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官心民意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 洪振快
出版日期: 2011-12-09
商品条码: 9787549102525
版次: 1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
¥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洪振快编著的《官心民意》剖析了中国古代历目前的官民冲突,以官心、官象、民意、政情和史鉴等重要主题切入,试图从历史中看清现实。《官心民意》中从宽泛的角度去分析,所有皇室、贵族及官吏都可归为与“民”相对的“官”集团。这个集团,掌控着公权力,但公权力常常不为公众服务,而是成了其谋取私利、侵犯公民权利的合法工具,官民矛盾由此滋生。
目录
自序 官民冲突应该如何消解/1
第一章 官心/1
贪污是低薪导致的吗?/2
不要误读新加坡的“高薪养廉”/5
李鸿章会公示他的财产吗/7
财政透明为何难?/10
还有比“挥霍浪费”危害更大的浪费/12
清末“东乡案”:舆论与官场的较量/14
古代官员为什么打击讼师/17
官吏对上访者为何“底死不释”/20
官员“被自杀”的政治逻辑/23
古今监狱贪腐手段为何高度相似/26
“温和腐败”是个什么名堂/29
诺奖得主的智慧远不如中国贪官/32
官无封建,吏有封建/35
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38
杭世骏丢官,满人丢天下/42
第二章 官象/45
百年前的山东官场送礼簿/46
贪官的“灰色收入”与清官的“灰色福利”/49
“文官吃草,武官吃土”式的腐败/51
隐性腐败非新品:纪晓岚因何被流放乌鲁木齐/53
任职回避能扼制腐败吗/55
陆游的三峡遭遇与寻租现象/57
赌场为何“打不掉”/60
清代学政与当代督学/62
“吃空饷”凸显财政无效率/64
从“蛋白质特权”看当代中国特权现象/66
中国历史上的“官二代”与王凝之现象/69
没有驻京办,清代照样有“跑部钱进”/71
古代读书人进入官场后为什么会“改廉易节”/74
第三章 民意/77
贫困线标准该提高了/78
中国食品安全不缺法律缺法治/80
晚清以来北京的房地产/82
康乾盛世的GDP:表面繁荣未必真强大/87
中国现行个税难促公平/89
分配财富比创造财富更重要/94
“权利贫困”才是优选的贫困/97
从鲁迅祖父行贿看社会公平/101
社会不公是危险品/103
海瑞惩治“官二代”是真是假/106
官吏吃谁的俸禄/108
政治人物凭什么获得尊敬/111
让老百姓认同国家,靠什么?/114
晚清中国首富为什么想移民美国/116
1895年的一本书与一场变革/119
第四章 政情/121
打黑需要走出“张集馨模式”/122
错案频发拷问制度文明/125
“跑部钱进”治理难在何处/128
集体腐败难治理/130
乾隆的困惑为何没有答案/132
“万历新政”,新在何处?/134
“反贪”,有时成了政治斗争工具/137
清代的清官标准/140
周森锋29岁当市长,韩愈29岁官居何职?/142
驻京办不一定就是坏制度/144
“荒政”与“劝分”:中国古代如何救灾/147
第五章 史鉴/153
大清帝国专享没有贪污腐败的衙门/154
再谈大清帝国专享没有贪污腐败的衙门/157
各级政府财权、事权须相称/162
国家财政不能变成私家财政/165
国富不一定代表国力强盛/168
遏制特殊利益集团是经济繁荣的前提/170
乱在基层,根在上层/173
专制之下无善政/176
乾隆为何治不了贪腐/179
黑夜巧取是强盗,白天豪夺乃官家/181
专制君主不会有长期理性/183
实现民主关键在限权,不在驱逐君主/185
百年前人大代表怎么议政的/187
中国康乾盛世还不如英国中世纪/191
“和女士”优先于德、赛二先生/194
没有制度现代化,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197
后记 为贫弱者争尊严/199
摘要
官员“被自杀”的政治逻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一月八日早上,受命到江苏省山阳县(当时为江南省淮安府首县,知府衙门所在地)督查救灾款发放情况的官员李毓昌被发现悬挂在屋梁上,其仆人李祥等急忙向山阳知县王伸汉报案。王伸汉随即亲自去淮安知府衙门向知府王毂报告,王毂带领仵作(类似法医)等前去查验,得出结论:李毓昌系自杀。随后,知府打报告给省里,按察使胡克家、布政使杨护都同意了这个结论,之后江苏巡抚汪日章、两江总督铁保也都同意以自杀的结论向中央报告。这样,李毓昌自杀身亡就成了一个官方结论。
然而,李毓昌自杀疑点颇多。第二年李毓昌家人到北京告状,嘉庆皇帝看到都察院呈递上来的报告,靠前感觉就是:“李毓昌在县署赴席,何以于回寓后遽尔轻生,当夜自缢,其事已不近情”,“其中疑窦甚多,必有冤抑”。嘉庆身在紫禁城,仅凭一份报告就能看出“其事已不近情”,何以江苏各级官员――从知县、知府,到巡抚、总督,竟一个人都没有发现其中有问题?这显然也很不“近情”。
