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

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

  • 字数: 499.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马茂军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9792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文化生态与中国古代散文思想的嬗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在传统诗、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分类中,散文理论研究很为薄弱。比较集中的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研究成果散见于文学批评史和文学思想史著作中,如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复旦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成复旺等《中国文学理论史》、黄霖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张少康等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我们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用现代视野阐释中国古典散文理论,用精卫填海之心完成中国靠前部《中国古代散文思想简史》。
中国靠前部散文思想史,具有填补大片学术空白的极大意义。以现代视野审视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对唐宋八大家、桐城派作出重新评价,除具有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的价值,对散文理论的探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简介
马茂军,安徽滁州人,1966年出生,1995年博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师从霍松林先生。200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于刘扬忠先生。2004年评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宋代散文史论》、《宋儒学与文学》、《宋代文人心态史》等著作。主要从事宋代散文,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
刘春霞,1978年生,湖南省澧县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化、古典散文理论研究。现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讲师。在《求索》、《海南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船山学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刘涛,1974年生,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现为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刊发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上篇
引言
第一章 先秦散文理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儒家散文理论
第三节 道家散文理论
第四节 墨家、法家及杂家散文理论

第二章 两汉散文理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西汉散文理论
第三节 东汉散文理论

第三章 魏晋散文理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曹丕与曹植
第三节 左思与皇甫谧
第四节 陆机与陆云
第五节 挚虞、李充的散文观
第六节 葛洪

第四章 南朝散文理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文笔之辨
第三节 永明声律论的兴起
第四节 《文心雕龙》之散文观
第五节 萧统

中篇
第一章 北朝及隋代散文理论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颜之推
第三节 李谔与王通

第二章 唐代散文思想
第一节 韩愈散文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与自我调和
第二节 柳宗元的散文美学思想

第三章 宋代散文思想
第一节 苏轼――唐宋古文运动的解构者
第二节 南宋古文运动视野下的朱熹散文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发生研究
第四节 《古文关键》的理论意义
第五节 叶适的义味说与典雅论――南宋古文运动者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反思与超越
第六节 文体学专著《玉海?辞学指南》研究

第四章 元代散文理论
第一节 《文章精义》研究
第二节 《文章精义》作者考
第三节 陈绎曾《文章欧冶》
第四节 文体专著――《金石例》
下篇
摘要
    义的文化现象。比如《诗经》在当时即被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而散文则被置于与史学、哲学合为一体的地位。
    先秦散文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的哲学、政治思想的发展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代言之,诸多重要散文理论观念往往蕴含于某一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中,并非单纯以论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朝礼崩乐坏,统治衰微,思想领域中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商鞅、韩非,杂家的吕不韦等,纷纷著书立说,一时学派林立,各抒己见,文苑中呈现出群星璀璨的状态。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诸子”,体现其哲学、政治思想的著作被称为“子书”。在这些著作的理论体系中多包含着关于文学艺术或散文理论的见解,当然,有些是直接加以论述的,也有一些隐含于对哲学、政治问题的论述中。诸子在创作中对语言的艺术特征、文辞的审美性质、论辩的逻辑原理及修辞手法等都加以探讨研究。关于先秦诸子对散文发展所作的贡献,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曾评云:“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