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孔子全集(上下)

孔子全集(上下)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孔健
  • 出版日期: 201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429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09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孔子言行和传记两大部分。靠前部分,主要是论语所载孔子言行、孝经、经书所载孔子言行、儒书所载孔子言行、子史所载孔子言行。另一部分是史记孔子世家及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孔子(抄)和孔子言行补遗。
目录
我的家谱——孔庆东代序
前言
第一编 孔子言行
论语所载孔子言行
孝经所载孔子言行
经书所載孔子言行
儒书所载孔子言行
子史所载孔子言行
第二编 孔子传记
《史记》:《孔子世家》及《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世家
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家语》
卷一
相鲁第一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
摘要
    【释义】孔子说:“教育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懂礼和顺,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使君主安心,人民服从,没有比礼教更好的了。所谓礼,就是敬爱的意思。所以尊敬他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兄长,弟弟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君主,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人虽然少,但高兴的人却很多,这就是礼敬的意义啊。”五一八子日:“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训民如此其大者乎?”[广至德章第十六]
    【释义】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教化人,并不是挨家挨户、天天当面去教导。以孝道教导人们,是为了让天下的父亲都能得到尊敬。以悌道教导人们,是为了让天下的兄长都能受到尊敬。以为臣之道教导人们,是为了让天下的君主能受到尊敬。《诗经》说:‘和乐谦谦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呢!”五一九子日:“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鬼神章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必有长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亡所不暨。《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亡思不服。”’[应感章第十七]
    【释义】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祭祀上天时能够明白天的道理;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祭祀地时能够明察地的道理。理顺处理长幼关系,所以上下平安无事。能够明察天地的道理,神明就会降下福瑞。所以虽然贵为天子,也有他所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亲;必然有长于他的人,就是他的兄长。到宗庙里祭祀,不忘自己的亲人。修身养性,谨慎行事,唯恐辱没了先人。到宗庙祭祀,神明就赐福。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到了很好,就会感动天地,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归服。”’
    五二?  子曰:“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广扬名章第十八]
    【释义】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就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侍奉兄长能顺从,就能把这种顺从移作对前辈的敬从。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经验用于治理国家。因此说在家里能养成良好品德的人,其名声也会显扬于后世了。”
    五二一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也。”[闺门章第十九]
    【释义】孔子说:“家庭内部,也是有礼法的。双亲犹如君,兄长如上,妻子臣妾犹如百姓徒役。”
    五二二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日:“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言之不通邪。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亡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谊。故当不谊,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谊则争之,从父之命,又安得为孝乎?”[谏争章第二十]
    【释义】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老师的教诲。我想再问一下,儿子一味地遵从父亲的命令,能称得上是孝顺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这样说道理讲不通啊。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大臣,所以纵使天子昏庸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个直言相谏的大臣,所以即便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大夫有三个直言劝谏的家臣,所以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家园。士身边有直言相劝的朋友,自己的名声就不会丧失。父亲有敢于直言相劝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所以遇到不义之事时,儿子不可以不劝阻父亲,大臣不可以不劝阻君王。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五二三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忠心臧之,何日忘之。’”[事君章第二十一]
    【释义】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进言时要尽其忠心,退朝时要考虑弥补君王的过失。发扬君王的优点,匡正君王的过失,君臣关系才能亲敬。《诗经》说:‘心中洋溢着爱,无论多么遥远,真诚的心永藏心中,没有忘记的那。”’五二四子日:“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亡以死伤生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正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以举之,陈其簋簋而哀戚之。哭泣擗踊,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谊备矣,孝子之事终矣。”[丧亲章第二十二]
    【释义】孔子说:“孝子的亲人去世了,哭得声嘶力竭,举止失去了端正。言语没有了文采,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感到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可口,这就是悲伤哀痛的感情。丧礼三天后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为悲哀而损伤了身体,不要因为哀痛灭绝了人的天性,这是圣人的教诲。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守丧是有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准备好棺椁、衣服、被子等,安置好遗体。陈列上篮、簋等器具,以寄托哀思。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选好墓穴,用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祭祀。在春秋时祭祀,以表达哀思。父母在世时以爱和敬来侍奉他们,去世后则怀着哀戚之情料理丧事,才算尽到了孝道,完成了养生送死的义务,侍奉父母这才算是结束了。”
    P96-9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