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清帝笔记

我的清帝笔记

  • 字数: 2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 作者: 麻辣摇滚
  • 出版日期: 201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32431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7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的清帝笔记》是历史通俗读物。 帝国往事,风烟过眼。 帝王者,君天下,上谋国,下谋身。在王朝更替序列中。入围突围,入局出局,格外壮烈。 帝王身,虽也曾是万民的主宰,但最终还是历史的奴隶。冷眼回看,往事已风干成了历史标本。 帝位,一朝的风暴中心,写帝就是写史。 王道盛衰,固有虎头蛇尾之慨,然则高蹈跌落的刀锋行走,正可为寻常百姓品咂、镜鉴。 麻辣摇滚的《我的清帝笔记》,带给你飞一般的巅峰人生体验。
目录
前言 001
第一章 努尔哈赤:漫长的落子 001
“努力”的传奇/001
趋势/006
兄弟/011
父子/015
夫妻/018
第二章 皇太极:谁的心不曾柔软 022
非常乱世,非常男人/022
剥离/025
命运复写纸/027
莽古尔泰的下场/030
最后一个是代善/032
刮目相看/036
爱情/042
第三章 清世祖福临:顺治密码 045
狠/045
文明/051
文明的冲突/055
那个忧伤的年轻人/059
第四章 康熙:巅峰体验 063
少年心事/064
怒放的生命/067
学习/071
悲悯/075
撕裂/077
第五章 雍正为什么 084
兄弟}086
制度突破/089
诛心之治/092
心灵脆弱/095
最丰满,最矛盾/100
第六章 乾隆:失去的盛世 103
名实之间/105
文明醉与罪/110
盛世综合征/115
一条不听话的腿/120
权力隐三角/124
第七章 嘉庆难题 128
一个人的战斗/130
疲软,134
帝国的仪式/138
选择/144
第八章 道光:寂寞成伤 148
节俭秀/150
躲猫猫/153
烟雾缭绕/156
一个王朝的视野/160
从衰世到乱世/163
第九章 烦恼咸丰 167
元年/167
宿命的载体/169
较量/172
才具与器量/176
黑色幽默/179
这一天/183
人间从此无咸丰/186
第十章 同治:不由自主的王朝 188
诡异/188
中兴/191
礼崩乐坏/194
一个王朝的苦痛/197
后来/200
第十一章 光绪的惆怅 203
变动/203
告别的年头/205
权力格局/208
尊严扫地/212
凶 险/216
终结/219
第十二章 宣统:比如命运 222
宣统元年/224
宣统二年/227
宣统三年/229
最后/23
别传:垂帘听政 236
一个女人的机心与机锋/236
绑定/237
收放之间/240
寿诞与国事/244
她的园林/247
视野和机心/251
主要参考书目 255
后记 256
摘要
    文明醉与罪 如果不带历史偏见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从顺治到康熙再到乾隆,一条向汉文明致敬的纵贯线清晰可见。这是三个皇帝的文化选择,也是他们走的由文明而政治的王朝路径。顺治陶醉于满汉文明的大融合,康熙身体力行,成为汉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多个领域的学者、专家,而乾隆更是集大成者,在位60年,不仅是汉文明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汉文明的整理者、传播者。 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集全国之力完成的一项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参与者前后有4186人,时间长达20年,这些文化界的精英对各地图书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选择重要的刻本、抄本,缮录采人《四库全书》。对汉文明来说,这实在是继明《永乐大典》后功莫大焉的事情。事实上《四库全书》就是明《永乐大典》的精简版,只是这样的一件事情由一个满族皇帝牵头来做,又做得这样认真、费心费力,无论其动机还是最终达成的效果抑或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称道。 当然可以说是盛世之举。所谓盛世修书,乾隆也需要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其盛世的确凿性加以证明,其实面子工程不面子工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做了,留下了这么一份文化遗产。 诗人。准确地说应该是汉诗人。乾隆和康熙一样,勤奋好学,是多个领域的学者。也许专家还谈不上,比如说不能称他为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和学者,但是“诗人”二字,乾隆还是可以担得起的。乾隆一生喜爱作诗。据统计,他写的诗总计有42613首。毫无疑问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全唐诗》所收的有唐一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可谓以一人敌数千人,或者说他撑起了一个时代,起码在诗作数量上。也许我们可以质疑他写的42613首诗的质量,甚至可以怀疑他是否请了枪手为其代劳,但我们不可以质疑的是他的诚心、热心,对汉文明的诚心、热心。毕竟一个人诗写得有多好是不可求的,但是能写多少却是可以追求的。乾隆说他“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诗”。又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一个满族皇帝,对写汉诗如此孜孜以求,汉文明的魅力真是无坚不摧了。 除此之外,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爱好者。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一个每天临摹,自称最爱宋黄庭坚的书法爱好者,虽然他的字与黄庭坚的字实在是谈不上形似,更别说神似了。