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辛亥百年祭(共3册)

辛亥百年祭(共3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徐刚
  • 出版日期: 201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63596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99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9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辛亥百年祭》共分三册,包括:《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以及《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由徐刚编著。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康有为,仁者也,忧者也,先知也,屡次上书光绪帝建言改革维新,其思想之深刻远迈时人,一生功过众说纷纭。于当时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鸟兽,万物一体,世界共乐,其大同之义于今不朽。康有为辞章飞动,美文连绵,治康学者万勿忽略也。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梁启超之于中国,不仅是对“宪政”、“共和”的身体力行,其辉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罗米修斯手持的火把。梁启超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学术财富,他的《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不朽流传,为百年来不二巨著。 “史也!史也!”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四字两叹,穿越百年风尘。君侧耳闻之,不雷鸣电闪乎。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袁世凯,晚清重臣,叱咤风云于民国初创。虽有治国之才,却终以称帝败亡。然以“窃国大盗”概括其一生,既不公允也失历史真实。袁世凯理繁治乱,改革实施了多项新政,从警察、铁路、邮电、练新军到宪政、林政、实业。章太炎谓其“于臣子为非分,于华夏为有大功”。此公亦新亦旧复杂多变,其功罪是非,在历史长河中仍可思之论之。
目录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卷首
第一章 出亡――沧海浮槎死生
第二章 印度――大地古国兴衰
第三章 欧游――推求物质救国
第四章 诗记――斯亦微言大语
第五章 南洋――听似涛声依旧
第六章 革命――心事苍茫为谁
第七章 忧愤――吾土吾民吾教
第八章 归去――依然沧海横流
第九章 访旧――泪酒盈杯波澜
第十章 天心――策杖云山追魂
第十一章 先知――守望仁爱之道
第十二章 未济――樱花明月天游
结语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少年中国梦(再读梁启超)》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第一章  凌云塔下
第二章  万木草堂
第三章  公车上书
第四章  础润而雨
第五章  百日风云
第六章  亡命生涯
第七章  红颜知己
第八章  三十自述
第九章  大哉文化
第十章  新民如梦
第十一章  死战革命党
第十二章  宪政波澜
第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十四章  身为党魁
第十五章  再造辉煌
第十六章  护国之帅
第十七章  蔡锷之死
第十八章  沉浮依旧
第十九章  欧游心影
第二十章  论战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章  呜呼志摩
第二十二章  “史也,史也!”
第二十三章  寒雁先还
第二十四章  绝笔余响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第一章 风云变幻
第二章 洹上垂钓
第三章 慷慨歌燕市
第四章 楚望台下子弹飞
第五章 也有风雨也有晴
第六章 1912年
第七章 玫瑰与刺刀
第八章 宋教仁之死
第九章 一统天下
第十章 袁世凯问:何谓大手笔?
第十一章 太炎先生
第十二章 “二十一条”与“筹安会”
