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

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

  • 字数: 3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冬梅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920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内容简介:在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中,有着一大批以小城为故事背景且不乏名家名作的小说作品,其独特性往往被乡土文学或地域文学的整体研究所淹没,或分散在某个文学流派和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基于此,《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对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进行了整体研究,分析并比较了各自的发展脉络、同一文学现象在两岸的异同及原因、两岸当代小城小说同现代小城小说的关系、小城小说同两岸当代文学的关系等,拓展了当代海峡两岸的小说研究空间,提供了一个重新观照两岸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区域华文文学的独特视角。
作者简介
赵冬梅,河南南阳人,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关注现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区域华文文学研究。
目录
引论 都市文学、乡土文学、小城文学:地域的,抑或文化的
第一部分 发展脉络及溯源
第一章 当代大陆小城小说的谱系
第一节 作家与作品
第二节 时代与史

第二章 当代台湾小城小说的谱系
第一节 作家与作品
第二节 时代与史

第三章 小城小说:当代与现代
第一节 田园模式与写实风格
第二节 小城的特性与功能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中的共性及差异
第四章 小城知识青年的理想与困境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小说模式或人生的轨迹
第二节 理想与困境

第五章 女性与空间:女作家的小城“史?诗”
――女作家小城写作的独特性
第一节 她们的“史?诗”
第二节 她们与小城/空间

第六章 怎样讲述“小人物”的故事
――小城小说的艺术问题
第一节 “拼的哲学!笑的人生!”
第二节 “直面人民在当下的苦难”

第七章 空间意象与小城文化
――小城小说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大陆小城空间意象的变迁
第二节 从空间意象看两岸的小城文化
余论 关于小城小说的片断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
    此外,不同的思潮、流派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影响,比如上面谈到的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同寻根文学之间的关系,另如韩少功曾坦言自己受到马原等非寻根作家的影响,或李陀的“先锋小说和寻根小说在中国是互为表里”的观点等,都涉及新时期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现象,即思潮与流派之间常常是“多元共生、冲突交融、必然又偶然”,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直线性的文学史秩序。②这也说明了何以同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会被不同的研究者归入不同的思潮、流派之下加以论说,或者何以同一个思潮与流派会被追溯到不同的生长点,比如有论者从上述新写实小说所进一步渲染的民间日常生活场景出发,认为家族小说、新历史小说是由新写实发展而来的创作现象,以民间的文化形态来淡化政治的意识形态,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从大量生存在野地里的文化形态中寻找历史的叙事点③;有论者则将莫言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和新的写作现象――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与此观点相似的,是王安忆在她的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写道:我想这场寻根运动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化传统上的,一是家族目前的,前者是抽象的、意图不明的,后者则是具体的、意向较为明确的;一时间我们纷纷来到民间,采集各种传说民谚,再逐字分析,演绎出无穷的内容,我们有多少年、多少代,就有多少故事的矿层,家族小说就是在此形势的深化发展中产生的,它是寻求根源的具体化、个人化的表现,是寻根从外走向内的表现,它还带有逆向寻找的形式,从一个具体的人的发展过程,推而广之去考查人类的历史,它不像前一类寻根小说那样,带有荒蛮时代天地混沌入神合一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它的格局要缩小许多、更具有现实的气息,它在表面上带有一种回家的味道。④而陈晓明则认为所谓先锋小说家的“转向”,是指1989年先锋派的形式实验日益锐减,取而代之的是“讲述那些古旧的或并不古旧的历史(家族)故事”,也即从形式转向讲述“历史颓败的故事”。①
    这里要特别谈一下基于寻根文学或新写实小说以及先锋“转向”后出现的家族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可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小说类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欧阳山的《三家巷》、张炜的《古船》等,都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之所以经常会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出现的家族小说如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陈忠实的《白鹿原》、周大新的《第二十幕》等,同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历史小说放在一起谈论或者一些作品被直接归入新历史小说,表明了这一时期的家族小说同此前创作的不同,而不同的原因则与新历史小说相关。很早给新历史小说命名的陈思和将其界定为“大致是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的小说,这类小说“由新写实小说派生而来”,因此其创作方法同新写实小说的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②但是,从后来不断被归入新历史小说的作品看,许多都超出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的范围,其中包括“党史”如乔良的《灵旗》、“古代史”如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当代史”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基本特征是通过稗官野史、民间传说、家族谱系以及个人的成长史,对正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等进行反思、重写或解构。正是由于家族故事经常是反思、重写或解构“历史”的重要载体,使得这一时期的家族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之间存在着交叉与重合,与此前的家族小说也存在着丰富的可比性。也有研究者从外来影响的角度,将20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兴起的新历史主义,作为新历史小说颠覆、解构“历史”的理论依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