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语300讲(全二册)

论语300讲(全二册)

  • 字数: 7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傅佩荣
  • 出版日期: 2010-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350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与言行在《论语》里面记载得很完整。我们如果想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思想的精华,首先要读的一本书就是《论语》。
    由傅佩荣编著的《论语300讲(上下)》这本书将在与大家一起探讨《论语》的内容!
内容简介
《论语》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很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它
是由孔子的弟子编订的。有子、曾子几人的学生负责编辑,所以在《论语
》中,他们也被称作“子”。“子”就是老师的意思。《论语》中的材料
其实是很好凌乱、简短的,经常有一句没一句。往往背的时候很容易记住
,但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说。《论语300讲(上下)》将从《论语》着手,系
统地介绍孔子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将把《论语》里面适合青少年朋友
,适合初学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绍。
    《论语300讲(上下)》由傅佩荣编著。
目录
总论
上册
  学而第一
    1.1
    1.2
    1.3
    1.4
    1.6
    1.8
    1.9
    1.12
    1.14
    1.15
    1.16
  为政第二
    2.1
    2.2
    2.3
    2.4上
    2.4下
    2.5
    2.7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21
    2.24
  八佾第三
    3.3、3.4
    3.7
    3.8
    3.12
    3.13
    3.20
    3.22
    3.24
    13.25
  里仁第四
    4.1
    4.2
    4.3
    4.5
    4.6
    4.7
    4.8
    14.9
    4.10
    4.11、4.12
    4.15
    4.17
    4.18
    4.19、4.21
    4.23
    4.25
    4.26
  公冶长第五
    5.1
    5.3、5.4
    5.6
    5.7
    5.8
    5.9
    5.10
    5.11
    5.13
    5.14、5.15
    5.16、5.17
    5.18
    5.19、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雍也第六
    6.1、6.6
    6.3
    6.4、6.5
    6.7
    6.8
    6.11
    6.12
    6.14
    6.17
    6.18
    6.19
    6.120
    6.21
    6.22
    6.23
    6.26
    6.28
    6.30
  述而第七
    7.1、7.2
    7.3、7.4
    7.5
    7.6
    7.7
    7.8
    7.9
    7.10、7.32
    7.11、7.12
    7.12
    7.13
    7.15
    7.16
    7.19
    7.20、7.28
    7.21
    7.22
    7.23
    7.24
    7.26
    7.29
    7.30
    7.34
    7.35
    7.36、7.37、7.38
  泰伯第八
    8.2
    8.6、8.7
    8.8
    8.11
    8.13
    8.16
    8.17
    8.21
  子罕第九
    9.1
    9.4
    9.5
    9.6、9.7
    9.8
    9.11
    9.12
    9.13
    9.14
    9.16
    9.17
    9.19
    9.20、9.21
    9.22
    9.23
    9.24
    9.26
    9.27
    9.28
    9.29
    9.30
  乡党第十
    10.1、10.2
    10.8
    10.10
    10.11
    10.16
    10.17
    10.22、10.23
    10.25
    10.27
  优选第十一
    11.1
    11.2、11.3
    11.5
    11.9、11.10
    11.12
    11.15
    11.16
    11.17
    11.18、11.19
    11.20、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上
    11.26下
下册
  颜渊第十二
    12.1
    12.2
    12.3、12.4
    12.5
    12.6
    12.7
    12.8
    12.10
    12.11
    12.12、12.13
    12.17、12.18、12.19
    12.20
    12.21
    12.22
    12.23、12.24
  子路第十三
    13.1、13.2
    13.3
    13.4
    13.5
    13.6
    13.9
    13.15
    13.16、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13.23、13.26
    13.24
    13.25
    13.27
  宪问第十四
    14.1
    14.4
    14.6
    14.7
    14.12
    14.13
    14.16
    14.17
    14.21
    14.23、14.24
    14.25
    14.26、14.27
    14.28
    14.29
    14.31
    14.32
    14.34
    14.35
    14.36
    14.38
    14.39
    14.42
    14.43
    14.44
  卫灵公第十五
    15.2
    15.3
    15.5
    15.6
    15.8
    15.9
    15.10
    15.12
    15.15
    15.16
    15.17
    15.18
    15.21、15.22、15.23
    15.24
    15.27
    15.29
