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清代骈文理论研究

清代骈文理论研究

  • 字数: 3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吕双伟
  • 出版日期: 2011-08-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991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主要包括骈文文体特色研究、清代骈文理论发展史研究和骈文理论总论。
书稿以时间为线索,分清初、乾嘉道、咸同光绪及清末明初四个时期对清代骈文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对理论的前后联系及来源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究,整理了清代骈文理论的历时性特征和再现了其共时性特色。清代骈文理论,随着骈文地位的逐渐升高和创作实绩的繁荣,随着重视学问思想的流行,不仅相比前代有明显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不同于古文文统的理论话语和较有系统的理论特色,并最终使得骈文与古文地位对等,使得骈文与古文在清代并驾齐驱,共存共荣。
总之,清代骈文理论内容主要有四:文位论,即在自然对偶现象、经典俪词和骈文功能中追求骈文文体的正常地位甚至文章正宗地位;文体论,即对骈文文体形式,如骈偶句式、藻饰声律和典故技巧等形式美和装饰性特征的审视;文风论,即对骈文风格和作家、时代骈文风貌特征等的阐释,其中包括对历代骈文家,包括清代骈文家进行印象式、形象化的历时性或共时性点评,这样就形成了简要的骈文发展史;文类论,即对对各类骈体源流及特征的概括,如孙梅《四六丛话》叙论、王先谦《骈文类纂》序例等。
作者简介
吕双伟,1977年生,湖南湘阴人。2006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2010年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主要研究清代骈文与唐宋诗歌,先后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骈文理论研究”已结题,鉴定等级良好。目前正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乾嘉骈文复兴与学术思潮关系研究”。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骈文文体的自足性和兼容性
一、“骈文”之名溯源
二、“骈文”之实的演变
三、“骈文”之名与实的演变
四、骈文文体的兼容性
第二节 骈文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一、六朝、隋唐“今体”理论点评
二、宋四六话形式和内容研究
三、清代骈文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思考
第一章 晚明六朝文的兴起和四六选本的涌现
第一节 六朝文风的推崇和四六创作的兴起
第二节 晚明四六选本盛行和《四六法海》

第二章 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批评
第一节 清初文学思想与四六批评
一、古文文统和经世道统下的骈文地位
二、康熙时期的四六选本
第二节 四六文特征的探讨和对清初骈文的点评

第三章 乾嘉道时期的骈文思想与理论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的骈文批评观
一、徐庾:一代文宗与四六宗匠
二、宋四六:以典雅流丽为宗
三、四六选本和四六话:批评之批评
第二节 前代文风影响下的骈文复古论
一、以三唐骈文为取向的作家文风批评
二、以六朝骈文为崇尚的骈文正宗论
三、以魏晋骈散交融文风为准的作家风貌论
第三节 骈文风格特征的自觉和自立
一、沉博绝丽
二、于绮藻丰缛之中,存简质清刚之制
第四节 求对等、争正统与融骈散:骈文地位三重奏
一、文章有俪体,六经开权舆
二、荀卿为儒宗老师,萧统乃文章正派
三、苟叙事明,述意畅,则单行与排偶一也
第五节 乾嘉道时期的骈文选本
一、对前代骈文的选本批评
二、李兆洛及其《骈体文钞》
三、对清代骈文的选本批评

第四章 清代骈文理论专著――《四六丛话》
第一节 孙梅与阮元的关系略析
第二节 《四六丛话》的编撰体例
一、编撰原因及体例
二、《选》实骈俪之渊府,《骚》乃词赋之羽翼
第三节 各类四六文体叙论
一、骈偶视域中论述各类四六文演变
二、比较视野中概述各类四六文特征
三、历时性审视中点评名家四六文,勾勒各类四六发展史
第四节 作家案语中的四六家概论
第五节 《四六丛话?总论》及该书局限性

第五章 以光绪时期为主的晚清骈文理论
第一节 道咸间的骈文批评
一、对骈文表达功能和文气的理论探讨
二、对乾嘉骈文特征的形象点评
第二节 晚清骈文家的骈文理论
一、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的骈文思想
二、谭献《复堂日记》中的骈文批评
第三节 朱一新“潜气内转,上抗下坠”论
一、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散体之宗和骈体之祖
二、潜气内转,上抗下坠
第四节 晚清骈文选本
一、续编或注释:乾嘉骈文选本的直接继承
二、骈散兼行和地域本位:光绪骈文选本的新变
第五节 以李详、孙德谦为代表的清末民初骈文理论
一、以李详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的骈文理论
二、孙德谦《六朝丽指》中的骈文思想

第六章 清代骈文创作和理论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清初骈文创作和理论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乾嘉道骈文理论繁荣背后的创作动因
一、征实汉学与骈文特征的契合
二、文章论争与骈文发展机遇
第三节 晚清骈文创作和理论兴起的原因
总论:清代骈文理论概论
一、文位论:自然、经典和功能视域之中的骈文地位
二、文体论:形式美和装饰性之中的骈文特征
三、文风论:文体风格和作家风貌的交融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四六丛话》在叙论完各体四六之后,用五卷篇幅对于与四六相关的作家作了简要介绍,在全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虽然其介绍绝大多数为辑录前人材料,但孙梅间或加以案语,表达了自己对于四六家的整体看法,因而构成了孙梅的骈文作家论。当然,这种评论在叙论各类四六发展史和代表作品时,已经有所阐释,这里只是从作家角度加以补充、完善而已。其作家包括文选家、楚辞家、赋家、三国六朝诸家、唐四六诸家、宋四六诸家和元四六诸家等七类。前三类按照体裁分,后四类按照时代分,因为分类标准不统一,所以存在重合现象。孙梅采取互见法,此详彼略,尽量避免重复。
     在七类作家中,对于文选家,只辑录了编辑、注释《文选》的作家,如萧统、李善、吕延祚、曹宪等人,没有加以评论。对于楚辞家,同样也是选录了创作楚辞体和对楚辞有所注释、研究的人,如屈原、宋玉及王逸、郭璞等人,没有评论。这与叙论所说一致,这两类只是骈文家效法的对象,其本身并不能称骈文家。对于赋家,因其与骈文家存在的交叉关系,所以有所评价,其主要集中在司马相如、蔡邕、范晔和杜甫上。评司马相如于赋:“其犹子长之于史乎!惟其牢笼天地,包括宇宙,与夫疏宕有奇气者,异曲而同工。是以班固、扬雄之流.苦精竭思,而终于不可及也。”①重视其气势宏大的丽藻中蕴含疏宕之奇气,因而视为汉代赋家魁首。论蔡邕云:“赋莫盛于两汉。其时声偶未兴,才人杰思,一寄之于赋。故史著录者,至数百家,千有余篇。虽不尽传,而沈博绝丽之作,至今脍炙,非后世所可及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