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宪政史话

宪政史话

  • 字数: 10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徐辉琪 付建成
  • 出版日期: 201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973119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4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宪政,即宪法政治,也就是民主的政治。它是一种以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与封建专制制度根本不同。从广泛的世界历史角度来看,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宪政史话》以中国宪政发展史为纲,详述宪政在清末“预备立宪”、民初宪政实践、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与“宪政”、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等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兼论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主张及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等,较为完整地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宪政发展的全貌。《宪政史话》由徐辉琪、付建成所著。
目录
一 革命运动兴起与清末“预备立宪”
1 近代西方宪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初试锋芒
3 立宪派的出现与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4 三次国会大请愿
5 资政院和谘议局的开设
二 辛亥革命胜利与民初宪政实践
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 临时参议院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第一届国会选举及召开
4 北洋军阀肆意践踏民主宪政
三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发展
1 五权宪法学说
2 两次护法与痛苦思索
3 改组国民党和新民权主义的确立
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和“宪政”
1 “训政”三部曲
2 国民参政会的设立与蜕变
3 “制宪国大”与《中华民国宪法》
4 “行宪国大”的闹剧
五 日益高涨的宪政要求与主要宪政团体
1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宪政主张
2 邓演达与“平民政治”
3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与宪政运动
六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
1 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提出
2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实施
3 为民主宪政而斗争
4 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与新中国建立
参考书目
摘要
    近代西方宪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宪政,即宪法政治,也就是民主的政治。它是一种以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与封建专制制度截然不同。从广泛的世界历史角度看,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17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贵族的斗争和妥协中,先后通过或确认了一些法令、惯例,逐渐形成了宪法体系,建立了君主立宪政权。到了18世纪,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同样把制定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加以确定,建立了民主共和政权。这些国家所颁布的宪法,大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对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作了全面的规定,宣布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确认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原则,具有十分明显的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色彩。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争取制定宪法、实现民主政治的运动开始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优选的中国人在抵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便开始了向西方寻求真理、寻找救国道路的艰辛曲折历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学说也因此而逐渐地被介绍到中国并传播开来。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犹如一声霹雳,震惊了处于昏睡状态的大清帝国。在经历了“坚船利炮”与大刀长矛的较量之后,清朝帝国的尊严被无情地戳破了,长期关闭的“天国”大门被轰开了。自此,广阔的中华大地成了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的中国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系中。 国门洞开,使中国的思想界受到靠前的大震动。许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从过去埋头于训诂、考证的故纸堆中站了出来,一部分封建官员缙绅也逐渐从过去夜郎自大、墨守成规的状态中清醒了过来,看到了古老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在各方面的差距。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们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是优选的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对西方文明的第一个反应,也预示了被迫“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鸦片战争期间及其后,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梁廷柑等为杰出代表的优选中国人,先后编译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关于外部世界的书籍。书中不仅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物产、习惯和风土人情,而且对西方各国的政事也做了介绍和评价。虽然由于时代、阶级和认识的局限,它们对西方政制的理解还很浅显,所掌握的情况有些仅是传闻,而且主要强调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强调用西方的“长技”来抵御外来侵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向。但是,他们探求新知的进取精神,确为中国人学习西方开了先河。中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了解正是从他们开始的。 近代西方民主宪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随着洋务民用工业的举办而产生,因此出现了反映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相比,他们开眼看世界的视角更为广阔。除了以西书为媒介了解世界以外,他们当中的某些人还与来华的洋学士朝夕相处,切磋知识。也有些人则亲历西方,足践欧土。因此,对于世界大势和中国所面临的危境的认识,他们相应也就深刻些。这些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某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以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过比较和分析,他们普遍感到,西方的议院制度的确有种种优点,而优选的好处就是能够使国家富强。所以,中国要想转弱为强,转贫为富,必须首先在这方面效法泰西,进行改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应该加以改革。他赞赏英国和德国的政治制度,认为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权力偏于上,而民主共和的国家权力偏于下,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的国家权力得其平。因此,他认为君主立宪政体适合中国的国情。另一个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陈炽也持此主张。他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和“君民共主之国”三类。他认为,前两类国家均有弊端,只有君民共主优选。陈炽十分赞美西方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并把能否设立君主立宪的议院看成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此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对封建顽固派的守旧思想和洋务派学西方只知抄袭皮毛的做法都进行了批评。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也有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比较突出地集中在他们不敢攻击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学说的介绍和引进缺乏系统性,还没有把进化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系统地介绍给国人。这表明他们还没有接近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尽管如此,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在当时不仅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为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9世纪末,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了。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