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花开五叶:禅宗史话

一花开五叶:禅宗史话

  • 字数: 18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梁晓虹
  • 出版日期: 2011-08-01
  • 商品条码: 97873130741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周末读禅:一花开五叶(禅宗史话)》选取了有较强代表性和可读性的禅宗史话。人心向往快乐无忧,期盼日日是好日,从侧面反映了现实世界仍有诸多烦恼。明月依旧,万象更新。今天的社会已与唐宋时代有了很大不同。然就人的心理、情绪而言,古今仍有许多相通之处。今人也会遇上烦恼事,也会郁闷犯愁而希求解脱,希求获得一份安宁和愉悦。且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劳作日益复杂,思维日益细密,现代人常处于焦虑、紧张之中,更加需要精神调节。读一点禅,体会禅的平常心,对我们也许会有益处。
内容简介
《一花开五叶(禅宗史话)》由禅灯主编。 《一花开五叶(禅宗史话)》讲述了: 千古禅灯,闪闪不灭。佛陀“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达摩“传法东土”,慧可“立雪断臂”,智者为解心中迷惑而学禅参禅,为度普罗大众而修道传法。然而,禅之无形无相令它无可言说、难以琢磨。怀海定“丛林清规”,劳作以入禅定;德山“呵佛骂祖”,棒打以授机宜。一次次机锋对答、一桩桩禅林公案,人类的智慧流动其间,禅的世界可谓精彩纷呈。读之、品之、悟之,驱散世俗尘翳,方可获澄净空灵。
目录
一 释迦牟尼:备历磨难终得解脱/001
非凡出生/001
取名学艺/002
娶妻生子/003
出家修行/004
云游传法/005
二 二十八祖:西天禅宗递代相传/008
摩诃迦叶/008
拈花微笑/009
阿难尊者/009
二十八祖/011
达摩得法/013
三 菩提达摩:泛海而来传法东土/014
跨水逢羊/014
一苇渡江/015
面壁九年/016
只履西归/017
四 慧可禅师:立雪断臂法佛无二/019
立雪断臂/019
一花五叶/021
法佛无二/023
五 道信弘忍:东山法门丛林肇始/026
一心不生/026
“借宿”转生/027
东山法门/029
“牛头”旁出/031
六 慧能大师:禅宗巨擘顿悟成佛/033
“衣”止六祖/033
衣钵之争/036
风幡之议/037
弘法宝林/039
叶落归根/040
顿悟法门/041
七 北宗官禅:权倾一时渐修成佛/045
神秀和尚/045
渐悟法门/046
北宗法脉/048
八 荷泽神会:南宗先锋无念为宗/051
弘南灭北/051
知解宗徒/054
圭峰宗密/055
教禅一致/057
九 慧能门下:南岳青原高僧辈出/059
南岳怀让/059
青原行思/060
永嘉玄觉/062
南阳慧忠/065
十 马祖道一:磨砖成镜即心即佛/071
磨砖成镜/071
巧施方便/073
“梅子熟也”/075
洪州禅法/077
十一 石头希迁:寻“思?得法石头路滑/079
寻“思”得法/079
“阿谁缚汝”/081
《参同契》解/082
石头路滑/083
十二 百丈怀海:劳动人禅丛林清规/085
百丈怀海/085
野狐禅/087
禅门清规/088
农禅结合/090
十三 马人:洪州禅风直承三昧/092
南泉斩猫/092
西堂智藏/093
大珠识心/095
庞蕴居士/096
十四 石头传人:名师高徒各弘一方/098
药山惟俨/098
贵耳贱目/100
天皇道悟/101
丹霞烧佛/103
十五 赵州从谂:庭前柏树狗子佛性/106
洗钵盂去/106
庭前柏树子/107
狗子佛性/108
赵州茶/109
十六 黄檗希运:临济先驱无心是道/111
黄檗希运/111
无心是道/113
当头棒喝/114
十七 临济禅风:峻速幽深源远流长/117
临济义玄/117
棒打喝斥/119
三玄三要/121
四料拣与四照用/122
四宾主/123
十八 沩仰宗风:师徒并秀父唱子和/125
沩山灵?/125
仰山慧寂/127
香严上树/131
沩仰禅法/134
十九 曹洞禅法:五位君臣细腻绵密/136
云岩昙晟/136
洞山良价/138
空不依物/140
曹山本寂/141
五位君臣/142
二十 呵佛骂祖:德山棒喝雪峰云游/145
龙潭崇信/145
德山宣鉴/146
德山棒/148
呵佛骂祖/149
岩头全豁/151
雪峰云游/154
二十一 云门宗风:出语高古孤危耸峻/157
云门文偃/157
云门三句/158
一字禅/159
明教契嵩/160
二十二 法眼禅风:一切现成对症施药/162
玄沙师备/162
清凉文益/163
一切现成/164
永明延寿/166
念佛禅/167
二十三 雪峰法嗣:施法各异不离禅宗/169
长庆慧棱/169
保福从展/171
鼓山神晏/173
镜清道愆/174
二十四 五家七宗:黄龙三关杨歧直观/177
五家七宗/177
石霜楚圆/177
黄龙慧南/179
杨歧方会/181
临济中兴/182
二十五 两宋之交:绕路说禅“看话”“默照”/185
圆悟克勤/185
文字禅/187
大慧宗杲/188
话头禅/189
天童正觉/192
默照禅/193
二十六 金元禅宗:临济天下曹洞一角/196
海云印简/196
万松行秀/199
中峰明本/201
二十七 明代禅宗:禅宗渐衰 四大高僧/204
明代禅宗/204
云栖株宏/205
紫柏真可/206
憨山德清/208
蒲益智旭/210
二十八 明代以后:禅宗落寞宗师代有/212
禅宗衰迈/212
八指头陀/213
应慈大师/215
太虚大师/217
圆瑛大师/218
虚云大师/219
附录一:西天二十八承表/221
附录二:东土六承图/222
附录三:中国禅宗传法世系简图/223
附录四:临济宗传法世系表/224
附录五:主要参考书目/225
摘要
    五 道信弘忍:东山法门 丛林肇始
     一心不生
     三祖僧璨大师(?-606年),不知何方人氏也。他是以居士身得法于二祖而出家的。得法后,他听从二祖的嘱咐,一直隐居于皖公山。又逢后周武帝灭佛毁法,僧璨只好出入于太湖县司空山,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为时人所知。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有个才十四岁的小沙弥叫道信,来向他求解脱法门。他问道信:“谁绑你了?”