    15.30
    15.31
    15.32
    15.35
    15.36
    15.39、15.40
    15.42
  季氏第十六
    16.1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6.10
    16.11
    16.13
  阳货第十七
    17.1
    17.2
    17.4
    17.5、17.7
    17.6
    17.8
    17.9
    17.11
    17.12、17.13、17.14
    17.16
    17.19
    17.20
    17.21上
    17.21下
    17.22
    17.24
    17.25
  微子第十八
    18.1
    18.2
    18.5
    18.6
    18.17
    18.8
    18.10
  子张第十九
    19.1、19.2
    19.3
    19.4、19.7
    19.5、19.6
    19.13
    19.17
    19.19
    19.20、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尧曰第二十
    20.2
    20.3
总结
摘要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
    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我们首先看什么叫“三省”?有些人说“三省”是省察三次,也有人
    说“三省”是这三件事我来反省一下。其实都不是,“三”这个字在古代
    代表多数,不一定指正好三件事。你看曾参这个人很好孝顺,“三省”里
    面却没有提到孝顺,可见那只是在举例.,并不是只有这三件事情要去省
    察,人生还有各方面的问题要去思考。但是你只要跟别人来往,在外面工
    作,就要格外注意反省这以下几点:
    靠前点是为人谋,替别人做事,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领导;我做事,
    上面有老板,那么我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忠”这个字代表尽
    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
    是靠前个要求。第二点是跟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在儒家里面很强调守
    信,信守承诺。但是说到守信,儒家的讨论很好复杂。为什么?在实现诺
    言的时候有一个时间差,这中间可能发生任何事。以前答应的事情隔了一
    段时间去实现不见得恰,当,早先我答应你,认为没有问题,后来发现有
    问题,那我还要做吗?所以这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状况。在正常情况下,说
    话应该算话,这一点没有问题。第三点,“传不习乎”,有人把它说成是
    曾参在自我反省,要翻译成:“老师传给我的,我有没有去实践?”我认
    为这样翻译不太适合,因为曾参比孔子小了四十六岁,所以孔子过世的时
    候曾参才二十六岁。但是前面两句话,替别人做事,与朋友交往,似乎曾
    参又已经成年了,在社会上工作了,所以把“传不习乎”理解为曾参自己
    当老师来教学生比较恰当,因为曾参后来是有名的老师,教出很多弟子,
    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当老师,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
    践呢?这个“习”就是《论语》靠前句话,“学而时习之”的“习”,表
    明你要去实践,你要自己做到才能教学生,你自己没做到,你凭什么教别
    人做呢?这三句话有一个共同特色,都用“不”来问。不忠乎,不信乎,
    不习乎,这叫做反省,从反面来省察自己,这是很好正确的态度。
    通常我们反省的时候,老想着别人有没有对不起我啊,别人有没有做
    错事啊,都反省别人去了,都没有意识到应该反省自己的问题。别人有没
    有过错,你反省了也没用,因为他不见得会改。你自己有过错,你能够不
    断地反省,就能不断地长进。你自己改变之后,别人也会调整对你的态度
    的。曾参这几句话是很有特色的。为什么?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观,什
    么事情都认为我是对的,而没有注意到跟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
    虑到别人的立场。所以我们讲到曾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这三句话,它所
    强调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
    儒家思想的特色是个体不能离开人群,儒家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你
    要做贤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跟别人来往。在家,与父母兄弟姐妹
    相处;到外面,与朋友、与老板、同事们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机会
    。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都要先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孟子把儒家的思想发挥
    得很好,他很喜欢强调四个字,他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你做
    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反求诸己”,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问题,而不是
    先问别人怎么搞的,是不是有意阻拦或者其他的问题。你问别人没用,你
    要问自己,当你发现自己没有问题之后,再去看看别人有什么不足,你可
    以用善意的方式来劝导。所以曾参这三句话讲到“吾日三省吾身”,大家
    都觉得讲得特别好,特别亲切。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是曾参的话,我对
    孔子的学生始终是尊敬的,但是有一点保留态度,因为这些学生还在成长
    ,还在努力的过程中。你如果把《论语》里面每一句话都看作《圣经》,
    都接近正确,那你自己恐怕就受到了。因为孔子也说过,曾参特别鲁
    钝。鲁钝不是坏事,说明这个人很老实,孔子有很多学生很聪明,都建立
    了自己的学派,但是只有曾参,他通过《孝经》,通过《大学》把孔子的
    学说传到后代,以至于后代孟子这些学者都受曾参的影响。P10-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