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忠的系列故事

忠的系列故事

  • 字数: 1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彗生 编
  • 出版日期: 2011-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14535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忠”,作为儒家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中伦理道德的首要内容,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地位历久弥坚。“忠”作为人的道德标准,它带有普遍性,适应于一切人。在儒学中,“忠”引起历代儒家学者的重视。 孔子把“忠”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并以“忠信”教育弟子,提出“主忠信”的思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认为,君臣之间,臣对君的忠实程度,是以君对臣的信任和知遇如何为转移的。当别人无礼地对待自己时,自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忠于人的行为。荀子往往将“忠信”并提,而讲信处要远多于忠。荀子从他的主张出发,将“忠信”作为称霸天下的前提条件和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传统思想,认为 “忠”是不贪功,不惜命,不显谏。魏征承袭了儒家五常思想,突出强调了君礼臣忠的主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孔子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能尽札,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 历代圣贤大儒对“忠”之论述车载斗量,在此不一一罗列。总之,儒学学派思想中“忠”的主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角度讲,为人谋事要忠于人,忠于朋友,“君信臣忠”等主张,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格的主要内容;不仅在过去的历史中起着进步作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 四川巨人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连环画丛书――《忠的系列故事》,个个独立成篇,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紧紧围绕“忠”这一道德范畴,自成一家,其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诸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岳飞出生在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拜有名武林高手周侗为师,学习射箭,又喜读兵书,成为智勇双全的将才。从1122年投军,就与大举南侵的金兵作战,屡建奇功。由于岳飞战场上的胜利和力主收复中原,威胁到宰相秦桧与金的议和计划,宋将张俊等嫉妒岳飞每战必胜,谏议大夫万俟岛为报私仇,诬告岳飞谋反。在1142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但人民永远怀念这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抵御外侮。“陈化成血染吴淞”,陈化成是福建同安县人,出身行伍世家,曹任金门总督、福建水师提督。鸦片战争爆发,他被调任江南提督,负责江浙防务,当时陈化成已年过六十。1846年,在定海的保卫战中,六十六岁的老将陈化成壮烈牺牲,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民族的尊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陈化成忠于祖国,为民族大义而死,可谓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英雄…… 《忠的系列故事》的作者是李彗生。
目录
申包胥为楚求救兵
代良臣魏征
爱国诗人屈原
档笃抗旨的周亚夫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郭子仪白手退故兵
张昭死谏孙叔感悟
周公忠贞感成王
图穷匕见话荆柯
表里如一的子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