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禅理小故事:平常心是道

禅理小故事:平常心是道

  • 字数: 17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江雨
  • 出版日期: 2011-08-01
  • 商品条码: 97873130741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心向往快乐无忧,期盼日日是好日,从侧面反映了现实世界仍有诸多烦恼。明月依旧,万象更新。今天的社会已与唐宋时代有了很大不同。然就人的心理、情绪而言,古今仍有许多相通之处。今人也会遇上烦恼事,也会郁闷犯愁而希求解脱,希求获得一份安宁和愉悦。且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劳作日益复杂,思维日益细密,现代人常处于焦虑、紧张之中,更加需要精神调节。读一点禅,体会禅的平常心,对我们也许会有益处。
禅灯主编的《平常心是道(禅理小故事)》从禅宗典籍中选取了200余个有较高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禅宗小故事,用简练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叙述,并对其作注释与解读。 
目录
自家宝藏:心佛
佛性无差别/003
自家宝藏/004
空中一片云/005
布毛示法/006
佛头着粪/007
一二三四五,足!/008
不瞎不聋不哑/009
百夏又有何用/010
我也作佛/011
汉国主人/012
火与火/013
床这边是什么?/014
出门便是草/015
老和尚与小和尚/016
别再折腾/017
原来大王还没到/018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019
骑牛回家/020
上树前后/021
座位/022
天下大禅佛/023
认识真我(六则)/024
心花顿发:禅悟
大庾岭/031
鳌山成道/033
烛灭眼亮/035
击竹悟法/037
没吃早粥肚子饿/039
原来尼姑是女人/040
丙丁童子来求火/041
炭火机缘/043
猎犬与羚羊/044
大有人说法/045
浩浩红尘,常说正法/046
当朝皇帝/047
谢大众印证/048
两件公案/049
牧牛三喻/050
超越语言
没啥好说/053
腾腾和尚与则天皇帝/054
打地和尚/055
莫道无语,其声如雷/056
为蛇画足/057
无处开口/058
公牛生崽/059
得力句/060
名师高徒/061
你们都识字/062
近则不问,问则不近/063
借/064
说与做/065
了翁注禅/066
拙妻也可住庵/067
平常是道
指示心要/071
教坏童子/072
天气寒冷,路途保重/073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074
上斋堂吃饭/075
园头代语/076
禅与棕榈树/078
小心火/079
你也见,我也见/080
处处有禅/081
云在青天水在瓶/082
跷腿的意图/084
善慧放鱼/085
讲不清楚/086
供养罗汉/()87
南泉与行脚僧/088
红炉白雪,融成一片
一视同仁/091
三等接待/092
你无佛性/093
万卷书搁哪儿/094
有与无/095
又是一粒/096
如何是你?/097
害怕人笑/098
这个与那个/100
凡圣两忘/101
赵州茶/102
红炉一点雪/103
圆悟一拳/104
竹篦/105
瓶中鹅/106
放下什么/107
米里有虫/108
寸丝不挂/109
木偶戏/110
虾蟆与老茄/111
就在目前/112
落到这般田地/113
电光石火,禅家机锋
子湖狗/117
不肯承当/118
法眼雪亮/119
一柄剑与一车剑/120
文偃三敲门/121
一滴也不配喝/122
德山棒/123
有道理与无道理/124
高手/125
是你有这个/126
婆子烧庵/127
惟俨退银/128
杀人箭与活人箭/130
我狂已醒,君狂正发/131
太守更危险/132
禅师贵姓/133
可惜面糊/134
自由自在/135
白日尿床/136
哭/137
临济问路/138
智者的开拓
丹霞烧佛像/141
不拜佛祖/142
别动这棵/143
金屑虽贵重,不可落眼中/144
但吃肉边菜/145
有一人不受戒/146
文喜遇仙记/148
坐禅/150
打发闲神野鬼/151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153
种田吃饭/154
菩萨子,吃饭来/155
悟者的涅槊
归去也/159
口病/160
无声三昧/161
就要出发/162
出行须择日/163
倒立而逝/164
就是这个,并非其他/165
莫晓师伯/166
法堂倒/168
最后一句/169
临济喝/170
师徒真谊
大雄山下一只虎/173
‘梅子熟啦/174
两年独处/175
真心参禅/177
禅法传承/179
贼父贼儿/180
不说破/181
师徒真谊/182
夏安居之前/183
磨头的故事/185
千古禅灯
拈花微笑/189
立雪断臂/190
本来无一物/192
磨砖作镜/194
挑明法眼/195
沩山主人/197
临济三顿棒/199
转读佛经/201
浙江上座/202
一切现成/204
禅太多/206 
摘要
    认识真我(六则)
    【总提示】
    禅家提倡认识自我,自我为主,这个“我”并非色身之我,而是真我。
    色我生死病老,烦恼相逼,虚幻不实,转眼无常。
    真我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
    对此真我,禅家有种种称呼:主人公,无位真人,无事道人,有一人,那一人,本来面目,自家宝藏,以及各种具体场合中的代称隐指,等等。
    这都反映了禅宗对于生命真实和心灵本质的勇敢、深入的探索,对于摆脱人类种种痛苦、烦恼、焦虑不安而进行的引人注目的实践。
    1
    从生至死,就是这个
    灵默是毗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在江西马祖那儿受具足戒,成为正式僧人的。后来外出游方,来到湖南石头和尚的禅院。刚向和尚行过见面礼,灵默便说:
    “请和尚不必多言,只说一个句子,能让我契悟,就留在这儿;不能的话,我就往别处去啦!”