从现在存世的乾隆书迹看,他的字虽然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但是缺少变化和韵味,并无明显的成就,有评者称其“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但是乾隆对书法的热爱就像他对诗作的热爱一样,确实是疯狂的。因为喜爱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在差不多50年的时间里,在这幅只有20多字的残简上写满了自己的题跋,总计达73处之多,接近淹没了王羲之的真迹,但是乾隆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很有与名家融为一体的意思。 乾隆也许还是个三流的画家。虽然他的画跟字相比,水平又下了一个层次,不过乾隆对画的热爱依旧是真实的。他酷爱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也许是鉴识水平太低,乾隆一直赏玩不已的《富春山居图》事实上是一幅假画,到后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真迹出现时,乾隆却依旧认假为真,每天捧着假画赏玩不已。在这幅假画上,乾隆先后题跋55处。那份热爱,依然虔诚。 可以这样说,乾隆对汉文明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也是不伪饰的。这是一种文明对一个王者的征服。这样的征服出现在盛世,有其象征意义,也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在起作用。乾隆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历史逻辑。他似乎也不想逃,而是沉醉其间,沉醉在优选文明的巨大覆盖里,不能自拔。 只是这样的沉醉很快就有了不和谐音。一部《四库全书》背后,有文明的累积,也有文明的被戕害。乾隆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但是因编纂此书而禁毁的古书达10万册之多。这事实上是政治对文明的戕害,也是优选权力的一次狰狞表现。在文明的旗帜背后,躺下的是一具具书的尸体。这些书同样都是文明的载体,只是它们不符合乾隆的价值规范和观念要求罢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毫无疑问,《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场阴谋,一场针对文字的阴谋,一场皇权对人类文明的合围和屠杀。这样的合围和屠杀让300名学者、3600名抄写者10年的劳作有了诡异的味道,也让最终得以完成的近420万页文字变得残缺不全,疑窦重重。所以,一个问题产生了,一向崇尚宽养之治,对汉文明有着特殊癖好的乾隆为什么会在突然之间变脸呢? 其实我们都误解或者说误读了乾隆。乾隆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以道治,也以术治;以养心治,也以诛心治;以文明治,也以政治治;以德治国,也以法治国。在宽严之间,乾隆两手抓,两手都硬,这是乾隆的统治术。他尽管山寨康熙,却不是全方位克隆。康熙宽有余,严不足。雍正严有余,宽不足。两者都有偏颇。但乾隆不同。他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在名实之间有时名实相符,有时名不副实。不过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拿捏的尺度相当精妙,宽至极则严,严至极则宽,乾隆对这样的拿捏总是游刃有余。他处理皇族、政敌等历史遗留问题时已经初露峥嵘,这一回,乾隆对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站着的文人大开杀戒,则是其执政思维的延续。是“宽至极则严”,也是其统一价值规范和观念要求所采取的专项行动。 可以说,乾隆兴起的文字狱,在清朝历代中是为数最多的。这是盛世的阴影和污点。在文明的旗帜背后,躺下的不仅是一具具书的尸体,还有一具具人的尸体。文人的尸体。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文人思想锋利,这是比武器更加可怕的力量,乾隆盛世,自然不能让思想的异数蔓延泛滥。当文明以冲突的形态而不是和谐共处的形态存在时,暴力就成了最后的裁决者――乾隆出手了。 不过更深层次的悲剧还在于,乾隆将暴力扩大化了。对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人为地制造文明伪冲突,将暴力指向任何一个并无思想异数的文字工作者,这事实上已构成了一种灾难,针对普通人的灾难。文字存在的本身成了一种罪,成了文明的罪与罚,成了反文明的证据――盛世悖论,竞至于此,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悲剧不仅不可避免,还成为一种常态。乾隆时期,文字狱俯拾皆是,较有名的有这么几起: 《南山集》案:《南山集》案可以上溯到康熙时期。康熙时,戴名世因为著作《南山集》被认定有严重的“政治问题”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与此同时,受他株连的亲戚朋友达几百人。这本来是康熙时期的一出悲剧,但是50多年后,乾隆利用《南山集》案”借文杀人,杀害了71岁的举人蔡显,株连24人。原因是蔡显的诗文集《闲闲录》里引用了古人《咏紫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诗的原意是说,红色的牡丹是上品,紫色的牡丹称为上品,是夺了牡丹的“正色”,是“异种称王”。但是乾隆却认为蔡显含沙射影。他断定“夺朱”是影射满人夺取朱明天下,“异种称王”则是影射满人建立清朝。如此大逆不道,再加上《闲闲录》里载有“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等字句,乾隆也认为蔡显是对现实不满。由此,蔡显和他的17岁儿子被处死,幼子及门生多人充军。 《字贯》案:涉案人是一名叫王锡侯的举人,为了给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提供方便,他把《康熙字典》加以精减,花费17年心血编写出《字贯》,但是乾隆以为,《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钦定”的,王锡侯胆敢擅自删改,便是一大罪状;同时,《字贯》没有为清朝皇帝的名字避讳,则是另一罪状。据此,王锡侯被处斩,《字贯》禁毁。刻印《字贯》的雕版、废纸也被全部销毁。另外,经办此案的江西巡抚海成因“失察”治罪。 P110-1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