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太虚大师年谱

太虚大师年谱

  • 字数: 2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释印顺
  • 出版日期: 2011-10-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8062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3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的经典、制度、历史和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辨析与阐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杰出典范。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建立起自成一家之言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汉传佛教的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受到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的高度重视。
这本《太虚大师年谱》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之一,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有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有名佛学院。 这本《太虚大师年谱》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之一。 《太虚大师年谱》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目录

编者附言
名号籍贯年龄眷属
一 名号
二 籍贯
三 年龄
四 眷属
年谱
清光绪十五年
光绪十六年
光绪十七年
光绪十八年
光绪十九年
光绪二十年
光绪二十一年
光绪二十二年
光绪二十三年
光绪二十四年
光绪二十五年
光绪二十六年
光绪二十七年
光绪二十八年
光绪二十九年
光绪三十年
光绪三十一年
光绪三十二年
光绪三十三年
光绪三十四年
宣统元年
宣统二年
宣统三年
中华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民国九年
民国十年
民国十一年
民国十二年
民国十三年
民国十四年
民国十五年
民国十六年
民国十七年
民国十八年
民国十九年
民国二十年
民国二十一年
民国二十二年
民国二十三年
民国二十四年
民国二十五年
民国二十六年
民国二十七年
民国二十八年
民国二十九年
民国三十年
民国三十一年
民国三十二年
民国三十三年
民国三十四年
民国三十五年
民国三十六年
民国三十七年
民国三十八年
一九五○年
摘要
    按:太白名山即天童。今悟,为圆瑛出家时之法名,乃曹洞宗派,“耀古复腾今”之今。其后,接宁波七塔寺法,乃改名弘悟,故与《圆瑛法师事略》不同。又,奎焕楼乃楼之正名;以楼藏清帝御书,因俗称御书楼。楼有关帝像;然自圆瑛主席天童,改建法堂上层为藏经楼,即移供关帝像于法堂楼上。圆瑛时年二十九,能屈交十七龄未满之大师,眼力实有足多者! 秋初,仍回永丰寺续受《楞严》,兼阅四书五经(自传三)。 冬,奘老朝峨嵋山回,购得滋补参药,授令服之;多年痼疾,霍然全愈,色身日臻康健(自传三)。 是年(“出家二年”),大师初摄肖影,且自为题(昧盒诗录):“你!你!我认识你!我认识你!你就是你。你自题。”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一九。七――一九○八),大师十九岁。 是年夏,大师再去天童,听道老讲《楞严经》。阅《楞严蒙钞》、《楞严宗通》,爱不忍释。暇从道老受相宗八要及五教仪,于教义乃略植初基(自传三)。 秋,辞岐老,去慈溪汶溪西方寺阅大藏经。初以道老赞叹阅藏利益,心生向往。圆瑛力赞其成:初为修书介绍,次复亲送大师去汶溪。西方寺阅藏,大有造于大师之一生,故大师自谓: “后来他(圆瑛)与我虽不无抵牾,我想到西方寺的阅 藏因缘,终不忘他的友谊。”(自传三) 同阅藏经者,有净宽(后为镇江金山寺方丈)、本一(后为沙市章华寺方丈)、昱山。昱山(法名慧月,别署懒石,常州人,出家于普陀山普慧庵)与大师同戒,“朝夕晤对,研究唱和者,间续历二三载。真挚高纯,为(大师)生平第一益友”(人物志忆七;自传三;辑定毗陵集跋后)。 冬,大师阅《般若经》有省。蜕脱俗尘,于佛法得新生自此始。如自传(三)云: “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 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 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 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旋取阅《华严经》,恍然皆自心中现量境界。伸纸飞笔,随意舒发,日数十纸,累千万字。所有禅录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所学内学教义,世谛文字,悉能随心活用(自传三;我的宗教经验;告徒众书;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是年秋冬,大师目光忽成近视(自传三)。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一九○八――一九○九),大师二十岁。 初春,温州华山(云泉)来西方寺。华山盖开僧界风气之先者!见大师神慧,乃为力陈世界与中国之新趋势,及佛教非速革流弊,振兴僧学不为功。时大师禅慧资心,颇不谓然,与辩十余日而莫决。因请观其所携新籍(康有为《大同书》,梁启超《新民说》,章太炎《告佛子书》、《告白衣书》,严复《天演论》,谭嗣同《仁学》),不觉为之心折,遂与华山订莫逆交。大师以佛学救世之宏愿,由此勃发而不复能自遏,一转先之超俗人真而为回真向俗(自传四;华山法师辞世记;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按:大师遇华山,《辞世记》作“光绪三十四”年。《告徒众书》亦谓:“民国前四年起,受(华山携来)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等影响。然《自传》叙与华山相遇已,继谓:“次年夏间,七塔寺请谛闲法师讲四教仪”。《人物志忆》亦谓:“民国前五年,读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众佛子书》。”是则大师之遇华山,为光绪三十三年冬。二说相左,未知孰正!今谓晚年不免废忘致误,取早年之说为定。 夏,听谛闲讲《四教仪集注》于宁波七塔寺。华山欲乘间有所宣导,故与净宽力劝大师往听(自传三――四)。 一日傍晚,谛老答学众问次,明“七识无体,八识有体为别”。大师就理申问,诘难数番,谛老为愕眙半晌。听众有非议者,谛老初不以为忤(自传三)。 谛闲,法名古虚,浙江黄岩朱氏子。业药,困于资,光绪六年投临海白衣寺出家。九年,初听《法华》于敏曦。十二年,初讲《法华》于杭之六通。一再掩关于慈溪芦山寺,温州头陀寺。参禅于金山;得天台教法于迹端融。法缘甚盛,为当时讲师巨擘。是年,讲于七塔寺,年五十(宝静《谛公老法师年谱》;鲍海秋《谛闲法师幼年略状》)。时圆瑛以某寺寺产纠纷,开罪宁波官府,被拘禁于县衙。大师致函寄老,侠情喷涌,怪其不为营救,语涉过激。寄老来七塔寺,面施呵责;大师乃不待法会终了,避之于平望小九华寺(自传三)。 大师于小九华,识革命僧栖云,为大师与党人往来之始。因从栖云读及孙文与章太炎之《民报》,梁启超之《新民丛报》,邹容之《革命军》等,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动(自传四)。 . 栖云俗姓李,湘人。弱冠出家,尝从寄老参学。历数年,舍而去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与徐锡麟、秋瑾等回国潜图革命。时虽西装革履,犹复时以僧装隐僧寺(自传四)。 秋,得寄老谅解,乃返甬(自传四)。 时栖云以革命嫌疑,陷吴江狱。大师恳奘老,为求寄老向苏抚(寄老诗友)疏解,因得开脱(自传四)。 时寄老主办宁波(府属)僧教育会,大师与圆瑛、栖云襄赞之;大师之从事佛教运动,自此始。先数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各地教育会,每借口经费无着,提僧产充学费,假僧舍作学堂。僧界遑遑不可终日。日僧水野梅晓、伊藤贤道等乘机来中国,诱引中国僧寺受其保护;杭州即有三十余寺,归投真宗之本愿寺,遇事即由日本领事馆出为维护。事发,清廷乃有保护佛教,僧众自动兴学,自护教产,另立僧教育会之明令。浙江之寄禅、松风、华山,江苏之月霞,北京之觉先等,先后相共致力于自动兴学之举。时僧教育会会长有二:一出家长老,一地方士绅。唯长老多无能,士绅多土劣,僧寺虽负担经费以兴学,办理多难完善(自传四;略史;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华山法师辞世记;议佛教办学法;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