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公司赚钱之道/现金流诊断的原理与运用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作者: 黄成艮
出版日期: 2012-03-01
商品条码: 9787542933034
版次: 1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
¥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现金为王,“赚钱”本应是公司的核心业绩指标,近现代却踪影全无,任由假冒指标“净利润”故弄玄虚,结果是公州业绩鱼龙混杂,泡沫泛滥现金流是最重要的循环系统,回到现金流上才是必由之路。《公司赚钱之道--现金流诊断的原理与应用(附光盘)》作者作者:汪一凡堪称理财研究的“独行侠”,他以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对居于主流地位的理财思想和方法提出质疑,创建了新的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思路和方法,并以上市公司(一般企业)为样本设立排行榜。《公司赚钱之道--现金流诊断的原理与应用(附光盘)》对于经营者、投资者以及理财人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是一本难得的坊间奇书。
目录
百年古堡坍塌篇
第1讲 走净利润的路让净利润无路可走
第2讲 会计恒等式新解
第3讲 内生性非货币资产
第4讲 会计准则:会计造假源头大揭秘
第5讲 误国误民的“未分配利润”
第6讲 “殷实度金额”系列比率
第7讲 股东已变现权益
第8讲 如何评价公司管理层业绩
第9讲 股东专属赚钱总额(粗略调节)
第10讲 “股东专属赚钱总额”系列比率
精密学科重构篇
第11讲 赚钱反应堆
第12讲 外源性非货币资产
第13讲 现金流会计的成本观
第14讲 股东专属赚钱总额(精密推算)
第15讲 现金来源变化表(理财版)及其用法
第16讲 现金来源变化表(会计版)及其用法
第17讲 似曾相识王者归来
第18讲 理财活动有了明确目标和信息
赚钱效能提升篇
第19讲 分部概念与现金收支分部报告
第20讲 长期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评价
第21讲 现金收支分部(责任会计)考核体系
第22讲 现金流的环境因素变动测试
第23讲 理念创新与赚钱之道
第24讲 长期可持续赚钱:未变现权益表
社会环境互动篇
第25讲 国家体系边界上的现金流动
第26讲 知识经济
第27讲 富国“吸金大法”分析
第28讲 科学技术研究
第29讲 人才与教育
附录一 子虚公司财务报表与记账凭证
附录二 《上市公司诊断排行榜》使用说明
摘要
正常情况下,有所失必然是为了有所得,而所花费出去的那部分资源当然要保证首先收回来。所以,成本第一性的作用是作为“补偿尺度”,“所得”只有不低于这一“所失”的标高,公司才能至少在原规模上继续运作,维持简单再生产;其次,历来有“将本求利”的说法,理论上,单位成本是大力度优惠可接受的销售价格,公司可以在其上加成,作为确定销售价格的依据;最后,成本当然是反映资源消耗的数据,有助于管理层了解情况,作出决策,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从全公司的角度,它的全部支出就是它为了提供全部产品或劳务而付出的“代价”,这肯定没错。所以,在1993年7月会计制度改革以前,中国会计采用的是“接近成本法”。在接近成本法下,没有期间费用,当时用的“企业管理费”科目大致相当于现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三大费用的全部核算内容,当时用的“车间经费”科目大致相当于现在“制造费用”的核算内容,“企业管理费”与“车间经费”都要分摊结转到最终产成品上,构成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是对成本覆盖范围最“接近”的一种理解,在做到大体上“以销定产”的前提下,只要单位产品售价大于或等于单位产品成本,就能够收回“代价”,就保本了,是最直观的“补偿尺度”;在“单位接近成本”的基础上,要测算确定“单位销售价格”也很简明,可以试探着在单位接近成本上加成,作为单位售价,一直提高到在市场上卖不动为止,然后选取这个上下限区间中的某个价位就行了。 1993年7月1日起推行的中国会计制度改革,改用西方通行的“制造成本法”,其特点是作了“期间费用”和“产品成本”的划分,原来的企业管理费(即“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三大费用)不再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在当期的利润表上扣除,制造费用(车间经费)则还是分摊到“产品成本”上。可见,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覆盖范围有所缩小,“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两者共同构成企业所支付的全部“代价”。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产品收入一产品成本”只能叫“毛利”,因为还要从“毛利”中再扣除三大期间费用,企业支付的全部代价才得到补偿,才是“净利润”。所以,用“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作为产品报价的依据,或补偿尺度,相对是不够“接近”的,产品单位售价必须绝对高于产品单位成本,并且只有当高出的这个幅度大到足以从总毛利中扣除三大费用时,企业才能保本。而要高出多少“幅度”才算够?既取决于实际产销量,也取决于三大费用的实际发生额,那么在对外报价时,单位产品售价的测算难度就会很大,因为两种实际发生数都是事先难以预测的。 可见,西方国家的成本核算方式要比我们自己原有的更为粗放。回想起来,1993年之后,会计造假事件开始层出不穷,是否与此有某些“相关”,有待研究。当然,笔者并不想过多评价当年未经论证便贸然引进“制造成本法”是否欠妥(在引进外资的大环境中,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是重在通过从“接近成本法”向“制造成本法”变化的例子,强调“产品成本”这一概念的覆盖范围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根据各种理解而放大或缩小,甚至弃而不用的,没必要奉若神明。 