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音韵学读本

音韵学读本

  • 字数: 4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刘晓南
  • 出版日期: 2011-07-01
  • 商品条码: 97873130705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5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音韵学读本》本着读原著、原典的精神,为了帮助当今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和研究生较为全面了解作为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音韵学,我们选编这本《音韵学读本》。入选的原则,一是原创性,二是代表性,三是资料性。原创性主要指理论创新。根据这个原则,我们酌情收入那些能够在音韵研究目前反映学科体系重大发展的论著,尤其是第一次提出某一重要学术观点的文章更是本编的优选。这些论著往往在音韵学目前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学科发展的标志,可以展示音韵学的理论发展与学科进步。
内容简介
当代大学读本?国学基础系列之一。 由刘晓南编著的《音韵学读本》以历代名家名篇为基本材料,分类辑选,分为音韵学原则与方法、音节分析、音系归纳、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历史方言音韵等章节,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和不同方法参会比核,循序渐进,系统展示,让读者对音韵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音韵学读本》是国内首部音韵学综合读本。
作者简介
刘晓南,湖南平江人,1957年7月生。1997年1月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94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学术期刊《古汉语研究》编委、副主编,学术集刊《中国语言学》、《励耘学刊》编委。
专业方向为汉语语音史、历史方言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近代汉语南方方音研究》(2002年结项)、《宋代四川方音研究》(2009年结项,评定等级优秀)。出版专著《宋代闽音考》(岳麓书社1999年)、《汉语音韵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汉语历史方言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另有《宋辽金用韵研究》(刘晓南、张令吾主编,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音韵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导言
第一节 基本原则
科学的研究:语音学
音韵学不是绝学
第二节 研究方法
音韵学的研究方法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论汉语史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
第二章 音节分析与音系归纳
导言
第一节 反切
汉语音韵:反切
附录:合声反切之法
《广韵》的反切和今音
第二节 音系归纳
一、声调系统
调四声谱
四声论
四声实验录:余论
一套标调的字母
二、韵书与韵部系统
韵书之始
附录1:颜氏家训:音辞
附录2:四声论
附录3:封氏闻见记:文字声韵
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附录:《切韵》部目次序考
三、声母系统及相关问题
论声母晚出
归三十字母例(斯○五一二)
附录:三十六字母来历与发音
三十六字母及归纳助纽字表
附录1:汉语音韵学:字母
附录2: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
第三节 音理探求
一、切韵学与等韵学
论宋元切韵学
明清等韵学的发展
二、开合、洪细、内外、轻重及其他
音学辨微:辨开口合口辨等列
释重轻
关于“等”的概念
等韵溯源
三、门法
门法沿革
附录:门法玉钥匙
汉语音韵:门法
第三章 上古音
导言
第一节 对象材料方法
诗音
《毛诗古音考》序
《音学五书》叙
《古韵标准》例言
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
第二节 周秦语音
一、古声母研究
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照二归精说
喻母古读考
古有复辅音说
二、古韵分部异同考
三、上古韵母系统研究:脂微分部的理由
四、关于周秦古音的声调问题
第三节 相关研究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几个上古声母问题
第四章 中古音
导言
第一节 代表音系
陆法言的《切韵》
《切韵考》序条例
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材料综述
《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
诸家《切韵》拟音对照表
第二节 相关研究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
《广韵》重纽试释
附录:天宝《韵英》陈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武玄之《韵诠》
分部考
第五章 近代音
导言
第一节 代表音系
《中原音韵》序
《中原音韵》音
第二节 相关研究
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
记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第六章 历史方言音韵
导言
第一节 总论
汉语语音通史框架研究:散点多线式框架
汉语历史方言语言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分论
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
东晋南朝之吴语
吴械《韵补》和宋代闽北建瓯方音
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
摘要
    .3 改革开放以来,方言学界逐渐认识到方言研究的深入,有待于方言史的研究,因而开始转向现代方言的历史比较。最近出版的一批著作,如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等,都有历史比较的内容,企图通过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说明其历史来源。这预示了一个新的趋势,即继由上世纪初的文献语言的历史考索转向现代口语的平面描写之后,重心将转向以比较研究为特征的历史考察。
     显然这个新转变态势包含了方法论的更新,即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现代方言进行研究。但从现有成果来看,现代方言学的历史研究重心仍留驻于现代方音亦即现代口语基础之上,表现出对历史文献语料的某种程度的忽视。作历史方言研究忽视历史文献语料,不仅仅是对某种语料的态度问题,其实质也是一种方法论问题。不同方法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不同的材料也适应不同的方法。
     当然,对于历史方言研究来说,现代方音有许多优点。它音系完备,自成系统,代代相传,层层积淀,遗传变异各具特征,语音差异毫厘毕现,保留了许多历史方音现象,是进行历史方言研究的宝贵资料。但不能过高估价这些语料,因为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淘汰,沉淀下来的历史语音恐怕已不成系统了,有的磨损了,有的变异了,有的失真了,还有的消亡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