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印典

印典

  • 字数: 1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清]朱象贤著,方小壮编著
  • 出版日期: 2011-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807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印典》为清人朱象贤所著,全书摘录古今书中有关印章之记事、论说及诗文,按原始、制度、赉予、故事、综记、集说杂录、评论、镌制、器用、诗文等分类编次,凡八卷,对印章制度形成以来的有关事由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不乏鲜见的重要史料史实,既可究印章之渊源,亦可见作者之苦心所在及其在印学目前的地位。
今约请印学专家以“印学从书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勘、晓畅翻译、详尽准确的注释和见解独到的点评。全书配有插图四百余幅。
[上架建议] 文化—中国文化类
生活类
目录
卷一 原始制度?上
原始
制度?上
卷二 制度?下
制度?下
卷三 赉予流传
赉予
流传
卷四 故事
故事
卷五 综纪集说杂录
综纪
集说
杂录
卷六 评论镌制
评论
镌制
卷七 器用
器用
卷八 诗文
诗文
摘要
    文献记载“传国玺”在隋代以前的流传是极为清楚的。《唐六典》卷八“符宝郎”条注引称:徐令言《玉玺记》曰:“玉玺者,‘传国玺’也。秦始皇取蓝田玉刻而为之。其书李斯所制,面文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上隐起为盘龙文,文日‘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方四寸,钮五龙盘。秦灭传汉,历王莽,为元后投之于地,遂一角缺。莽灭,校尉公宾就收玺绶,诣更始于宛。更始败,以玺上刘盆子。盆子降,面缚上玺绶光武。光武祠于高庙,受‘传国玺’。至灵帝崩,少帝失位,掌玺者投于井中,为孙坚所得,袁术拘其妻而夺之。术死,荆外刺史徐谬得玺,还许上之。汉灭传魏。至晋怀帝,玺殁于刘聪。聪死,刘曜得之,又传于石勒、石季龙、冉闵。石季龙摩其隐起之文,又刻其旁为文,日‘天命石氏’。后冉闵败,其将蒋干求救于晋,遂以玺送建业,永和八年也。历东晋、宋、齐、梁,侯景窃位,为景所得。景败,为将侯子监盗玺走江东;惧追兵至,投诸佛寺,为栖霞寺僧永得之。陈永定三年,僧永死,弟子普智奉献。陈亡,玺传于隋。”(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 1.4印玺检奸① 《后汉?祭祀志》②:“自五帝③,始有书契④。至三王⑤,俗化雕文⑥,诈伪渐兴⑦,始有印玺,以检奸萌⑧。” 【注释】 ①印玺检奸:本节出于《后汉书?志第九》之《祭祀?下》,《东汉会要》卷三亦录。 ②《后汉》:《后汉书》的简称,“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宋?范晔修撰的一部记载东汉史实的史书,全书一百三十卷。习惯上,与《史记》、《汉书》、《三国志》统称“前四史”。 ③五帝: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一说是黄帝(轩辕)、颛□(高阳)、帝喾、唐尧、虞舜;一说是太昊(hbo)(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颛□;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一说是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 ④始有书契:开始有文字。书契,指文字。古代以书刀刻字,故称。 ⑤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说法不一,一说夏禹、商汤、周武王;一说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商汤、周武王、周文王。亦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⑥俗化雕文:文字的普及化使用。俗化,普及化,大众化。雕文,指原先局限于少数人使用、字斟句酌的文书。 ⑦诈伪渐兴:对往来文书进行弄虚作假、伪装假冒的事逐渐多了起来。诈伪,弄虚作假,伪装假冒。唐以前的印章,主要用作封泥,因而诈伪渐兴的对象主要是往来文书。 ⑨以检奸萌:因为查究奸邪的需要而萌生。检,查究。奸,奸邪。萌,萌生。 【译文】 《后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开始,始有文字。到了三王,随着文字的普及化使用,对往来文书进行弄虚作假、伪装假冒的事逐渐多了起来,于是才有玺印,玺印因查究奸邪的需要而萌生。” 【点评】 《印典》卷首著录《原始》,主要是明示古印章对后世的重要功用――用于稽考古代职官制度与文字的本源与演变。因为从春秋到两汉,印章大抵有象征地位与权力、缄封文书、钤印物件、佩带祈福、殉葬、烙物等功用。而先秦私印中的姓名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是探索我国姓氏起源及其演变的重要资料。印章体制和印风的形成发展过程,从纵向看,与职官制度和官印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印文书体的发展变化大致同步;从横向看,与不同印材、不同制作方法(铸、凿、碾)及采用不同的字体(大篆、小篆、缪篆、鸟虫书)等因素密切相关,横向的展开丰富了纵向的发展。后人通过古印章可以稽考其时的职官制度、文字,乃至书体、印风、时尚和制作工艺的起源、发展和流变。因而,作者开篇明义,直接指出‘‘古印良可重矣”! 宋代王俅《啸堂集古录》是很早著录古印章的集古谱录,该书卷下收录三十六方古印章及一方印钮。此时,还出现了著录古印章的专谱――王厚之(1131―1204)的《汉晋印章图谱》。不过,所不同的是,前者在宋绍兴五年(1135)至淳熙三年(1176)间已锓版成集;后者却是一部摹集而成的手稿本,迟至明正德六年(1511)才由沈津辑刻而成,编入《欣赏编》中,其间还经历过元代吴□(rul,1298--1355)的扩充考定。明中期后,辑录古印章的谱录逐渐成为风尚,既为研经考史之资,也为欣赏古代印章艺术提供了方便。 《原始》共著录《天王符玺》、《赤帝符玺》、《天王玉玺》、《龟颌印》、《玺节》、《乌巢玉玺》、《传国玺》、《玺印检奸》八节。其中,除《玺节》、《传国玺》、《玺印检奸》三节可与史实互证外,其余皆出于传说。这些传说,仅编选《天王符玺》一节。关于文字、绘画、玺印的起源,先人多附会于“河图洛书”,对此,汉代以后的学者多有辨之者。清代黄宗羲《万公择墓志铭》称:“河图洛书,先儒多有辨其非者;余以为即今之图经、地理志也。”闻一多《给梁实秋先生书信》中说得很为贴切:“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