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 胡适与顾颉刚

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 胡适与顾颉刚

  • 字数: 20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齐鲁书社
  • 作者: 陈岸峰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332502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胡适与顾颉刚》包括: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历史研究法”与“层累造成说”:白话、《古史辨》中的《诗经》论辨与白话等内容。
作者简介
陈岸峰,生于20世纪70年代,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诗学、魏晋文学、文学史以及现当代中国小说,并旁及文学创作、倾,心书法。迄今已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另有多部著述,包括齐鲁书社出版的《沈德潜诗学研究》与《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胡适与顾颉刚》,及在香港出版的《世说新语笺注》与《神话的叩问:现当代中国小说研究》等
摘要
    1.疑古思潮对胡、顾的影响
     钱基博在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四版增订识语》中指出该书增订版“有郑重申叙,而为原书所未及者三事”①,其中之一即是将胡适及其所领导的新文学运动的“非周薄孔”的言行上溯至王闽运、廖平、吴虞、康有为及至梁启超这一“疑古非圣”的传承系统,并为此疑古传统而勾勒出一条地域的脉络:
     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阐运:由湘而蜀(廖平),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以汇合于蜀(吴虞):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由此可见,胡适在当时的学者如钱基博眼中,确是“疑古非圣”中的重要一员,故而备受攻击,几乎体无完肤;顾颉刚则因仍是学生而又未曾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得幸免,然而他在后来的疑古阵营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其师胡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王闽运之外,后世称之为大师或革命先驱的这批人物,在钱氏笔下,全部沦为丑角,几乎无一幸免。此等为钱氏所攻击的人物有一共通的特色,即均为反传统的人物,而他攻击最猛烈的就是胡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