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洁如新

洁如新

  • 字数: 117.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作者: 亦舒
  • 出版日期: 201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270444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78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亦舒,生于上海。曾在《明报》任职记者担任电影杂志采访记者和编辑。后赴英国留学,任职酒店公关部。进入香港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七年后辞职。现为全职作家及家庭主妇,并移居加拿大。《洁如新》这本书就是由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洁如新》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
摘要
    大半个世纪之前,华侨不是做杂货店就是开设洗衣店。大姐长娟在十七岁时同爸妈发表宣言:“我要上大学,我不会守住小店,我也不会嫁守小店的男人。”二姐幼娟比较温驯,她课余时时守在我家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洗衣店,她收取大力度优惠时薪,一边听耳机一边哼歌。
     洗衣店在旧区角落位置,老大的中英文红漆标志“洁如新”、Brand New,由太公创办,留到我们这一代,历史悠久。
     本来只是小小一间两层高木屋,下铺上住,市政府历史博物馆里有我们王家铺子的发黄旧照片,太公与儿孙及伙计蹲在门口,给外国记者拍摄。
     轮到祖父,王家做出成绩来,华侨靠的不外是勤同俭,不怕辛苦不怕脏。
     传说是这样的:一位住在山上的银行大班夫人自巴黎置回一件晚礼服,预备在新市长就职晚会中穿着,一心要艳压群芳。
     不料被女仆熨焦了一角,且是胸前,十分碍眼。
     那位基尼斯太太为人颇算大方,并无责罚女仆,但是女仆内疚,拿着衣服,四处找人织补。
     人家同情她,对她说:“你到王家洁如新去试一试,店里有位老太太,擅织补,鬼斧神工。”
     那老太太,指我家曾祖母,当时已有七十多岁,可是精神矍铄。
     她看到了晚服,笑笑说:“放下吧,明早来取。’
     当天晚上,不知老人家用出什么手段,织好了那块杯口般大小破洞,又把袍子熨得滑不溜手,挂在店堂,等女仆来取。
     女仆忐忑地进门,哗一声叫出来,那件袍子宝光灿烂,完好如新,她泪盈于睫,不停道谢。
     她问手工价钱,曾祖母微笑:“五角。”并没有抬价。
     女仆朝老人深深鞠躬:“祝你王家多子多孙,添福添寿。”
     女仆欢天喜地与司机一起离去。
     据祖父说,过了几天,基尼斯夫人亲自来道谢,并且与王家诸人合照,签名送上放大照片。
     祖父把照片挂在店堂,说也奇怪,不久小店便客似云来,福特汽车摆满门口,仆人家童把衣服一堆堆捧进。
     不久基尼斯先生帮王家作贷款担保,祖父把木屋改建成三层坚固砖屋,仍然上居下铺。后来,祖父遗憾地说:“打仗了。”
     他说的是二次大战,大伯从军,到荷兰打退纳粹德军,获银星英勇勋章,回来后,把勋章镶好挂店里,一些小混混走进店来,本想找麻烦,一见银星,悄然而退云云。
     小时候我听到这些故事,十分兴奋,一年级做Show and Tell,向老师与同学展示该枚银星,惹来哗哗声。
     大伯随即考进大学医科,苦读七年,成为外科医生,他娶妻生子,搬到西区居住。不不,大伯不是一个骄傲的人,他只是不喜欢洗衣店。
     他喃喃说:“洋人说我们吐口水喷湿熨衣服。”
     曾祖父母均活到近百岁才辞世。祖父母略差,只活了八十出头,大伯觉得与饮食有关:“草根树皮糙米番薯最有益。”爸是幼子,他安分留守洗衣店。
     王家铺子在市内几乎成为传奇,但凡华人有什么集会,习惯约好在洁如新门口出发。我们自小在楼上窗口见过不少游行活动。
     今日,洗衣店科技化,半自动,开了机器,放进药水,计算机调校时间速度,很少出错,水平划一,说到洁白如新,那其实是不可能,但效果令顾客满意就是了。
     熨上衣更比从前简单,套在一架直立T型蒸气熨衣器,呼一声,袖子与衣身如吹气般膨胀,三分钟就有型有款。 但是,人还是得守在店里,人不到不为财。
     小店发不了大财,但生意总归是生意,两个姐姐与我都读到大学毕业,大姐长娟,那个说永不嫁守小店的嚣张女,今年已三十出头,是所谓大龄小姐,她是执业会计师,工作时间比洗衣店还长。
     二姐幼娟新闻系毕业后往东岸工作,她很快成为国家电视新闻台之花。幼娟英法语流利,可是中文十分普通,只会说“呵谢谢”,“我要炒饭不要饺子”,“太过分了,神经病”等语,她是洋童。
     我,我是第三子,我叫王志一,我在大学教历史,一有时间,就坐在洗衣店帮父母做生意。妈妈有时怪痛惜:“大材小用。”
     可是没有这爿小店,哪里有我们这群“大材”。
     大伯的女儿,我的堂妹明娟问我:“志一,太公可曾建过铁路?”
     “我想不,他抵埠时仿佛只有十四岁。”
     “他有付人头税吗?”
     “我们猜想他是偷渡客,没有身份。”
     “如何偷渡?”
     “或者从美国旧金山入境。”
     “故事可歌可泣。”
     “移民故事一定悲切,有谁在本家耽得下去会得离乡别井面对未知数。”
     “不但勇敢聪明,而且凶悍。”
     “是呀,一句英文也不会,胆敢在这块新大陆生活。”
     大家沉默下来。
     终于明娟问:“店里生意好吗?”
     我笑说:“你爸早把股份卖给我爸,小店与你无关。”
     明娟说:“小店生财有道。”
     “哪里比得上你们。”
     “什么你们我们,再用这种口气就打你。”
     明娟说:“你们三姐弟还未有密友?”
     我答:“大姐与二姐的男朋友均是西人,不好公开。”
     “西人也无所谓。”
     “爸妈不是这样想,我见过大姐的麦可,浑身是毛,闲时喜爬山打鱼、开快车,像野人。”
     “他也是会计师吧?”
     我说:“不,他是公司法律师,爸最讨厌律师,嫌他们奸诈。”
     明娟说:“糟,我男友亦是律师。”
     “我爸又不是你爸。”
     “你呢,志一,你可有女友?”
     我笑而不答。就算有,也不能随便公开。
     老妈的声音在后传来:“志一,要华女,记住,籍贯不拘,一定要同文同种。”我仍然不出声,谁敢肯定。
     妈继续说:“志一,同幼娟说一声,三楼的房客仿佛做了二房东,把另一间房租给三房客。”
     我笑:“真复杂,不过想省几文。”
     “租约订明不许分租。”
     我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只要他准时交租便可。”
     “志一,你别太大方。”
     “也许只是亲戚或是朋友。”
     “找长娟的男友问一问法律程序。”
     “是,妈妈。”
     “你替我把价目表改一改,每项加百分之三。” ……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