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刑罚改革的权力与人文基础研究

中国刑罚改革的权力与人文基础研究

  • 字数: 33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 作者: 李瑞生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530412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8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个国家的刑罚改革,是时代和国情的产物,但在某种意义上是为权力和人文因素所决定的。《中国刑罚改革的权力与人文基础研究》遵循“研究问题——探讨原因——找出对策”的思路,对我国刑罚改革问题进行了权力和人文的研究。《中国刑罚改革的权力与人文基础研究》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刑罚改革必要性的研究,从刑罚设置结构和刑罚适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论是我国刑罚结构呈现畸重畸轻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刑罚结构历史根源的研究,探讨了权力机制、社会惯性、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第三部分研究了问题的出路,确立了我国刑罚改革问题的三个突破口——爱与宽恕、人权、和谐。
作者简介
李瑞生,男,1970年生,山东青州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刑事和解建构机制根据研究》(《人民检察》)、《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自由刑执行的完善》(《南昌大学学报》)、《生命刑政策之重新检视》(《金陵法律评论》)等。合著《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刑法建设》、《刑法知识论研究》等。
目录
导论 问题的由来与基本概念
——兼及研究方法与成果创新
一、问题的缘起:刑罚严厉性与心态的关系
二、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视角的确定
(一)心态与人文
(二)重要的人文范畴:权力与专制权力、儒家思想、社会惯性、意识怪圈
(三)特别化与特别化刑罚结构
(四)研究视角的确定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刑罚改革的必要性
——特别化刑罚结构
一、我国现行刑罚设置结构研究——特别化刑罚
设置结构
(一)刑罚设置的立法考察
(二)刑罚设置特别化结构的缺陷
二、我国当代刑罚适用的考察——特别化刑罚适用结构
(一)1979年刑法颁行前的刑罚适用
(二)1979年刑法施行后的刑罚适用
(三)1997年刑法施行以来的刑罚适用
(四)考察结论:刑罚适用特别化结构及其背后
三、存在于我国历史上的刑罚特别化
(一)死刑特别残酷
(二)恩赦与刑罚适用特别化
(三)罪刑的特别不均衡

第二章 历史根源之一
——特别化刑罚结构的专制权力机制
一、专制主义与刑罚的关系
(一)专制主义及其与刑罚的关系概述
(二)中、西专制主义的比较分析
(三)西方专制主义与刑罚关系的实况
(四)西方古代的刑罚残酷是有节制的
(五)中国古代的刑罚残酷是缺乏节制的
二、中国的专制主义与刑罚特别化
(一)权力是帝王的私产,是帝王驾驭人民的工具
(二)皇帝言出法随,造成刑罚特别化
(三)专制主义妨碍经济发展,加剧刑罚特别化
(四)刑罚世轻世重,维护帝国统一的需要加重了刑罚特别化
(五)暴君的“榜样”作用与刑罚特别化
(六)君主专制与特别化刑罚结构如影随形
三、儒家思想与刑罚特别化
(一)中国的儒家思想统治
(二)对于儒家思想的总体评价
(三)儒家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从而导致刑罚的随意性
……
第三章 历史根源之二
——特别化刑罚结构的社会惯性
第四章 历史根源之三
——特别化刑罚结构的意识怪圈
第五章 历史根源之四
——特别化刑罚结构意识怪圈的消弭
第六章 人权
——对特别化刑罚结构社会惯性的缓冲
第七章 和谐
——轻刑政策对特别化刑罚结构合理化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左传·襄》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其次,和谐也是一种理想。和谐就其本意而言是万事万物融洽共存的正常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事物才能得以全面发展。和谐作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指事物自身构成要素之间或此物与彼物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称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状态,而作为事物的本性则是指一切事物发展的对称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接近达致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和谐又是一种理想,在当今人际关系的反映就是诚信、友爱、富裕,且充满活力、心情舒畅的一种状态。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中国文化呈现融合之趋势。西汉董仲舒崇尚“和”:“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赖永海教授认为:“整个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在探讨‘天’、‘人’关系的问题,都是在‘天人合一’这个基本框架内谈道德、做文章——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中国传统优选、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谐是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范畴,是中国人的一种优选的理想状态。
     此外,和谐是一种哲学观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和谐作为哲学术语,指存在者与存在性、此在与彼在的关系处于对称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状态。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