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下)

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下)

  • 字数: 86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朱永新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3130705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6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1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由朱永新撰写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下)》,系统地研究了从远古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史。这部“思想史”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的教育思想史写法,采用专题研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多种手法,既脉络清晰,更突出作者的思想观点。本书还注意从中西比较、古今对照的多重研究视角,把博大精深、传承有序的中国教育思想史放在一个宏大的参照系平台上进行对比研究,对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个性特征提出更深刻的见解。
内容简介


     朱永新的这本《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下)》是一部内容详备的中国教育思想史,完整、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各时期主要内容和重要理论、代表人物思想结构、教学观、德育观、中西教育思想融合,以及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教育心理、教育改革等思想。全书分为“古代卷”、“近现代卷”和“当代卷”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按纵、横两个模块展开论述,纵向以时代发展为序,横向则着重于教育思想特点,相得益彰,独具特色。
     《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下)》不少探讨问题多为学界首次涉及,颇具首创价值。
     本书是中华文明史研究大系之一。
    
作者简介


     朱永新,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华管理智慧》、《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等多部著作,并主持《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新教育文库》、《教育在线文库 》等多种大型丛书的编纂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等。
目录
导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思想史
  一、教育思想史的性质及特点
  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
  三、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
    古代卷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
  二、两朵奇葩:孔子和《学记》
  三、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生态环境
  二、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三、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治乱学说——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人性理论——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人才观念——教育目的与价值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德育观
  一、德育的功用
  二、德育的过程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教学论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内容
  三、教学的过程
  四、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教师说
  一、师之变迁
  二、师之功能
  三、为师之道
  四、师生关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读书法
  一、读书法的纲领
  二、读书法的精华
  三、读书精要
第八章  科举与中国古代教育
  一、科举的创立
  二、科举的变迁
  三、科举的功过
第九章  书院与中国古代教育
  一、书院的起源与勃兴
  二、书院的发展与沿革
  三、书院教育的特色与贡献
第十章  蒙学与中国古代教育
  一、蒙学的内容
  二、蒙学的特点
  三、训蒙的方法
    近现代卷
第六章  中国现代的平民教育思想
第七章  中国现代的乡村教育思想
第八章  中国现代的生活教育思想
第九章中国现代的活教育思想
第十章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革命教育思想
    当代卷
第一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历程
第二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初创时期(1949年~1956年)
第三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探索时期(1957年~1963年)
第四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混乱时期(1964年~1976年)
第五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重建时期(1977年~1990年)
第六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1991年以来)
第七章  共和国领袖的教育理想
第八章  中国当代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九章  中国当代的教学思想
第十章  中国当代的德育思想
第十一章  中国当代的教育心理思想
第十二章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理论的探索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第十四章  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
后记
摘要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大致可以发现一条“心理-伦理-政治”的轨迹,最典型的表述见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心理工夫,是为了达到“修身”、“齐家”的伦理境界;而“修身”、“齐家”的伦理境界,又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个“心理-伦理-政治”的道德教育程序,经过朱熹的阐发,成为后世封建教育的基本模式。而科举考试制度则从行政与法律的角度,把这个程序或模式强有力地固定下来,使教育接近成了统治者实行“德治”,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秩序的一种工具。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这种重政务而轻自然的特质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格,从积极方面讲,它鼓励人们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使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使命感,在国家的生死存亡关头能不畏缩退避,慷慨赴义。从消极方面讲,由于过分强调教育所具有的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功能,虽然在形式上抬高了教育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教育功能的“窄化”,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生产技艺的进步,也了自然科学与生产技艺的教育。陈独秀在《随感录?学术独立》一文中分析了中国古代学术不发达的原因,他说:“中国学术不发达之优选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独立之神圣。譬如文学白有其独立之价值也,而文学家自身不承认之,必欲攀附《六经》,妄称‘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以自贬抑。史学亦自有其独立之价值也,而史学家自身不承认之,必欲攀附《春秋》,着眼大义名分,甘以史学为伦理学之附属品。音乐亦自有其独立之价值也,而音乐家自身不承认之,必欲攀附圣功王道,甘以音乐学为政治学之附属品。医药、拳技亦自有独立之价值也,而医家、拳术家自身不承认之,必欲攀附道术,如何养神,如何练气,方‘与天地鬼神合德’,方称‘艺而近于道’。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