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学基础现代实验教程

中医学基础现代实验教程

  • 字数: 35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32052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研究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特别是在“97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入了许多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面对曰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就的出现,根据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现状,为了加强中医药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使之初步掌握中医学基础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我们特编写了《中医学基础现代实验教程》。
目录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现代实验基本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现代实验概述
第一节 中医学基础现代实验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基础现代研究前沿
二、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医学基础现代研究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二、要求
第三节 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结果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报告的撰写
第四节 实验室守则
一、实验须知
二、实验室规则
第二章 常用实验动物
第三章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第四章 实验常用器械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第五章 常用生理溶液的配制和用药剂量的计算
第六章 中医学基础研究中的实验动物模型与复制
第二篇 验证理论性实验
第三篇 综合性实验
第四篇 设计性实验
摘要
    正常的血液不停地流于全身,一旦血流受阻,停滞不行而瘀积,中医称为血瘀。用血液流变学的方法研究血瘀证的本质是我国血液流变学研究内容的重点之一。血瘀证从宏观血液流变学角度可表现为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管壁压力和微血管弛张度异常;从微观血液流变学角度可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与血小板表面电荷水平、白细胞流变性等的异常。血瘀证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表明:离经之血成瘀(出血性疾病)的血细胞压积和全血黏度正常,大出血时则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久病人络成瘀者有紫舌者血黏度增高,非紫舌者全血黏度接近正常;由于血中无形成分改变而成瘀者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可以将血瘀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高流变性型,大多数血瘀证都属于这一类,可存在一种或者多种血液黏度增高、高凝、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血栓素水平,或者高血管反应性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倾向。如全血或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黏附性、红细胞聚集性、白细胞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浆纤维蛋白水平增高,红细胞和白细胞变形性均降低,血栓素水平增高,微循环功能处于痉挛或瘀滞等。另一类为低流变性型,少部分血瘀证为该类型,表现为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总数或聚集力偏低,血浆蛋白等有形成分不足等。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