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邵世煌
出版日期: 2011-11-01
商品条码: 9787313071590
版次: 1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
¥5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详细记叙了东华大学原校长邵世煌50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求实探索、勇攀高峰的人生经历,重点展示了作者担任转折年代校长期间探究教育登攀路的实践过程与体会:面临困难走新路,力上水平增实力,抓住机遇奠新基,彰显了作者一生激进向上、求实创新的精神品质。 《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性大学在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中办学特色多元化发展的探索之路,可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纺织等企业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我的教育人生与理念/1
50年的教与学/3
一、学生时代/3
二、初为人师/9
三、在特殊年代的日子里/11
四、结合新技术实践开展教学/17
五、教育的春天/19
六、赴美做访问学者/29
七、受命系主任/49
走在浪尖上/59
一、意外做了校长/59
二、平民校长/62
三、不苟的初思/63
四、第一份“任职报告”/64
现代纺织与纺织业大调整/68
一、“现代纺织”的提出/68
二、“现代纺织”提出的时代背景/69
三、对“现代纺织”的思考/71
多科性大学之路/76
一、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76
二、特色型多科化不是简单叠加/78
三、以工、管、艺学科为主的思考/80
启动“211工程”建设的日子/85
一、迎接“211工程”建设的预审/85
二、总目标的论证与思考/92
三、建设之路/98
上水平 增实力/104
一、力上登攀路/104
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106
三、“上水平、增实力”的建设/107
四、对高校排序与评价的看法/110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113
一、学科建设的思考/113
二、学科结构与优化/119
三、“立行业需求之地,顶国际领先之天”/126
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132
五、学科新生长点孕育新方向/135
六、学科基地建设与国家重点学科申报/137
人才培养系统工程/142
一、从教育系统工程谈起/142
二、教学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系统的动力/146
三、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题/155
四、提高人才质量是培养系统工程的目标/162
以科研为突破口/172
一、以科研为突破口的思考/172
二、我们一定要“绝处逢生”/175
三、打好科研突破口战役/177
四、科研机制改革/180
五、春华秋实见成效/184
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192
一、大学之道,教师为本/192
二、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建设/195
三、师资队伍水平与素质/200
四、面向未来的师资队伍建设/205
产学研的拓展/207
一、拓展产学研的思考/207
二、纺织产学研的拓展/209
三、产学研新路的思考与探讨/213
四、我与企业家的交往/216
教育保障的大环境/225
一、树立人为精神环境/225
二、稳定后勤环境保障/228
三、优化校园环境/231
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234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238
一、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认识/238
二、共建――柳暗花明又一村/240
三、调整――新的里程碑/249
四、合作――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251
五、合并――上海纺专并入中纺大/251
六、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体会/254
探究科教管理体制改革路/256
一、科教体制改革的思考/256
二、一路顺风但不遂/258
三、恰逢机遇获成功/266
学校更名/271
一、学校更名的分析与思考/271
二、更名的确定/275
三、新校名的诞生/280
四、海峡两岸同名的“东华大学”/284
开松江大学城先河/286
一、探寻新校区/286
二、锁定目标在松江/289
三、松江校区建设的思路与工作/294
四、从“松江校区”到“松江大学城”/296
重上教师岗位建新业/305
一、继续在登攀路上/305
二、科研无止境/306
三、师生中的教育/310
讲话与文章/313
把握信息化与人世两个机遇走世界纺织强国之路/315
一、纺织信息化对我国纺织业发展是一种机遇/316
二、要结合好纺织信息化与入世两个机遇/316
三、规划好入世纺织信息化两种机遇要做的工作/317
发展“现代纺织”的若干思考/318
一、大力发展现代纺织科技,努力建立现代纺织产业/319
二、加强现代纺织产业经济研究,从宏观上促进“现代纺织”的发展/321
三、适应现代纺织的要求,大力进行现代纺织人才的开发/323
纺织工业的第三次革命――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分析与展望/325
一、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分析/325
二、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的未来展望/328
三、发展纺织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之路/329
