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日记品读/古农

日记品读/古农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古农
  • 出版日期: 2012-02-15
  • 商品条码: 978751150708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日记是很个性化的写作,但对于研究历史、社会风俗的学者、作家而言,日记的史料价值不可小觑。《日记品读》多角度的日记解读,对于无暇通读洋洋万言日记专著而又有意了解相关历史及日记作者的思想、经历的人而言,可谓一本便捷的读本。    《日记品读》由古龙主编。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陈漱渝
来新夏
来新夏
周国平
高增德
范用
余杰
赵丽宏
罗志田
谢泳
谢泳
谢泳
谢泳
谢泳
谢泳
陈左高
陈左高
陈左高
陈左高
陈左高
杨天石
高增德
虞坤林
谢其章
沈胜衣
袁爽之
王庆柏
陈大康
丁言昭
王稼句
叶嘉新
叶嘉新
康健
康健
王春瑜
桂苓
杨念群
张志强
散木
散木
散木
散木
顾农
顾农
徐明祥
李国涛
伊九州
邓云乡
周郢
林乃忠
淮茗
周劭
刘经富
柳和城
张学义
金波
吴家荣
丁彭
傅国涌
柳和城
古农
摘要
    读书是一种文明的享受,尤其是高年以后,读书更是很适合打发日子的方式。近十年来,我经常遁缩在书斋――“邃谷”之中,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卧,持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静静地读,确能给人以温馨宁静的舒适。我每年约略计算,能这样读上一二十本书,平均每个月一两本,自以为还说得过去,没有虚度光阴。每年所读书中总有几种让人不能匆匆一过,而时有流连忘返的感觉。2002年就有两本这样的书,那就是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和《关于罗丹一熊秉明日记摘抄》二书。
    这两本书是2002年国庆时,天津教育出版社一位小友李勃洋特地送来让我度假日的,由于是一种特型书,又是旅居异国多年的学者所写,不能不引起我对这两本书的特殊关注。我利用七日长假,先读了《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作者熊秉明先生是已故有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哲嗣,旅法多年,从事艺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是他对中国丰富纷杂的书法遗产进行精心研究梳理后而撰著的。我喜欢书法,但不懂书法。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知识,而把全书总括成八个字,就是“条分缕析,追根究底”,并用此八个字为题目,写下一篇书评。我认为这本书的很引人人胜之处是把书法的理论归结到哲学的高度,形成全书的主线,把许多人物及其观点都错落有致地挂在这条线上,引导读者只能一气读下去而难以释卷。他所征引的资料是经过反复咀嚼,精心熔铸后,一气呵成地写下来的。一如行云流水,了无阻碍。不久这篇书评发表在10月16日《中华读书报》的书评版上。勃洋把全文以依妹儿发给熊先生。据他告知,熊先生很高兴。并说熊先生将在春节来津,届时当安排一次会晤。我也很好高兴地期待着能与同一年龄段的新知促膝畅谈。
    接着我又继续读熊先生另一本题为《关于罗丹》的著作。这本书真是很好特异,它的命题极其严肃,是对艺术大师罗丹的研究,但它的体裁确是很好随意。它是从熊秉明1947年至1951年间的日记中摘抄出来写成的。以往学者不少人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常把自己读书所得札录进日记,给后来人很多的启迪。但混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种种杂事的记载之中,需要从中选择,诸多不便。于是有人为之整理辑录,晚清的学者李慈铭先生写了大量的日记,题作《越缦堂日记》,后来有人从中辑出读书札记部分,成《越缦堂读书记》二巨册,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极利读者。但尚未曾见过作者自己从自己日记中摘抄出专题内容而成书的,《关于罗丹》正是这样一本著作。这样一种写作方法充分证明:一是作者写日记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不是随手一写,而是博涉多书又深思熟虑后写的;二是作者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在日记中反映了他很强的学术自信心;三是作者很有思辨能力,从他随手所写的日记中的片片段段辑出来就是一篇有中心内容的小文章。所以这本书较之前一种,对我更有吸引力,更急于从中获取教益。
    我是正襟危坐地读这本书的,书中精辟的语言和极富哲理的论点,确如宗璞对该书的评论所说:“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是书柜,其中知识可以取用。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灵魂中,这书便是那样。”我想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承认宗璞所说应是确评。读这本书很有点参禅的味道,有些精彩段落,读来颇类机锋,可得会心一笑,或俯首自省。可惜只读了一半,因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地方文献研讨会”相邀,只好暂时搁置,等回来再继续研读。
    我从台湾回来以后,不得不处理案头积累的报刊函件,等到这些杂事基本落定,而准备继续读《关于罗丹》这本书时,忽闻作者熊秉明先生猝然逝去的噩耗,不禁懵然,难抑痛悼之情。近几年,不时收到一些老友的讣告,总要黯然神伤几天,有一种“平生知己半为鬼”的感怀,但总还是彼此谈过心,交流过思想,有所过往的朋友。至今还没有一位我因读其书,心仪其人而缘悭一面,就猝然而逝的朋友,这更增添了我无尽的悲思。读前半本《关于罗丹》时,沉浸在激情和欢欣之中,真是一有所获,瞿然而喜,还随手写了点札记。但读后半本时,则心情异常沉重,虽然我们未谋一面,但在字里行间,却时不时映现出作者深邃的凝思和睿智。我艰难地读完这后半本书,并没有札录下更多的东西,头脑中只是一片空白。春节晤面的期待,将永远成为难以填补的遗憾!P8-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