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书画故事

中国书画故事

  •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作者: 燕南 著
  • 出版日期: 201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9528105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本《中国书画故事》由燕南主编,是一本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历史性于一体的力作。本书语言平实、形式通俗,故事之间又贯以历史逻辑,让读者于不经意间获取了丰富的书画知识和书画发展的清晰脉络。 这本《中国书画故事》将会激发读者对书画艺术更大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书画的奥妙。
目录
龙骨?甲骨文?王懿荣
坎坷艰难的石鼓文
画壁画:思妻、画妻、失妻
风雨沧桑李斯碑
二桃杀三士
毛延寿与昭君出塞
不顾体面,挖墓盗书
《平复帖》――法帖真迹之祖
金谷园图――可怜金谷堕楼人
王羲之:故事多多,千古书圣
王献之:禀书圣血脉,欲青出于蓝
顾恺之:“三绝”?轶闻?大师
“画龙点睛”张僧繇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及其他
敦煌壁画故事:佛心教化,以情感人
萧翼计赚《兰亭》
《步辇图》――汉藏结亲,永世亲和
怀素:漆板磨穿终成名
中国画圣吴道子
《虢国夫人游春图》――风光无限亦堪忧
辗转流失《照夜白图》
颜真卿:血泪和写《祭侄稿》
“两画皆似,后画尤佳”――赞周?
柳公权笔谏唐穆宗
韩混:风雨《五牛图》
王洽:疯癫酒狂泼墨情
江南山水,首推董源
顾闳中:“目识心记”韩熙载
肖像画巧作离间计
郭忠恕画长线风筝?
范宽《溪山行旅图》――东方的蒙娜丽莎
赵佶:无能的帝王,伟大的画家
郭熙绘画的遭遇与《早春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城市经济的形象写照
多才多艺苏东坡
画竹大师文同
米芾:“癫名不虚传也”
扬无咎与“奉敕村梅”
聪慧多难话李唐
大写意画家“梁疯子”
郑思肖画兰:泪泉和墨写离骚
赵孟?:托古改制
黄公望:人遭劫难画遭焚
倪瓒:奇人,怪人,高人
解缙:神童才子,智慧过人
戴进:遭遇小人,一生困苦
仁雅敦厚沈启南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勤而有成文征明
唐寅=唐伯虎:民间的与现实的
徐文长:仗义、机敏、凄凉
董其昌书“一览楼”
项元汴:葛朗台式的收藏家
陈洪绶:不畏权贵,但畏美人
八大山人几多狂
髡残补匾惊金陵
恽寿平得救灵隐寺
金农:柳絮飞来片片红
李方膺:先拜梅,后上任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
郎世宁:中西融合的清廷意大利画家
高其佩指头写云烟
《掏耳图》避短传神
康有为自叹“吾腕有鬼”及其他
任伯年少年冒名巧遇恩师
吴昌硕:承前启后,一代宗师
民国草书大家于右任
现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
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
李叔同:入世出世皆上乘
全才国画大师张大千
现代写实主义大师徐悲鸿
新古典正统派国画大师吴湖帆
中国大收藏家张伯驹
建国初抢救国宝“二希”法帖
老舍爱画趣闻多
革新与超越的强者潘天寿
丰子恺的谦善之心
中西合璧的绘画大师林风眠
逆光山水画大师李可染
激情洋溢傅抱石
林散之:八十扬名不为迟
徐邦达:徐半尺
豁达大度说启功
石鲁:一位真人的故事
全新艺术大师黄胄
唯美的新写意画派大师吴冠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龙骨?甲骨文?王懿荣 龙骨,是一味中药名称,原本是指古代某些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中医入药,有镇静、收敛之功。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前1100年)使用的文字,因刻于龟甲或兽骨上,故称为甲骨文。 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清朝末期的一位爱国学者。发现甲骨文,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它的发现,还和一个有趣的故事搅在一起。后有人认为此故事纯为编造。现在,我们暂不管故事的真假,先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叙述的: 故事说,光绪二十五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请来太医诊治(又有一说是鹤年堂的大夫),太医诊脉后开出一张药方,其中有一味中药“龙骨”。王看了看药方,便派人到菜市口达仁堂按方抓了药。药买回来,王亲自开包审视,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着一行行似篆非篆而又不大认识的“文字”。王本来是金石学专家,精通周代铭文。他马上意识到,此味“龙骨”很蹊跷,绝非一般药材。于是又派人到药店访问“龙骨”的来源,并将药店中所有带“字”的“龙骨”买回。随后,又在其他一些药店收买带“字”之“龙骨”,前后共得1500余片。由此,开创了研究甲骨文之先河。 后来人们才知道,京城药店中卖的“龙骨”,都是河南药材商运进来的。这些“龙骨”,是河南安阳一带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的。自从王懿荣发现“龙骨”的奥妙以后,“龙骨”价格大涨,农民挖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1899年到1928年的30年间,大规模的挖掘共有四次,所得“龙骨”总数在四万片以上。与此同时,洋人也随之而至,不少“龙骨”被外国人劫走,国家无力阻止。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王懿荣吃中药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是不可信的。故事来源于1931年7月5日((华北日报》华北画刊89期,一位作者以“汐翁”之名发表的题为《甲骨文》的文章(此文发表已是王懿荣逝世后31年的事了)。 据《王文敏公年谱》载:己亥(光绪二十五年)“估人携之(龙骨)京师,公审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吾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王懿荣逝世后,首先探讨甲骨文的是刘鹗,刘鹗在其《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庚子岁(1900年),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直留之。”文中的“范姓客”即古董商范维卿,他以二两银子一片甲骨向王懿荣出售,开始售十二片,第二次计八百余片,均售与王懿荣。故事也好,实录也好,王懿荣“为吾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这是没有问题的。“他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是第一个将其断为商代文字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王出身官宦书香世家,祖父、父亲身居高官,并多有著述。王懿荣不仅是金石文字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当时流行书风馆阁体的基础上进行了正楷字的改革。在书法创作上,他善用中锋,笔势有魏隶之风骨;他善于布局,气度大方,着字清秀疏朗,独具一格。 当然,他优选的功绩还在于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不幸的是,当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正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八国联军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攻入北京,朝廷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而在紧要关头,慈禧等却弃京出逃西安,群臣无首,兵无斗志。王眼看大势已去,他不愿被敌所俘,即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遂吞金自尽,未死;继而服毒,亦未死;最后,带继室谢氏、长媳张氏投井殉国,卒年55岁。王死后,清王朝赠谥号为“文敏”。 甲骨文是一种古文字、一种记事符号,同时,也是一种书写艺术。它的作者,是当时主持占卜的贞人。它的书写特点,依照董作宾先生的说法,可分为五个时期,即:第一期:武丁时期,字风雄浑大气;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字风严整、秀美;第三期:廪辛、康丁时期,字风草率、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字风粗犷、苍劲;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字风庄重、有序。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甲骨文的书法艺术风格是否如此,有志于此者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百年来,甲骨文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在这一研究的历程中,有四位学者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号称“四堂”,他们是: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 从书画角度看,“甲骨文是3000年前画的最简单的画”。这是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的话。甲骨文学者李学勤先生是这样评价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甲骨文字多姿多彩,或高古雄强,或潦倒纤秀,小大由之,象形会意,极尽变化之能事。可做巨幅中堂,气势恢弘;也可为方斗扇面,清丽可人。更宜融合现代艺术,造成奇特的艺术效果。因此,甲骨文书法艺术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愧为中国书坛上的一朵奇葩。”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