在会计中,“成本”一词具有相当广泛的含义,是“交易价格”的同义语,把它用于所取得的产品、服务,甚至用于所承担的负债(历史成本计量)都是可以的,所以它常常与费用混用,也常常用于说明资产。但是,西方教科书告诉我们,在制造成本法下,成本(cost)、费用(expense)和资产(asset)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不同含义和归宿,是有必要指出的。 (1)成本(cost,):一般是和实物资产相联系的,也就是这些开支已经被“对象化”或“实物化”了,随同实物的售出,它在利润表上应当作为收入的直接抵减项,如库存商品转为营业成本。 (2)费用(expense):一般被认为与产品或生产技术过程不太相关,所以这些开支不和实物挂钩,而是和一定的期间相联系,在利润表上作为期间费用从毛利中抵减,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3)资产(asset):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尚未达到“成本”或“费用”状态的那些要素,则称为资产,它不进利润表,而是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如还没有销售的库存商品,还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等等。 实际上,这种约定俗成的划分是相当粗略的。它们又有“斩不断,理还乱”的内在联系,大致地说,成本是已经被耗用的资产;资产是尚未被耗用,等待抵减未来收入的成本;费用实际上也是成本,只不过没有被实物化或对象化,所以被用于直接去抵减当期收入而已。 由于从来就不能明晰地分清这三大概念,制造成本法的实务中,在可操作性方面一直存在各种难点,有太多任何人都回答不了的疑问,不断引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无聊论争。例如: (1)材料计价至少有具体辨认法、计划成本法、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优选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诸多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 (2)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至少有直线法、业务量法、年限总和法、双重余额递减法等诸多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 (3)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只有在二手货市场上才能知道,为它保留的“账面净值”有意义吗? (4)为什么制造费用就要被实物化,三大期间费用却要被费用化? (5)某项开支究竟该作为“资产”,还是该作为“费用”?一向难以定论。以办公室装修费用为例,以“长期待摊费用”的名目作为“资产”,就进了资产负债表;以“管理费用”名目作为“费用”,就进了利润表。两种处理方式当然会使本期利润各不相同; (6)产品成本只包括原材料成本,其他的都作为期间费用,是不是好像更有道理,也更简明? (7)我们是否真有能力预估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寿命?以楼房为例,福建土楼早已计提完折旧,数百年后反而日益增值,上海的“楼脆脆”却未及使用便轰然倒塌; (8)我们通过每期计提折旧,真的能保证足够重置同样的固定资产吗?例如,40年前能买一栋楼的钱,现在够买下一个房间吗?反过来,5年前买1台低端电脑的钱,5年后却能买到3台近期新配置的很好电脑。另外,这些固定资产的“重置资金”真的还在吗,真有现金摆在那儿,能说买就买吗? (9)联产品是指经过同一生产过程而产出的多种产品,例如,石油经过裂解后,产出从重油到轻油的一系列油品,会计上需要知道其各自的成本,以便和各自的收入“配比”。但实际上,只有“造物主”才知道他在每种联产品上各花了多少“成本”,这种本质上无解的难题,人类中的“会计人”居然也能分配联合成本,这也未免太夸张自负了吧! 为了得到虚幻的“净利润”,应计制建立了“收入一费用”的配比理念。然而,在估计本期“费用”数据以便和本期“收入”配比的过程中,我们越是面临太多需要“职业判断”的业务,越是有太多的问题解决不了,制造成本法一直穷于应付“成本”、“费用”和“资产”之间的混乱关系,在实务上可谓吃力不讨好,人累心更累。现在回顾起来,应计制核算就败在自作聪明地“避实就虚”上,避而不谈“现在赚了多少钱”,偏去大谈“永续经营”,想去预测福建土楼之类长期资产的有效使用寿命,反而掉进更深的陷阱,岂非本末倒置! 由于应计制近百年来“为所欲为”的历史原因,资产负债表也面目全非了,沦落成服务于净利润核算的“垃圾堆场”,尽管现金流诊断已可排除“内生性非货币资产”,在属于“外源性非货币资产”的部分中,仍存在一些变现价值可疑的“空心化”项目,如“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和“长期待摊费用”等,这些“资产”项目经不起推敲,一看就感觉不靠谱,严重影响到“外源性非货币资产”的坚实度。 可见,这样的成本核算理念,接近算不上是“科学发展观”。社会上曾经广泛质疑手机短信的收费依据,要求移动通信公司提供每发送一条短信的“成本”数据,以证明这么高的收费是有理由的。而实际上,在巨额的固定成本投人后,发送每条短信的变动成本近乎为零,根本无从与收人“配比”。既然回应不了,移动公司们当然只能闷声不响,反正不妨碍在骂声中大发其财。平心而论,这实在不能怪它们,这就是社会大众受了“配比”观念误导的例子。 面对以上如此之多的选择项和如此之多的困惑,结果当然是“同样的公司业务,请100位会计师接近独立地做账,会得到101套财务报表(多出来的一套是CPA调的)”,每个人都能说出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都似乎站得住脚,专享可以断定的只是,科学的“再现”原则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想在净利润基础上调节出公认的、专享的“股东专属赚钱总额”,就趁早别指望了,凑合着用吧!P39-42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