    石头和尚端然而坐,望着这位新到的年轻僧人,双眼炯炯有神地沉默着。
    灵默见和尚并无反应,心想,常听人说湖南石头如何了得,看来并无奇特,不过如此。
    于是,收起坐具,背上包袱,转身便往法堂门外走去。还未跨出门槛,只听得身后和尚猛唤一声:
    “阁梨!”(对僧人的称呼)
    灵默不由自主地回头张望。
    和尚说:“从生至死,就是这个。回头转脑干什么!”
    此言直透灵默心底,他当下便有效省悟了。
    【点题】
    认识了真实的自我,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
    这便是石头言句中呈示的机锋。
    2
    他悠闲着哩!
    道楷在义青禅师的启示下省悟之后,便留在禅师的法会里,后来被委派作典座(负责做饭和清洁工作)。有一天,道楷在走廊上遇见禅师,连忙上前行礼请安。禅师看他兜着围单,高卷着袖管,就慰问道:“厨房事务很辛苦吧?”道楷忙称:“不敢!”
    “在煮粥呢,还是蒸饭呢?”禅师关心地问。
    “人工淘米烧火,行者煮粥蒸饭。”(人工、行者都是寺院中的杂役)
    “那你干什么?”
    “谢和尚慈悲,让他悠闲着哩!”
    禅师点头称是。
    【点题】
    真我无事无为,安闲自在。
    3
    替他东奔西走
    有一天,惟俨禅师在菜园里遇上弟子昙晟,便问他:
    “干什么来,昙晟?”
    昙晟停下脚步回答:“在担粪哩,老师。”
    禅师走近了,悄声问:“那个人呢?”
    “在。”
    “你如此来来去去的,为了谁?”
    “替他东奔西走罢。”
    禅师继续考问道:“为何不让他同行?”
    “行走、挑担与他有什么关系?”昙晟心领神会地回答。
    4
    替他拿碗握筷
    上堂时,一位新到的行脚僧上前参拜,惟俨禅师问他:“从哪儿来?”
    “南泉。”僧人回答。(南泉是当时有名的禅院,在今安徽贵池―带)
    “在那儿待了多少时间?”
    “从冬到夏。”
    禅师笑着打趣道:“喝了那么多泉水,都成了一头水牯牛啦。”
    行脚僧领会禅师的意思,从容地回答说:
    “不,虽然待在那儿,却从没有吃过他们的粥饭。”
    “喝了一年的西北风吗?”禅师突然发问。
    行脚僧向前跨了一步,胸有成竹地低声道:“和尚别搞错了,自有人为他拿碗握筷哩!”
    禅师赞许地点点头。
    5
    主人公
    五代时候的师彦,从全豁禅师那儿悟法之后,栖止于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的瑞岩山。
    他常常坐在庵舍前的一块巨石上,自唤自答――
    唤:主人公!答:在!
    唤:警醒着点。答:唉!
    唤:日后别受人蒙骗。答:是!
    【点题】
    自唤“主人公”,时时自我警醒,这是禅者在省悟之后所下的“护持”(维护巩固)功夫。
    6
    唯有一真实
    惟俨自17岁上出家之后,数年如一日地研习经论,严守戒律,刻苦自励,精进不懈。
    有一天,他掩卷叹息,自言自语道:“大丈夫理应摆脱束缚,自我清净,岂能终日沉溺于琐屑的条文字眼里呢?”于是背起钵囊,去参谒石头希迁禅师。
    见着希迁禅师后,惟俨便道:“经论、戒律我已初步了解,只是常听到南方禅师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此实未明了,请和尚慈悲指示!”
    禅师说:“这样也不行,不这样也不行,这样不这样都不行。你怎么样呢?”
    惟俨茫然不解。
    禅师仔细地望了他一会说:“上座的缘分不在这里,到马大师那儿去试试吧。”
    于是,惟俨离开南岳衡山,跋山涉水,来到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的法会中。参拜之后,惟俨又提出了“见性成佛”的问题。马祖端详着面前的年轻人,沉默有顷,然后对他说:
    “我有时让他扬眉瞬目,有时不让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对的,有时扬眉瞬目是不对的。你怎么样呢?”
    惟俨这一听,顿时契悟了。连忙向禅师行礼致谢。马祖问:“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惟俨答道:“弟子在希迁禅师那儿,真好比是蚊子上铁牛啊。(见提示)”马祖点点头,嘱咐他:“既然如此,善自护持!”(维护巩固悟心称为护持)
    自此,惟俨便留在法会中。侍奉老师。
    三年之后的一天,马祖问道:“惟俨,近日有何体会?”
    “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惟俨立即回答。
    马祖听了,满意地笑着说:“你如今的见地,可谓是协和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此,你可以离开这里,去他处住山(即住持寺院)啦!”
    【点题】
    希迁与马祖启发惟俨的两段机语都落脚于识破色身、明悟真我。若不明悟真我,一切作为都有盲目性;明悟了真我,则一言一行,扬眉瞬目,无不自由自在,无不契合道法。
    蚊子上铁牛:蚊子停在铁牛上,无下嘴之处,喻指玄妙禅法无法用语言表述,也无法根据语言去理解。
    P24-2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