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农民就业:考问中国城市化

农民就业:考问中国城市化

  • 字数: 41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作者: 楼培敏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36065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农民就业:考问中国城市化》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农民就业:考问中国城市化》内容简介:靠前经验与理论研究都已经证明,城市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已经从由以工业化单引擎推动经济增长发展为由工业化与城市化双引擎推动经济增长。1999年到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从788美元增加到3380美元,而城市化率从30.9%增长到46.6%。就是说,1999年中国有3.89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09年,中国已经有6.22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10年间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了60%,人均GDP则翻了两番多。
根据靠前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是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很快的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几十年仍将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要达到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就将产生近亿“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问题不可轻视。
中国的城市化采用了以建立开发区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路径。这种以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而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以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各种形式发展起来的开发区,是一种外力推动的、急剧变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过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成为市民是被动的和突发的。他们面临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被动性和突发性转变。
作者简介
楼培敏,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长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农民与城市发展问题。负责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靠前合作课题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十数项。先后China Economics、《人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改歌迷》、《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城市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主编著作多部。
目录
第一编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问题、挑战及对策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城市化的本质及其内涵/3
二、城市化指标度量/4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国际比较/9
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中国现状/14
五、指标优化:中国城市化的任务/21
六、实现农民、农业与农地的转变和转型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23
七、失地农民就业是城市化推进中必须化解的难题/24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概况/26
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27
三、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与教训/34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36

第三章 调查方法
一、调查方法/41
二、数据来源/41
三、样本地选择/42
四、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特征/43
五、样本分布与构成/48

第四章 就业现状与困境
一、失地农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令人担忧/51
二、失地农民就业遭遇类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多重压力/51
三、失地农民就业与地区发展呈正相关/57
四、土地利用形式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60
五、培训对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1
六、失地农民求职艰难/63
七、失地农民收入分化趋大/65
八、失地农民消费模式趋于城市化/69
九、绝大多数被访者期盼城市化/74

第五章 审视轧钢城市化:结论与建言
一、“失地农民”范畴的界定/76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受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制约/79
三、第二产业对吸纳就业具有不可小视与低估的作用/79
四、重量开发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吸纳低于其他土地利用形式/80
五、私营经济是化解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重要渠道,非正规就业成为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补充/80
六、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权是保护失地农民大力度优惠生活来源的保障之一/80
七、失地农民看重财产和财富权利与权益,而相对不在乎户籍身份/80
八、对城市化的期盼与就业及收入无显著的强相关关系,就业依然是维护失地农民稳定生活的主要手段/80
九、对策建言/81

第二编 调查报告
第六章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调查总报告
一、样本简介/87
二、失地农民就业调查/92
三、失地农民培训状况/105
四、社会保障/109
……

第七章 就业的交互分析
第八章 就业与收入的交互分析
第九章 就业、收入、对城市化期望的回顾分析

第三编 案例分析
第十章 绍兴样本地调查分析
第十一章 长沙样本地调查分析
第十二章 驻马店样本地调查分析
第十三章 蒙自样本地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318
后记/326
摘要
    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及其就业问题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城市化能够为从农村迁入城市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就业与城市扩展以及产业结构三者之间应该平衡(2002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兰德尔?s.罗森伯格尔,泰史法?G.吉布雷米丁和约翰内斯。海鲁)。靠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涉及就业理论与靠前经验、城市下岗失业以及农民工就业问题等不同领域。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各界关注,并常常见诸报道,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失地农民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就业等问题上。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中长期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和政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的问题;二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城市化发展不是造城,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城市化率,而是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由于不少城市规划缺乏特色,城区规模扩张过猛,拆迁规模过大,造成了所谓的“建设性破坏”,既不利于扩大就业,也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根据我国国情,要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使之都能够扬其长而避其短,发挥城市功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城市扎根。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