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时代之问"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徐江善
出版日期: 2011-09-01
商品条码: 9787309082333
版次: 1
开本: 16开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
¥4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时代之问(当代文化名人的思考与呼唤)》是新华社知名记者徐江善等对王蒙、冯骥才、余秋雨、陈忠实、王安忆、贾平凹、李敬泽、韩三平、李连杰、郭敬明等不同年龄段的数十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大型文化访谈实录,《时代之问(当代文化名人的思考与呼唤)》全面反映和剖析了我国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集中展现我国文化界大家对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与期待。 在精彩和不失锐利的对谈中,这些文化名家或从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探寻文学、艺术的真谛,或以自身实践为文学经典和文艺大家的培育建言献策,或着眼于未来,在深入的分析中充满了批评家的智慧……他们激情澎湃,字字珠玑,从不同视角解答了“时代之问”。
目录
序 时代之问:打开“众妙之门” 徐江善
第一部分 不负时代
冯骥才 艺术家要面对文学背对市场
陈忠实 作家始终不忘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王安忆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的酝酿阶段
赵季平 创作要有自己的根
任鸣 为人艺去守望
韩三平 我的中国电影梦
王西京 艺术家永远不要忘记时代使命
第二部分 文坛激荡
贾平凹 “大水走泥”时代的坚守
张炜 作家始终要有深沉的志向
胡平 文学大繁荣必须向精品跨越
宗福先 《于无声处》30年,不变的人格与风骨
李国平 作家不能迟到于伟大的时代
第三部分 呼唤经典
何建明 呼唤大时代之大作品
李敬泽 文学的核心价值永远不会改变
白烨 危机中寻找生机与出路
李小林 坚守,为了读者为了文学
毛时安 用文化点燃民族精神的火炬
肖云儒 喧闹而无声的文化时代
李星 做文艺批评圣地的守护神
石川 中国电影要先做大再做强
葛红兵 培养创意写作人才发展多元文化产业
陈平 甘做高雅艺术的守望者
张和平 戏比天大
王海平 为文化巨人的诞生提供沃土
贺圣遂 坚守使命 继薪传火
李连杰 经典作品需要深厚积淀的土壤
陈彦 地方院团也要成为“大家”的摇篮
第四部分 期盼未来
陈天桥 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原创文学平台
赵长天 《萌芽》的命运与文学的未来
六六(张辛) 优秀的作品是作家内心真情的流露
郭敬明 真正优秀的作家不会昙花一现
苏德 我们仍在默默地支撑着最初的写作理想
王若虚 好厨子都是挑剔的客人给逼出来的
附录:作者简介
摘要
冯骥才先生不愧为文化名人,走进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我们立即被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所包围:古朴的雕塑,拙雅的字画,精致的明清家具,案头的摆设,墙头的景致,无不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还是在上个世纪,我读了冯骥才先生在一些期刊上连载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便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与景仰。在他那弥漫着文化气息的宽大的办公室,我们的谈话自然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学艺术……
记者: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但文学艺术的经典和大师却不多见,您怎么理解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作品?
冯骥才: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伟大的时代会产生伟大的作品,但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出现经典作品。有的时候,一个经典作品还不一定出现在伟大时代,比如说《红楼梦》,比如说《战争与和平》,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等等,这些经典的产生不一定都在伟大的时代。我认为,经典要经过历史选择,要经过时间考验。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是肯定的,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就中国的历史而言,像我们这种盛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中国历目前除了汉唐盛世外并不多见,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几百年才能遇见的这样一个好时期,这是没有疑问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但确实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经典的作品,经典不仅是文学作品,还包括戏剧、美术,也包括电影。虽然现在有的电影票房已经达到几个亿了,但是也没出现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电影,比如像美国的《辛德勒的名单》,像《拯救大兵瑞恩》,包括以前表现爱情故事的经典影片,这些电影称得上一种经典,影响**大。我们的电影虽说拿到了几个亿票房,但却没有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
记者:我们这个时代缺少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您认为什么作品才称得上经典作品?
冯骥才:要说经典作品,我认为应该有这样几条标准:首先,它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第二,应该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无论是人物典型,还是艺术细节,要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第三个标准就是影响深远。经典不是轰动一时,更不是取得高票房就完事了。我觉得称得上经典的作品*起码要具备以上三条。
经典作品不仅指文学、影视,还包括美术。现在美术界很多画拍卖的价钱很高,但是你问老百姓,对哪幅美术作品印象深刻,基本上没有,老百姓脑子里一片空白。有些画家的画卖得价钱很高,一尺多少钱,一幅画拍卖出多少钱,基本是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文艺作品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象征。*讲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如果你的作品没有深入人心,没有成为一个国家灵魂的凝聚力,没有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力的表现,没有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可以仰视、崇敬的作品,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那就不能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文艺理论角度的伟大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记者:许多人觉得没有伟大的经典作品相匹配,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似乎就缺少点什么,就不够完美,对这个问题您是怎样看待的?
冯骥才:人们急切希望产生经典、出现大家是可以理解的,但经典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考验。以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目前我们这个社会变化速度太快。改革开放这3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不说别的,光一个房地产就变化万端,让人眼花缭乱。作家艺术家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需要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只有经过理性的沉淀与思考,才能把握住生活的本质,才能找到这个时代的灵魂。我觉得这需要时间,不能着急。比如说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大约1958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才到达一个高潮,那时候才出现《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等一批作品,而且形成了一个高潮,就是我们共和国文学史的一个高潮。
经典作品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消化和沉淀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写抗日战争的作品,不太可能像后来一样经过沉淀更宏观地把握生活,把握历史和现实。现在我觉得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目前的生活还在剧烈变化之中,作家艺术家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和融会贯通,去逐渐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有了这个过程,才能进入作家艺术家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空问。我觉得进入这样一个过程,伟大的作品才可能产生,这是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
记者:人们在讨论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作品时,观点众多,莫衷一是,您认为产生经典作品的关键在哪里?
冯骥才:我觉得要想出大作品*关键的是作家和艺术家,必须有**好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些作家艺术家必须有创造力、有才华,有的时候可遇不可求。因为艺术创作是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一般来说集体创作很难成为经典。从历目前看,还没有听说集体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在历目前流传,基本都是个人创作的。
我觉得需要有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有没有这样的艺术家呢?我认为有。有一次韩美林在北京举办画展,我讲了一句话,我说,随着季羡林、任继愈几位老先生去世,有人认为我们的文坛寂寞了,天空上很少有耀眼的明星了,没有大师了,认为现在有一种大师荒。可是站在这个讲台上,看着今天来的很多艺术家,我认为很多都是大艺术家,他们就是大师。我们不缺大师,缺乏认识大师的眼光,缺乏发现写大作品的大师级人才的机制,发现人才、认识人才,需要有一个机制,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不是某个人说人才就是人才,公众认为他是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要让公众来认识,这才有权威。
再一点就是我们缺乏健康的学术空气。要真正产生经典作品,还得有一个**好的平心静气的学术研究、学术批评的环境。我们现在缺少这种氛围,目前评价作品基本靠媒体,媒体说好就好,而许多媒体的评价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
P5-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