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提问吕不韦

提问吕不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西书局
  •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 出版日期: 201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75032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4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接近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吕不韦》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为弃商从政,著述春秋,效法天地,孝治天下,兴王典礼,杂家之父。
内容简介
《提问吕不韦》由郭志坤、陈雪良编著。 《提问吕不韦》简介:吕不韦“兼儒墨,合名法”,把春秋战国期间百家的精华采集起来,熔于一炉,铸成“霸王道杂之”的“王者之治”的精品。他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 “孝”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到战国时期,“孝”文化渐趋成熟。吕不韦是称引和张扬《孝经》的第一人,并把亲子之情、师生之谊、君臣之义融汇于“大孝”的观念之中,使之更具社会性。吕不韦开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先河。 吕不韦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天地万物,人之一身也,此之谓大同。”他认为,天地万物虽各异,但像人的身体一样,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着“大”的“同一”性。从此,中国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概念获得了崭新的含义。
目录
第一章 弃商从政
第二章 著述春秋
第三章 效法天地
第四章 孝治天下
第五章 兴王典礼
第六章 杂家之父
后记
摘要
    一问 在研究先生您的生平的诸多作品中,著名学者林剑鸣的《吕不韦传》是功力独具的。他在这部传记中一开头依据《史记》以及有关史料作了一大段文学性的场景描述,十分精彩。严肃的学术专著,一开头就这样大段的场景描写,您觉得有必要吗?读罢,人们一定会问:当年的华北大地为何气氛那样“凝重肃杀”?而商人打扮的年青人为何又是那样的“踌躇满志”?这些,您能作答吗? 吕答:我觉得,学者林剑鸣的描述是神来之笔。优美细腻的文学笔法背后隐伏着的是严肃而凝重的时代风云。可以说,当时大国争霸的形势尽在不言中了。 要问当时华北大地气氛为何那样“凝重肃杀”吗?要知道,在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华大地上有140余国。经过长期的争斗,到战国时期,只剩下了十余国,能在政治军事舞台上角逐的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世称“战国七雄”。到公元前三世纪时,情势大变。地处中原的韩、赵、魏三国都已衰弱。曾经号称“东帝”的齐国,在公元前284年经秦国为首的韩、赵、魏、燕、秦五国联军重拳一击,几至亡国。公元前260年长平一战,赵国40万士兵被坑,再也无法与秦抗衡了。此时,秦国独强的局面已经形成,对山东六国来说,形势哪有不“凝重肃杀”之理?而在如此凝重到让人窒息的氛围中,我吕不韦,作为一个年轻的商贾,仍然“踌躇满志”地行进在邯郸的驿道上,那定然是与山东六国的败亡命运无涉了。如果我与六国王室的命运有什么瓜葛的话,我是怎么也轻松不起来的。 二问 这里想插问―下您的生年。人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生存的,如果连生年都闹不清,那事情就不好办,很多问题就说不清。介绍人物总得让人明白最基本的“某某,某年某月生”。《史记?吕不韦列传》给了后人这样一个信息:“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既然是“当是时”,那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您是与战国“四君子”同时代的人。不过那样还不够具体,有无更具体、更可靠的生年时间可以确定呢? 吕答:我的一生与秦王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可靠的是按秦王政的生年推定我的生年。秦王政是生于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的,这是史有明文的,那么,可以作这样的推算:如果秦王政生时,我是25岁,那么我的生年当是公元前284年了。这个年代很好记,正是秦为首的联军将“东帝”齐国打得永世不得翻身的那一年,而当秦国把另一强国赵国在“长平大战”中打得落花流水之时,我已25岁了。有了这样的时问座标,我一生的作为都有较为准确的时间依托了。 三问 据我们所知,您是古代一个极有声望的家族的后代,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炎帝时代。作为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您的先祖因有功而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一带),从此以吕为姓。在中国历史上以周文王师和《太公兵法》闻世的姜太公吕尚,就是您的800年前的远祖。后来,吕尚因功封于齐,而吕姓集中居住的吕地,在周初仍被封为吕国。不论从吕尚的齐国看,还是从地在三晋的吕国看。到您来到人世时,都属行将灭亡的六国的地域范围。自己的母国行将灭亡,您怎么会那样的悠闲自在、视若无睹呢? 吕答:我在《吕氏春秋?遇合》篇中说过这样的话:“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我是说,凡是双方视为知遇的,那是因为合得来。如果一时合不来,那只能等到合得来再行动了。比翼鸟没有合伴就宁愿死在树上,比目鱼找不到好伴侣宁愿死在海里。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合”字。我的意思是,在六国那里找不到能“合”的君主的话,就到别处去找,“必待合而后行”,我寻觅着。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在《吕氏春秋》中多用“天下”一词,我在寻找“合”时,并不限于故国,我的目标是“天下”。 四问 上面说到的吕地和齐地,那是祖上的吕姓所在地。后来,吕国也灭亡了,齐国也只是吕尚带过去的一脉。更多的吕姓人氏流落到了他方。您的里籍在哪里呢?这似乎是个谜。《史记》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也。”(《吕不韦列传》)而《战国策》则说:“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秦策五》)洪家义在《吕不韦评传》中依据上述史料作出这样的结论:“作为商人,迁居是常有的事。《史记》说的可能是原籍,而《战国策》说的可能是新居。”您以为此说然否? 吕答:其实,《史记》与《战国策》各有各的讲法,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洪家义先生的论断刚好把意思弄反了。《战国策》讲的是我吕不韦的籍贯,即祖籍,“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意思是明确的,说我的祖籍在濮阳,只是后来在邯郸行商,语气肯定,语意明确。而《史记》写的是我早年的经营生涯,“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干金。”这是作为一个商人原始积累的过程,通过阳翟地区商场上的一番拼博,我成了一个“家累千金”的大商人。作为大贾,我是属于阳翟的。正如后人讲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巨商,可不等于说他的籍贯在南洋,其实他是福建人。 五问 我们明白了,您是身为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的。据我们所知,濮阳可是个商业味极浓的大去处。濮阳实际上就是古帝丘,相传古帝颛顼(黄帝之孙)死后即葬于此。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濮阳的商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原水陆交通的中心之一。这对于您日后成为一个大商贾很有影响口巴? 吕答:这种影响是当然的。但是,学者们往往忘记了经济之外的其他一些要素。濮阳与中原另一水陆交通枢纽陶(今山东定陶湘距只百里。“朱公(即范蠡)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即在此“三致干金”的。定陶的兴盛,促成了濮阳的繁荣。濮阳属卫国,因此又简称卫。当时人乐于“陶、卫”并称。说我生于濮阳对我日后的商人气质有影响,一点也不假。 但是,还有一点是更为重要的。就在我青少年时期,秦国攻占了原属于宋国的定陶,将其纳入了秦国的版图。定陶与秦本土不连接,中间隔着个魏国(卫已并入魏。过往秦本土与定陶之间,必取道濮阳,秦文化也渐次渗入到濮阳地区,也融入了我这少年人的心田。这样,我就会兼具秦魏两种文化,眼界之开阔也非他地人士可比了。后来陶地成了秦大臣魏冉的封地,这又给我与魏冉之间的交往架起了一座天然的桥梁。后来我选择魏冉之弟华阳君的女儿华阳夫人作为政治跳板与秦王室交往,这也是与地缘关系的亲近有关的吧!这当然是后话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