实际上,据两江总督铁保说,他接到王毂禀报李毓昌自杀的时候也曾经有过疑问,“疑及李毓昌查赈事竣,何以忽至投缳?”不过他没有“详究根由”,而是“草率完结”,潦草结案了。
由此可知,从情理推论,李毓昌自杀是很让人起疑的,精明的嘉庆皇帝一眼就能看出疑窦,昏聩的两江总督铁保也能感觉到事有可疑,所以这件事并不需要严密的逻辑,而只需要常识就能看出其中存有问题。
李毓昌自杀的不合情理之处,还可以从李毓昌的个人情况看出来。李毓昌是当年的新科进士,五月份被皇帝接见后,即被分派到江苏,只要有知县的空缺出来即可优先获得任命。江苏在明清两代是富庶繁华、人文荟萃之地,是当官的优选去处。明代官场有个说法:“命运低,得‘三西一’。“三西”指山西、广西、江西,这三个地方比较穷,油水少,所以当官去这三个地方被认为是“命运低”。而被选派到江苏,则无疑是“命运高”。
只要想一想,李毓昌在37岁时中了进士,正是人生得意之时,刚刚踏入仕途,就幸运地被派到江苏当官,一切都很顺利,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际,他为什么会自杀?从情理推论,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
李毓昌到江苏后,适逢黄淮水灾,江苏北部的淮安一带被水淹没,灾情严重,朝廷发下几十万两银子的赈灾款,为了保证赈灾款的正常发放,两江总督铁保选派了一个督查组赶赴灾区,李毓昌是督查组成员之一,刚到江苏就被委以重任,正是一展抱负之时,更没有理由要自杀。
既然李毓昌自杀有这么多明显的疑点,在情理上很难说得通,那么为什么主持办理此案的一线官员――山阳知县王伸汉和淮安知府王毂就看不出来?为什么不仔细查查?难道是刑侦技术落后,查不出来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不是查不出来,而是有人故意隐瞒。实际上,李毓昌之死是个惊天奇案,李毓昌并不是自杀,而是“被自杀”,作案者不是别人,正是山阳知县王伸汉。
原来,李毓昌到了山阳县,掌握了王伸汉捏造户名、冒领灾款的证据,并已经写成报告,准备呈递上去。王伸汉知道后,生怕事情暴露,便派家人包祥与李毓昌的仆人李祥勾通(两人原来认识),准备贿以重金,但被李毓昌严词拒斥。后来王伸汉又许李祥以好处,让他把李毓昌的报告偷出来销毁,但李毓昌防范甚严,无从下手。王伸汉不能得手,遂邀李毓昌到县衙喝酒,将之灌醉。李毓昌回到住处后口渴要茶喝,仆人李祥在茶里放了砒霜,李毓昌喝下后腹痛吐血,李祥又怕其不死,与另二人一起将之勒死,悬挂到屋梁上,伪造自缢身亡现场,第二天清晨再装腔作势地去向王伸汉报案。
王伸汉接到报案后,确认李毓昌已死,马上赶到知府衙门向王毂禀报,并说了谋杀的实情,“求其保全,不敢忘恩”。随后王毂前往验尸,“任听仵作喝报”――显然仵作已被吩咐怎么出具验尸报告了,做出“自杀”的结论,准备了结该案。
李毓昌家人接到死讯后,从山东即墨赶到江苏运回尸体,王伸汉向李毓昌叔父李泰清赠送150两银子,并告诉他回去后尽早安葬――“归宜即营葬”,显然是想出点钱安慰死者亲属,让其尽早安葬了事。因江苏官方已经做出“自杀”的结论,李泰清虽对李毓昌自杀抱有很大怀疑,但无法追查真正死因。
李毓昌尸体运回老家后,妻子林氏检查其遗物,发现一本书中夹有一张纸片,上面写着“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是没有被李祥等人发现的报告残稿(成稿的报告已被搜走);另外还发现衣服袖口有血迹,并且有毒,如果是上吊自杀,当然不可能拿衣袖去擦拭,也是不可能有毒的。所以,李毓昌家人怀疑其被谋害,开棺检验尸体,证实确有中毒迹象。
于是李毓昌家人赴北京鸣冤告状,嘉庆皇帝接到报告后大为震怒,让山东巡抚吉纶主持验尸,也得到确凿证据,之后将王伸汉、李祥等涉案人员押赴北京会审,各犯对合谋杀人事实供认不讳。据王伸汉供诉,发给山阳县的九万多两银子的赈灾款中,被其冒领的有二万三千余两,其中一万两送给了王毂、督查组其他人员等,归其自己的是一万三千余两。
关于李毓昌为什么会“被自杀”,嘉庆皇帝看得很透,他批示说:“试思职官身死不明,显有疑窦,该地方官尚相率朦混,不为究办;若无告穷民,衔冤负屈,又岂肯尽心推鞫,为之申理?其草菅人命之事,不知凡几矣!外省官官相护,系向来陋习,今官员内有相残之事,不加究诘,可见相护者乃狼狈为奸耳。”
嘉庆皇帝的这段话可以说揭开了官员“被自杀”后面的政治逻辑:以技术而论,一个人是不是自杀是不难弄清楚的,那些明显的疑点为什么会解释不清楚,“被自杀”现象为什么会一再出现,真相为什么总是难以大白,推根究原,大概不是“相率朦混”,就是有人“相护”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官员都会“被自杀”意味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如果官员对同僚都敢玩“被自杀”,那么他们以‘‘被自杀”对待“无告穷民”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连李毓昌那样的办案官员“被自杀”都“相率朦混,不为究办”,那么“无告穷民”“被自杀”又有谁“为之申理”?
P23-2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