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 字数: 27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段先盛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020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5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证》:中国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其中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关注的是,为什么中国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方式都出现问题?这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如果两者存在必然性的话,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协同考虑和有机结合起来。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投入结构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研究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收入阶层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城乡各收入阶层对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二是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基尼系数和农村基尼系数对我国最终需求结构的影响;三是以最终需求为中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收入分配在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作用;四是探讨了收入分配对作为投入要素的自主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五是从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协调与否的角度,探究了我国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方式均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经济机制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适宜性政策。
作者简介
段先盛,男,1967年生,江西省余干县人。1989年7月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现为南昌大学)电机系电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4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5年至2003年曾任教于南昌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为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已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消费经济》、《经济问题探索》、《求实》、《岭南学刊》、《经济导刊》等期刊独立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收入分配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分类
三、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节 为何同时关注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方式
――基于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一、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二、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三、传统观点的局限
四、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和洛伦茨曲线的移动及发展类型
五、启示:寻找收入分配得以改善的经济增长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回顾及总结
――政府与市场协调的视角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和转变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僵化
第三节 转型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和措施
一、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1978-1992年)
二、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1993-2007年)

第三章 收入分配对总体消费的影响
第一节 2000-2008年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及比较
一、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与支出关系和消费倾向
二、不同收入阶层的支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比较
第二节 2000-2008年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及比较
一、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与支出关系和消费倾向
二、不同收入阶层的支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比较
第三节 中国城镇收入分配对城镇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结构分解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数学模型
三、1995-2008年城镇各收入阶层对城镇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四、结论
第四节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对农村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结构分解分析
一、农村各收入阶层对农村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静态分析
二、农村收入分配结构对总体平均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
三、提高居民总体平均消费倾向的收入分配调节
四、结论
第五节 中国城镇收入分配对城镇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
第四章 收入分配对总体消费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1985年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对需求结构的影响
第六章 收入和收入分配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第七章 收入分配对劳动者素质和资源资金投入产出率的影响
第八章 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九章 中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方式何以都出现问题?
第十章 改善收入分配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宜性制度构建
摘要
    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这是全国性政策层次上一项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同时,党和国家还制定了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期计划(五年计划)和短期计划(年度计划)。在地方性政策层次上,各级地方党委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期计划(五年计划)和短期计划(年度计划)。这些发展战略、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也是政策层次上重要的制度安排。当然,全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期计划(五年计划)和短期计划(年度计划)对地方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期计划(五年计划)和短期计划(年度计划)起着指导作用。这些可以视为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和演变的制度环境。
     首先,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既是企业所面临的政策层次上的制度安排,又从本质上决定了这种体制下的企业必然是一个政府行政领导下的生产部门,即按国家计划生产的,而不是按典型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生产的一个部门。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从本质上排斥市场制度,不允许市场制度的存在,即图2-3中的Mi=(空集)。也就是说,所有企业的生产方式都将被动地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并不具有灵活变动性。而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选取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经济社会所处的初始条件,另一个是经济社会所处的国际环境。就初始条件而言,旧中国留下的是经济落后所形成的烂摊子,以及重工业发展滞后、轻工业发展较快的经济结构失调,因此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迅速赶上发达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成为党和民众的强烈信念,高速增长成为整个社会内在扩张的动力。就国际环境而言,冷战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禁运都对新中国的安全和统一构成了威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