少了什么。P8-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