第十三章 高处多风雨
第十四章 这个冬天真冷
第十五章 项城末路
第十六章 话说功过
尾声:民国的星空
章太炎
杨度
杨仁山
方地山与夏?尊
李叔同
赛金花
袁克文
徐世昌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摘要
    《先知有悲怆(追记康有为)》 一九?二年春,印度大吉岭,康有为“得佳屋于翠崖”,并在林中筑一草亭,辟有曲径,作柴床,南海书横额于草亭,名须弥雪,从曲径行,山风飒飒,空气清新,雪山可望。 康有为游兴甚浓,同璧更是雀跃,父女二人各乘一马,自大吉岭双骑游须弥山(今译喜马拉雅山,然其况味远不如旧译也,笔者附识),先后游世界屋脊九日仍不知倦,“深入至哲孟雄国(今之锡金,笔者附识)之江督都城,康有为没有想到,其英国官吏竟率国王迎于车站,南海其时早已名满世界矣!至王宫,由王妃作陪。王妃之衣物饰品皆为中国物,并以贝叶经相赠。”据年谱称,康有为“解带答之”,不知何带?抑或玉饰?“同璧亦以指环赠其后”。 自一九?一年正月到印度,一九?二年又待一年,康有为果性好冶游,而各地官员视其为上宾,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心事重重,对中国前途之忧患日深,而又计出无奈,逋客之言无足轻重,况千里万里之遥,听者为谁?信者几何?然南海于家国之使命感却从未稍减,且流亡愈久、渐行渐远而愈浓愈烈。大吉岭,离喜马拉雅山之干城章嘉峰仅八十公里,苍茫雪峰,日月生辉而插云天,其光也,既沐印度也照中国;其高也,天造地设,示两大古国历史文化之悠久。彼时,正当印度亡国,中国在清朝末路之际已成乱国,南海且闻讯中俄即将签订《西藏密约》,悲从中来,痛愤交加,有诗记之:“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 喜马拉山云四飞, 山河举目泪沾衣; 此通藏卫无多路, 万里中原有是非。 四言二十八字,无一激昂慷慨之词,看似淡淡写来,其实有大感叹,有大忧患,有大苍凉,且隐伏着南海一以贯之的大希望:何时何日以何策救百姓以水火而“重铸新中国”? 先是南美洲、北美洲之诸华商书致南海,为国事而焦虑称:义和团之乱暂已平息,而西太后、荣禄仍握重权,光绪帝命运堪忧,清政府既要维持西太后及一应腐败亲贵大员的奢侈,又要赔款,财政收入早已不支,便纷纷加重税赋,民不聊生。“保皇会备极忠义,而政府反以为逆党”,“不如以铁血行之”,举刀枪而革命,“或可以保国保民”等等。康有为读后于一九?二年五月在大吉岭翠崖复信,有“览书惶骇,何乃至此”句,南海在此一《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详为分析道,其时海内外人士认为西太后因八国联军而西逃回京之后,一会归政于光绪,二会驱逐荣禄。因何有此想?当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联络并驱使义和团者、围外国大使馆者,荣禄皆为罪魁。西太后不知乎?知之也。然荣禄善为两面派,一则命董福祥率兵包围大使馆,一则又派人为使馆送去瓜果,“于事成则受其功,若事败时不受其过”,但荣禄能脱身事外还因为:西后从未怀疑过荣禄对其之忠。在西后心中丧权辱国事小,而忠不忠于其本人,则为优选事。因而海外华商、保皇会众失望之余,群情汹汹,再言革命。 殊不知,自立军起义失败,千众喋血之惨,促成了康有为经过痛苦反思之后的一种坚持:“此后不复再言兵事”,恪守改良、立宪之宗旨以救中国。此乃康有为之一贯主张,而自立军起义因中国北方之乱机不可失,且为唐才常助,不妨说,康有为只是偶然地做了一次革命者,之后又迅即回归原有的只可立宪不能行革命的改良、改革之路,非南海心血来潮,为一本所旧也。 康有为详论欧美各国所以致强之道,概括为“人民所以得自主,穷其治法,不过行立宪法,定君民之权而止,为治法之极则矣”。南海所言之“治法”,即治国之法。 欧美诸国谁优选强?英国。英国何以强?康有为详列时序以论: 明崇祯十五年英国争乱; 清康熙二十七年,英国始立议院、赋予民权; 其间为四十八年,但民权中“然尚未有选官之权”; “至道光十二年、二十八年,伦敦民党大变两次,大将军威灵顿调兵二十万,仅而获成。” 康有为告诉南北美洲华商诸公:英国人之民权,抗争二百年而后得,中间也曾“杀一君,流血无数”,但所追求的“求民权,行立宪”,而且“英君主之世守如故,未尝革命也”。 康有为再以奥国即奥地利为例: 清道光十三年,奥国禁报纸、禁私会,于是民党大起,为求民权也,并逐国王;又有普法之战侵割。“乃始予民议政权。” 至同治十年,二十三年始得民权、立宪。 “然虽逐王,奥君之世守如故,亦未尝革命也。” 又有意大利: 清嘉庆时拿破仑予民权,“复遭维也纳约之压制”; 意大利民党以七十万之众,抗争数十年,“乃起大变”; 后“萨谛尼王独立主张民权,大为民所归,于是合数十小国而成意国,且立帝权,更未革命矣。”P20-2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