科技创新是我国迈向纺织强国的巨大动力/331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在199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337
一、培养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337
二、开拓教学改革新思路/340
三、以内部管理改革为动力,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342
共建?改革?发展――在1995~1996年第二学期开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345
一、近期工作的简单回顾/345
二、1995~1996年第二学期工作任务/347
三、其他一些具体工作的说明和布置/355
学校更名致词/357
附录/361
博士生培养应实行淘汰制/363
给抗洪大坝穿上一层“内衣”――中纺大邵世煌校长谈科学抗洪,展望现代纺织业前景/365
后记/367
摘要
我刚进初中时,念书还是不努力,常和同桌同学讲话,在桌中间画线,谁过线就会被胳膊捣过来,我们经常被老师批评。后来逐步好些,也可能是小孩到了这个年龄,上课开始表现好,也少做小动作了。那时苏初中的教学与实验条件大不如现在的初中,但是老师常讲苏州中学的传统,讲学校毕业的有名人物,给我们这些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校内有个纪念碑,我们当时就知道他们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故事,还知道有吕叔湘、叶圣陶。名人教育很激励我们这些学生,对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和工作很有用。初二我被选为物理课代表,开始好好听课了。我们的物理老师鼓励学生课堂提问,他特别对我说你是课代表要带头提问。我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不仅自己多提问题,还设法要其他同学多提问题。老师很高兴,我当课代表也训练了组织能力。我的物理成绩在班级不断提高,这对我今后向理工科发展是有些导向作用的。这种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自我负责的教育真的很重要。我还记得教我们语文的沈老师,年纪已很大了,他上课不带书本,对古文滚瓜烂熟,讲课声情并茂,我们一些上课爱讲话的学生也转而注意听他讲诵。我还记得他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后来我特意到苏州城外寒山寺去,但没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意境。我这个后来搞工科的人能一辈子脱口而出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在初中,我们这些十一二岁的学生常到学校旁的苏州公园、体育场玩。我至今仍有印象的是学自行车,我的一位同班同学在体育场学自行车,要我扶着他租的自行车跑,不让车倒下。为了给我一点“报酬”,让我*后几分钟时间学着骑。车子倒了两次,我想没时间了,管它倒不倒,大胆使劲骑,居然没倒下!就这样学会了骑自行车,我高兴极了,体会到学什么都不能胆怯。我和同学还经常去沧浪亭附近的小河钓鱼、钓虾,钓到鱼虾比吃还要高兴。
1952年暑假,我们毕业后,苏州中学不办初中了,我们称自己是“苏初中末代”。我们学习过的地方成为苏州市立**中学。我想考三元坊的苏州工专早点工作,但我妈妈说我们家至少也要有一个小孩上大学,我是老大,**个人总不能放弃吧。经过考试,我进了苏州中学高中部,现校名已改为“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1952年我进入苏州高级中学。学校位于人民路三元坊,三元坊是因明代一家连出了三代状元而起名。学校所在地是北宋皇帝赠给名相范仲淹一块地而创立的苏州学府,宋、元、明、清都在这里办学。千年的办学渊源,近代的江南文化激励我们这些学子努力读书。
苏高中一个年级有600多人,分成10个班,我在第二班。老师对学生严格教学,促进了我自觉地学习。我记得每堂课结束前,老师就刚才所讲内容提问,下一堂课又就上一堂课内容进一步提问。这促使我上课时不断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归纳、记忆,进行训练。我们的家庭作业不多,只是主动回忆上课内容,围绕书本进行复习,因而能很好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测验和考试。从高一开始,我的成绩一下子好起来,我尝到了甜头,常琢磨更好的学习方法。在我们一年级的10个班中,我很佩服两位同学,我同班的吕应运和另一班的程景昭,他们看一遍书,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我没有他们的天资,自叹不及。
我更加鞭策自己努力读书,这种激励自己追赶好同学的做法,效果很明显。高一时,学校贯彻*的“三好”号召,不仅上好体育课,达到各项标准,还要参加球队、歌咏队和主课的兴趣小组,进行“全面发展”。学校每个学期把学习很好同学的名字和照片放在立达楼内墙上,各门功课都要在90分以上,其他方面也要符合要求。我每学期都被挂名,但我不交照片挂上去,不想显耀,其实心里很高兴。
我常和同学结伴去“远足”,学“急行军”,多是去灵岩山、天平山但我们上山不走正规山路,专从不是路、难爬的地方上山。有一次我还一人去爬苏州*高的穹窿山,爬到半山腰忽然下起大雨,伴随着闪电、打雷,但我还是爬了上去。这可能是十四五岁少年时期要立志,找苦吃,锻炼自己意志的一种欲望。
高中毕业前夕,当时有很多大学到苏高中宣传,印象*深的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宣传很吸引人,尤其是那位宣传队长,看上去只比我们大几岁,很会演讲。我难忘的是他说这个学校位于玄武湖畔,紫金山下,鸡鸣寺旁。我又问他过去是什么学校,回答说是“中央大学”。我填了这个志愿,优选专业是“工业企业电气化”。填这志愿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家大力搞建设,大部分同学想报考工科;另一方面是受老师常讲列宁的一句名言“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的影响。当时主要是自己填志愿,只向家里人讲一下,好像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
P5-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