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印度哲学史略

印度哲学史略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汤用彤
  • 出版日期: 2011-12-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17488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印度哲学史略》以汤用彤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编印而成,文中所引《黎俱吠陀》与《奥义书》的一些重要章节皆为作者直接由梵文原本翻译而来。作者于绪沦中指出印度学说宗派之复杂,并总括其共同要义为业报轮回、解脱之道、人我问题三点。正论中则以此三点为提纲,将印度各种哲学学说依其出现的先后次序一一列述,详细分辨各教派教义与学说之源流,并简述其间联系与差异。全文语言精练,条理明晰,已概见印度哲学全貌。读者读《印度哲学史略》,则可“熟知一宗变迁之史迹”,“了然各宗相互之关系”,更于我国佛教源流可窥一斑。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一  《黎俱吠陀》之教
二  《阿闼婆吠陀》之教
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一  《梵书》之婆罗门教
二  《奥义书》之教理
附录  《黎俱吠陀集》选译
《奥义书》选译
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附录  六师学说
顺世外道学说
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一  耆那教
二  邪命外道
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
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
第七章  数论
一  数论之变迁
二  数论之学说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
第八章  瑜伽论
一  瑜伽论之历史
二  瑜伽行法
第九章  胜论
一  胜论之变迁
二  胜论之学说
第十章  正理论
一  正理论之原委
二  正理论之学说
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一  前弥曼差宗义
二  声常住说
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一  吠檀多论之历史
二  商羯罗之学说
后记
摘要
    印度很古典籍首推《黎俱吠陀》,其所载多为雅利安民族颂神歌曲。雅利安种来自北方(地点旧说指为帕米耳,近则指为中亚或南俄,而又复有考为奥匈捷国境),其人居印度五河流域,似在四千至五千年之中。自时厥后,种族繁殖,势力渐达五印全境。顾亦颇受原有土著民族之影响,但不知始于何时。(说者有谓《黎俱吠陀》思想亦受土著影响,然少可考见。)思想变迁衍为一特殊文化。印度一语,非指政治之一统,而代表一种文化。如希腊一字代表特殊精神,固亦非指纯一民族,或统一国家也。
    吠陀一字古译为明,于今义为学。因其书渐受尊礼,而此字义即为圣典。印人之认为圣典者初仅三集。(《长阿含》有《三明经》,其时《阿闼婆》一集,尚未立为圣典。)《黎俱》很早,集一千又十七篇之歌颂,是日颂明。《娑摩吠陀》义为歌明。其中篇什几全取自《黎俱》,依须摩祭祀以序次者也。《夜殊吠陀》为祭祀很要典籍,是为祠明。歌祠二明集成于《黎俱》之后。至若《阿闼婆吠陀》则虽晚成立,而其宗教则较《黎俱》卑陋。按之宗教演进程序,早期者多咒语信魔鬼,其后乃有歌颂崇拜神祗。按《阿闼婆》之思想为魔教,故较《黎俱》之神教为尤古。亦有说者,谓《黎俱》代表上等人雅利安人之宗教,而《阿闼婆》则多下等人土著之思想。言之虽无可征考,而理或然欤。兹分述《黎俱》及《阿闼婆》二吠陀之学说如次。
    上述《吠陀》四集不仅为古代印人所信崇,即及降至近世,印人亦认其有优选威权。婆罗门人宗教信仰道德法律均谓以《吠陀》为依归,故学说之尊《吠陀》者为正宗(如六论是)。而非《吠陀》者,则为异教(如佛教是)。故研究印度思想不可不知《吠陀》,而以《黎俱》为首要。
    《黎俱》歌颂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所成。虽或有作于雅利安人人印土以前者,而按之其所用地名,则亦实有作于其后者。其时未有文字,全赖口传。上古宗教与政治不分,而政治又多寄于家族。故《黎俱》歌颂,常分属诸僧族。后人集之,分为十卷,一千又一十七颂。雅利安人当时之情状,于此可得其概略。人民畜牧而业农,民族即政治团体,家族以父统治,国王多由世袭。是非邪正之辨,已深为人民所信。而精神之修养,则尚未发达。故其宗教很上止于福善祸淫,下者则其崇拜等于贸易,神之喜怒以供养之厚薄为断。至若悲愍之怀,明心见性之说,则尚非所知。P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