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商人:人文浙商的10张面孔

大商人:人文浙商的10张面孔

  • 字数: 30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文正
  • 出版日期: 2011-10-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469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做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劳动与资本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有效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什么是既符合当下现实又符合未来社会的管理理论?这些一直困扰着企业家们的问题,王文正所著的《大商人(人文浙商的10张面孔)》在“人文”的视角下解读浙商的小书,都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答案。
内容简介
如何处理在社会责任问题上,企业家们“想做,但又不能过分”的微妙关系?王文正所著的《大商人(人文浙商的10张面孔)》认为要从人文关怀人手。没有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承担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浙商社会责任倡议书》中的后四项,无论是关爱员工,还是保护环境,无论是热心慈善,还是修身立业,都是《大商人(人文浙商的10张面孔)》“人文”一词的重要内涵。而“人文”一词,所不同于“社会责任”的,其根本在于,前者是发乎内心的自觉,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后者,更多的是来自社会舆论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稍具心理学知识的人都明白,自觉主动的行为更具长久性,更加真实也更有效果;而被迫的行为,就往往会在仃为过程中大打折扣,甚至被扭曲而走向相反的方向。
目录
徐文荣:“太阳城”
  “横店的资产并不是我个人的”
  “我就是一条蚯蚓,要用自己的身体拱出一条路来”
  圆明园情结
  致富不能忘了徐主席
  附录
  徐文荣语录
  徐文荣资料
李书福:叛逆者的孤独
  从陈胜迈向汉武
  中国企业家的三种原型与李书福
  叛逆与孤独
  金钱的价值是短暂的
  收购沃尔沃的秘密
  附录
  李书福语录
  李书福资料
凌兰芳:“倜傥非常之人”
  “善商”的五重境界
  湖丝传人
  说不尽的凌兰芳
  附录
  凌兰芳语录
  凌兰芳资料
郭广昌:知识分子的第三种形态
  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说起
  哲学:郭广昌商业智慧之源
  文化寻根与“两个轮子”
  企业家应该代表理性和建设性的力量
  汇聚成长力量
  重建商业文明
  附录
  郭广昌语录
  郭广昌资料
汪力成:文人侠客
  我以我血荐轩辕
  企业乃社会公器
  文人亦有侠客梦
  附录
  汪力成语录
  汪力成资料
倪捷:民主与科学的双重变奏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五四精神”继承者
  “商人”成为“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思想
  让人类走向更正确的道路
  附录
  倪捷语录
  倪捷资料
周晓光:仁者雍容
  苦难是成功人生的底色
  “和”的五重境界
  以诚待人,赢得高人指点
  唯有学习是不断前行的动力
  一夜成名之后的全国人大代表
  附录
  周晓光语录
  周晓光资料
竺福江:平民企业家
  “外婆影响了我的一生”
  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附录
  竺福江语录
  竺福江资料
倪良正:老板不能抢员工的钱
  稻盛和夫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德、无苦,怎做圣奥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附录
  倪良正语录
  倪良正资料
庄启传:思想者
  战争文化思维
  从历史中寻找启示
  人强不如国强,国强还须人强
  位卑未敢忘忧国
  思想的价值
  成熟与从容
  附录
  庄启传语录
  庄启传资料
后记
摘要
    认识徐文荣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血红的手印作为一个“红色”源头的话,那么在浙江,重大的经济事件早在1978年之前就已经躁动于母腹了:1969年,萧山的鲁冠球成立了“宁围农机厂”;1975年,横店的徐文荣创办了东阳县横店丝厂――这事实上成为当代浙商崛起的两个源头。
         30多年后的今天,当初多少风云际会的改革者都已成为过往云烟,但鲁冠球和徐文荣仍然是中国企业界的两棵“常青树”。尽管他们最终的路向不同:鲁冠球的万向集团从乡镇集体企业变身为的“民营企业”,而徐文荣的横店集团则通过“社团经济”的模式依然保持着“集体”的基因。
         而在我看来,从“人文浙商”的角度,徐文荣显然更有代表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创业于改革开放前,其生活和创业的过程分别跨越了整个共和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还在于他在物质、精神和文化上所达到的高度:在物质层面上,他不但创立了一个中国很好的民营企业集团,还创造了“社团经济”的所有制模式,带领横店农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在精神上,他不与流俗为伍,不与时尚的企业管理观念为伍,一直坚持并践行着自己的社会理想――被人们怀疑已久、废弃已久的“大同理想”;在文化上,他无中生有创造出的横店影视城,业已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胜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目前重要的一笔――这三者,在实践上奠定了徐文荣的人文品质。
         对“草根浙商”的一个经典的总结是他们的“四千精神”。那么,究竟谁是“四千精神”的最早提出者?我曾查阅了各种资料,一直未能求得真解。后来,在我详细阅读徐文荣的两本文集《经营之道》与《一个企业家的心声》时,竟然惊奇地发现,早在1996年,徐文荣就在《培育文化力  发展生产力》一文中说到:“……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变没有‘计划’的劣势为市场经营的优势,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跑干山万水,经千辛万苦,使企业滚雪球一样地越滚越大。”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四千精神”的最早描述。
         不仅如此,在2005年前后,“执行力”被大力提倡之后,管理学书籍中各种“力”都开始跟风炒作,其中就有“文化力”的说法。不过,在徐文荣那里,早在1994年,“文化力”就已经被上升为一种理论:“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企业文化力表现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三个层次,代表着企业整体文化的不同侧面,同时又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三者密不可分。”而诸如“社会企业家”概念的提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警惕等等,这些日后一度为全社会所关心的话题,早在很多年前,就被徐文荣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在经济领域其实就是产权和所有制改革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由于权力与资本的纠葛而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大浪淘沙,谁能最终经得起市场经济和道德人性的双重考验?看看几个曾经与徐文荣一样享有盛誉的村镇企业家吧:天津大邱庄早已变了脸,庄主禹作敏如过眼烟云,在1999年保外就医中去世;华西村仍受热捧,但质疑铺天盖地且与日俱增,2003年吴仁宝儿子吴协恩接班之后,华西村疑云更重:南街村同样争议不断,特别是2008年开始,《南街真相》等报道揭开了王宏斌的面纱,海外媒体称,“王宏斌变身红色资本家”……
         也正因为上述种种,我选取徐文荣作为本书的开篇,作为人文浙商的一个源头,该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吧。
         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