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买入中国

买入中国

  • 字数: 1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承良//陈宜飚
  • 出版日期: 2011-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01402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承良掌舵的睿智华海对冲基金,曾以237%的年度惊人回报率从全球2333只对冲基金中脱颖而出,高居全球第二、亚洲首位。作者于伦敦、香港金融界摸爬滚打近二十年,凭着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国际市场的潜心研究,融合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精髓,创造出成功征服内地和香港股市的“低估值+催化剂”投资模式。 《买入中国:称雄全球的中国对冲基金经理投资之道》为张承良、陈宜飚首部投资著作,《买入中国:称雄全球的中国对冲基金经理投资之道》中全盘公开其选股秘诀,配合以多个实战案例,详尽解析作者的选股过程,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适用于中国市场特色的投资之道。 作者更是打破行业禁忌,完整解密对冲基金的操作密码,多方面呈现对冲王国的盛世繁华与战场硝烟。
目录
序一  性格即命运
序二  见证中国金融变革
自序
第一章 “土洋结合”的对冲基金经理
1.1 农村里走出来的基金经理
1.2 私募投资磨剑十年
1.3 从技术派到价值派
第二章 冠军基金的成长之路
2.1 生不逢时的睿智华海基金
2.2 逆市重仓,打赢股市攻坚战
2.3 称冠全球华人对冲基金
第三章 巴索结合,衍走天下
3.1 从哲学话投资
3.2 巴菲特的启示与局限
3.3 索罗斯的投机王道
3.4 揭秘五大选股指标
3.5 如何寻找催化剂
第四章 巴索法则实战演练
4.1 揭秘选股路线图
4.2 巴索结合的完美示范
4.3 强者也有失手时
4.4 巧用期权,对冲投资风险
4.5 以良好心理素质应战
第五章 下一个投资亮点在哪里
5.1 俯瞰全球经济格局
5.2 谁将称霸新兴市场?
5.3 能否大胆买入中国?
5.4 中国投资者海内外投资策略
第六章 揭开对冲基金的神秘面纱
6.1 神秘的对冲基金大家族
6.2 私募对冲基金VS公募基金
6.3 一个对冲基金经理的一天
6.4 想入行,你准备好了吗?
6.5 内地派对冲基金人才崛起
摘要
    1.1
    农村里走出来的基金经理
    在很多人印象中,对冲基金经理是一群喜欢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的家伙。他们穿着考究,开着名车,像罗杰斯那样把全球旅游当作投资考察;或是像索罗斯那样目光犀利、眼神冷漠,在全球市场上横冲直撞,令各国政府闻风丧胆;再或者像电影《华尔街:金钱永不眠》里那些面目狡诈的家伙。事实是否如此呢?或许吧,但至少我本人不是这样。
    不少记者采访我之后都说:“很难把张博士与‘2009年全球*牛华人对冲基金经理’这个头衔联想到一起”。在他们看来,我更像一位学者,缺少对冲基金经理的霸气,而我跟他们解释投资时,也没有用到很高深的模型或是数学公.式。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有媒体提及我时,还不忘加上一句“中国农村里走出来的对冲基金经理”。或许在不少人看来,农民、学者、对冲基金经理,这三者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其实,我是一位非典型的对冲基金经理。
    我出身于湖北省一个偏僻的农村,有人问我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是做基金经理吗?说出来大家可能会笑,我小时候连股票是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做基金经理。我那时候的愿望只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农村户口,长大能接父亲的班去他工作的县城磷肥厂里当工人。
    80后或是90后的人很难体会这种“农转非”的愿望,那时(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还是集体经济加计划经济,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在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干活,每个人要算工分――你偷懒也好,辛苦也好,一天农活干下来*多只能挣10个工分,它值多少钱呢?在我家所在的生产队里,只值两三毛钱,这样我母亲辛苦一个月下来挣不到10块钱。大家的生活普遍很贫穷,我印象中当时村民中没有人能买得起手表,相比之下,当时的工人阶级是很让村民们羡慕的。当时工人可以吃商品粮,一个月可以挣三四十块钱,还不用天天风吹日晒做农活那么辛苦。
    这段历史可能稍有一点年龄的人都深有体会,也能理解那种迫切希望摆脱农村的心态。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批下乡的知识青年希望返回城市,他们的心态正和我当时一样,或者更迫切。
    知识改变命运
    幸运的是,中国在“”结束之后,恢复了高考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大家知道今后可以靠本事吃饭了――只要你用功读书,考上大学,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用一辈子被拴在土地上或是靠父母的退休来为自己谋职。
    这时的我也重新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一心一意想考上大学或中专。经过一番努力,我于1980年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当时的梦想已经不再是当工人了,而是希望毕业后分配当国家干部或进入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
    大学生活对我影响不小,除了学到后来投资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如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大程度的影响是当时大学里已出现“出国热”并逐步升温。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成绩好的同学几乎个个都想考研究生,尤其想考外国的研究生。我大学时成绩很好,想出国是我选择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原因――当时它代招四个出国研究生的名额。但由于竞争太激烈,我并没有获得出国的名额,而是被录取为国内硕士研究生。
    虽然当时没能出国,但在南农的三年研究生学习,使我受益良多。在中国农业院校内,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的师资水平名列前茅,培养了不少人才。例如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博士、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高良玉先生、国联安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许小松博士、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博士,都曾经在那里读学士或硕士或博士。
    当时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乡镇企业或称为农村工业,有很多机会去“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一带考察集体企业,也专门去过浙江温州考察私人或个体企业,对当时业界热烈讨论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有较深的理解。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小时候曾希望摆脱农村进入城市,但我的农村经历,客观上从某些方面对我现在从事的股票投资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比如说我可能更容易将种田上的“播种”和“收获”的理念应用到金融投资上;艰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吃苦精神和乐观精神,有助于基金经理自我减压,保持平和心态,进而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投资业绩。
    P20-2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