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

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

  • 字数: 12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雷舍夫斯基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030314550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系统地论述了分子和纳电子技术的方方面面――涵盖基础理论,报道近期新进展,设计全新的解决方案,报道可能的技术,预测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构想新的范式等。全书由四大部分、共26章构成,内容丰富,各章节既包括坚实的基础理论又论述可行性技术,在覆盖面和实用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可供分子和纳电子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译者:帅志刚 李启楷 朱道本 等 编者:(美国)谢尔盖?雷舍夫斯基(S. E. Lyshevski)

谢尔盖?雷舍夫斯基(S. E. Lyshevski),生于乌克兰基辅。1980年和1 987年在基辅理工学院分别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1 993年,在基辅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系和乌克兰科学院任职。1989~1993年,担任乌克兰科学院微电子与机电系统部门主管。1993~200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副教授。2002年,作为电气工程教授加入到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还在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海军作战中心任正教授职位。撰写了多部纳米与微米方面的著作,发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手册章节合计逾300篇。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分子电子学、分子处理平台、纳米工程、认知系统、新型组织/体系架构、新型纳电子器件、可重构超高性能计算以及系统信息学等。在优选航天、电子、机电和海军系统的合成、设计、应用、验证和实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过30余次国内和国际邀请报告,并担任《纳米与微米科学、工程、技术与医学》《Nano-and Microscien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丛书的编委。
目录
译者名单
序言
帅志刚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
李启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第Ⅰ部分 分子与纳电子技术:器件级与系统级
1 自组装单分子层的电学特性
2 分子电子学计算技术
3 单分子电子学:结论与展望
4 碳衍生物
5 纳米存储器与纳米处理器的系统级设计与模拟
6 三维分子电子技术与用于信号和信息处理平台的集成电路

第Ⅱ部分 纳米尺度电子技术
7 电子学中的无机纳米线
8 纳电子器件中的量子点
9 利用纳米级多孔氧化铝模板自组装纳米结构
10 尖峰神经元的神经形态网络
11 电子学迈向TSI时代――分子电子学及未来
12 基于非可靠纳米器件的纳米架构的计算

第Ⅲ部分 生物分子电子技术与处理
13 “G线”DNA的性质
14 金属蛋白电子技术
15 生物分子与半导体纳米环中非线性和空间离散导致的电荷输运与局域化?中性激子的Aharonov-Bohm效应
16 蛋白质光存储
17 通过孤立波和随机过程进行的亚神经元信息处理
18 微管和肌丝的电子及离子导电性,与细胞信号的关系及在生物电子学中的应用

第Ⅳ部分 分子与纳电子学:器件层次建模与模拟
19 分子电子学的模拟工具
20 分子电子学器件中的电流整流、开关和缺陷影响的理论
21 分子电导问题的复杂性
22 作为开放量子体系的纳米机电谐振子
23 分子接触的相干电子输运:一个易处理的模型实例
24 单分子第一性原理输运计算的骄傲、偏见和窘境
25 分子电子器件
26 STM诱导单分子表面反应的电子共隧穿模型
摘要
    如,通过对器件和系统级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掌握,使用原型或仿真细胞组织、现象和机制,可以进行过程和存储器平台的设计。基于一些内禀的现象和机制,可以对射流和固态电子技术中独特的网络和互连进行设计。不过,正如文献中所报道的那样,这些互连的大部分仍无法采用基于半导体的接口。从器件级和系统级的角度看,生物分子MPP与设想的固态/射流MPP有巨大的差异。
     在非高斯、非静态的快速变化动态环境中,智能生物系统具有目标导向行为、智能演化、学习、感知和知识产生等功能。对大量的关键性开放问题,还存在一些没有被普遍认可的概念,如基于生物的处理、存储和编码等。通过使用随机性和确定性的概念,对基于仿生的符号、模拟及数字(分立态和分时)与混合处理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迄今为止,这些尝试还没有积累到形成可行的、且可靠的解决方案。在器件/模块级,使用生物分子作为信息载体,对于设想的射流分子电子技术,已经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器件和模块。目前,已经将这些结果应用于细胞质、突触缝隙、膜通道等的信息载体(细胞内和细胞问的离子和生物分子)控制。信息处理平台应该能够映射刺激、并捕获与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而到认知信息处理、感知、学习和知识生。例如,在仿生射流器件中,为了确保其处理过程,我们必须在活动状态、可供使用状态、再处理状态及其他状态之间,控制生物分子的传输、生产、触发、结合/分离。不幸的是,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还是在工程实践和技术方面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技术和基础理论的,这一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