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

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

  • 字数: 267.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一川
  • 出版日期: 2011-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81121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3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内容简介
《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是遵循美学当代性与美学传统性相互交融的理念、以新体例编撰的高校美学原理课程教材。编者从审美沟通新视角考察美学问题,对审美体验、审美媒介、审美文本、审美符码、审美语境、审美文化、审美鉴赏、美学批评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在美学对象、美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价值形态、当代审美文化前沿景观等方面表达了一系列新见解,还就功利与无功利间性、反审美、无意识的商品化、惊羡体验、回瞥体验、异趣沟通等新概念、新现象作了敏锐而独特的剖析,提出冷眼温心和臻美心灵的养成等新主张。
全书观点新颖,论述细致,个案分析具体,表述流畅,适合于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可以用作高校相关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用作其他专业通识课程或文化素质课程教材,还可供其他美学与艺术理论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研修。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主讲文学概论课列入重量精品课程。现为中华美学副会长兼审美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问题、艺术学。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中国形象诗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汉语形象美学引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文学理论》等。主编教材还有《美学与美育》、《大众文化导论》、《美学教程》、《大学美学》、《西方文论史教程》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美学
一、美学的演变
二、美学的两义
三、美学的界说
四、美学的学科特征
五、审美沟通及其要素
六、本书的美学构架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二章 审美体验
一、审美体验
二、审美体验的特征与作用
三、现代审美体验形态
四、现代审美精神流变: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
五、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三章 审美媒介
一、从媒介到审美媒介
二、审美媒介及其演变
三、审美媒介的作用
四、媒介共生与多态竞争
五、媒介文化
目录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四章 审美符码
一、审美符码
二、审美符码的特征与作用
三、审美符码的形态
四、当前审美符码新景观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五章 审美文本
一、审美文本及其特征
二、审美文本的层面
三、审美文本的价值形态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六章 审美语境
一、语境与审美语境
二、审美语境的特点和作用
三、审美语境的类型
四、语境交融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七章 审美鉴赏
一、审美鉴赏及其作用
二、审美鉴赏的心理特征与存在形态
三、审美鉴赏与艺术体制、消费文化
四、审美鉴赏与审美传统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八章 审美文化
一、审美文化界说
二、审美文化的层面
三、审美文化历史因子
四、审美文化的前沿风景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第九章 美学批评
一、美学批评的含义、属性与作用
二、美学批评的几种模式
三、兴辞批评
四、兴辞批评实践
本章摘要
研究建议
深度阅读
结束语
美学术语小辞典
后记
摘要
    .现代性审美文化现代性审美文化是指晚清以来至今建立在现代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审美文化。从社会形态演变角度看,现代性审美文化实质上代表了现代生活方式给人类审美与艺术模式带来的巨变。现代工业打破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有效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媒介、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等。媒介或通讯技术的革命和运输的革命使得运动、速度、光和声音发生了新变化,很终导致了传统的时间秩序和空间秩序感觉的错乱、崩溃。大机器生产,一方面使人们不得不消除个性并参与到集体劳作之中,一方面又在生产巨额利润的同时,历史性地生产了靠前的“欲望”。传统的自我意识因此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审美文化趋向于多元、多向的发展,某一种权力化的文化思想“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了。在这时,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古典性文化的神圣话语遭到了拆解,多元并置、杂语喧哗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或完成了现代性文化的演变。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不得不参照西方文化而开始自身的现代性审美文化建构。
    现代性审美文化在审美媒介、审美符码、审美文本等方面几乎焕然一新。这是出于借助现代审美媒介和形式去表达现代性体验的迫切要求。例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逐渐地成为人们审美鉴赏、消费和娱乐不可或缺的媒介。相应地,古代文言文被现代白话文替代,章回体小说逐渐退出现代主流视野,带有实验性质的新文体小说大量出现,传统格律诗也让位于自由体新诗。这些新的审美形式的出现给世人带来了崭新的体验。在电影《西洋镜》里,当来自西方的电影抢先发售与中国观众见面,火车在银幕上向人们冲来的时候,人们急遽躲闪。这种由虚拟形象带给人的震惊是过去的审美形式如绘画、戏曲和雕塑等所不可能提供的。
    就中国而言,不存在可与古典性审美文化一刀两断的现代性审美文化,它们两者之间其实常常可能似断实连或藕断丝连,具有微妙而又重要的联系。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简要地说,中国现代性审美文化的审美特征在于实中含空。实中含空是指在实存崇尚中暗蕴空灵与兴味。具体可从两方面理解:
    靠前,在实存中蕴含局部空灵。现代性审美文化的审美形象日益具体、细致、逼真,例如,实实在在的艺术典型而非空灵意境占据了审美文化的主流。徐悲鸿的静物油画、人体素描,鲁迅写实白描的故乡图景、农民生态等,都已经成为现代性审美文化的经典。即使是所谓“新感觉”派小说、印象派绘画等,虽然不是以客体的世界作为描绘的对象,但仍旧把人的心理世界作为实体来进行反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