     道信随口就答:“无人绑我。”
     僧璨提醒似的说:“既然没人绑你,那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道信一听此话,当下大悟。于是就跟随三祖,成了他的近侍。服了九年的劳役后,才得衣法。僧璨的传法偈为: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种尽无生。
     僧璨把衣法传给道信后,自己就到罗浮山隐居了。过了两年,又返回到皖公山。一个月后,许多人纷纷前来求法问道,僧璨为四众广宣心法要诀,然后就在法会上,在一棵大树下双手合掌,安然而逝。
     僧璨留给宗门的重要文献,有《信心铭》。他的主要内容就是歌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不生”,就是不生的佛心。所以,《信心铭》一开始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有逆顺!……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最后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虽然有学者考证认为,《信心铭》是公元9世纪初叶假托僧璨所写的伪作。但它充分表达了“悟心”的禅意,也可以说明当时禅宗的基本特色。
     “借宿”转生
     四祖道信(580-651年)从僧璨那里得到衣法后,一心精进,不敢有一丝懈怠,相传他六十年中,胁不着席。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他带领徒众到达吉州(今江西境内),正碰上一群强盗在攻城,老百姓万分隍恐。道信大发慈悲心,教大家念《摩诃般若经》。当时,盗贼们隐约看到城墙后有神兵相助,所以不敢再攻,渐渐就退走了。
     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7年),道信又到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住在破头山(也叫双峰山),说法示众,听从者很多。当时山里有一个种树的老人,也一定要跟他出家,他对老人说:“你现在老了,出家无用。若一定想出家的话,可待来生。”
     多年后的一天,道信到黄梅县去,路上碰见一个小孩儿,相貌奇秀,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他就问这孩子姓什么。
     小儿答道:“即使有姓,也不是通常的姓。”
     道信又问了他一次姓什么。
     小儿答道:“是佛性。”
     道信继续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紧接着答:“因为性空,所以无姓。”
     如此,道信才知道这小孩儿就是前面那个提出要跟他出家的老人转世。
     原来,那位种树的老人受了道信的激发后,便准备丧命转生。他来到河边,向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借宿”。这姑娘不明白他的意思,说要回去问问父母。老人说:“你只要答应一下就行。”
     这姑娘糊里糊涂地应了声,于是老人便投到这姑娘的胎中去了。
     姑娘怀孕后,被他的父母发现,大怒,认为未婚先孕,是辱败门庭的行径,于是将她赶出家门。姑娘无处可去,只好白天为人家纺纱织布,晚上在人家屋檐下过夜,甚至有时行化乞讨。最后生下一子。姑娘以为这是不祥之物,所以把他扔到一个脏水港中。第二天跑去一看,孩子不但没有死,反而气色极好,正逆流而上。姑娘大惊,知道不是一般的孩子,于是把他捞起,带回去抚养。稍稍大一点后,就跟着母亲一起讨饭,邻里巷人都喊他“无姓儿”。有次碰到一位相面先生,他仔细端详后道:“这孩子面相极好,只是还缺七种相,赶不上如来。”
     这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他自然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姓什么。
     道信知道了这孩子的来历,就带他到他母亲的住所,恳求允许这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因为带着孩子行乞不方便,再加之知道此子的“宿缘”,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
     这个没有姓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四祖道信的徒弟,待他长大成人,道信就把衣法传授给了他,并念了一首法偈云: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因为仰慕道信祖师的德风,多次召他人京。他都以身体有病而推辞了。最后一次,唐太宗对使者说:“如果道信再不肯来,那就把他的头拿来见我。”
     使者把这个意思告诉了道信,谁知他毫无惧色,引颈就刃。这么一来,反把使者给吓退了。太宗听后,更加钦慕了,自然不再强迫他进京,还赐给他许多珍宝,以遂其志。
     唐高宗永徽年间,道信就终于破头山。徒众们在山上建塔供奉。一年后的四月八日,塔门忽然无故自开,道信的面貌俨然如生时一般。自此,门人再不敢关闭塔门。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