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

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

  • 字数: 2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高小弘
  • 出版日期: 2011-06-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995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科学与入文研究丛书》,是一套跨越科学与人文两个研究领域的综合性丛书,具有基础性、交叉性、哲理性、现实性、综合性的特点,内容主要涵盖科学与人文综合研究的诸多方面。举凡涉及科学、人文及其关系的内容,均收入这套丛书,以期实现“文理渗透、中西融汇”,促进我国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稿“综合”女性主义理论、主体性理论、生存理论、人文主义价值论以及叙述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横向与男性成长,纵向与九十年代之前的女性成长小说的比照中,通过文化背景分析、文本互涉分析、心理分析等,将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置于二十世纪宏大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从而深刻探究其文化与文学层面复杂的本质内涵。并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的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率先提出“女性成长小说”这一文类,并对这一文类的概念内涵做出了界定。对于“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界定,是本书拥有理论价值的部分。
作者简介
高小弘,女,1976年10月出生,汉族,内蒙古乌海人,200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师从刘思谦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在《当代文坛》、《海南大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文艺评论》、《天府新论》、《理论与创作》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并且《“家”神话坍塌下的女性成长――试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家”》、《亲和与悖离:难以释怀的姐妹情谊》、《话语权威的艰难建构》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期全文转载。
目录
丛书总序
新的话题新的言说(代序言)
绪论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下女性成长小说的繁荣
二、女性成长小说的历史运演(从“五四”到八十年代)
三、“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四、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章节安排及主要观点
第一章 雾中风景――家庭及代际伦理视域中的女性成长
第一节 “家”神话坍塌下的女性成长
第二节 “恋父”与“审父”:父亲文化形象与女性成长
第三节 认同与对峙:女性成长视域中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

第二章 镜城奇遇――性别与身体维度下的女性成长
第一节 陷落与突围:两性视野中的女性成长
第二节 亲和号悖离:难以释怀的姐妹情谊
第三节 压制与抗争:女性成长中的身体叙事

第三章 本真生存的诗性敞开――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存在体验
第一节 坚守与抵御的独步之舞
第二节 逃离与回归的迷惘心旅
第三节 创伤与救赎的灵魂变奏

第四章 穿越叙事的迷宫――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隐喻
第二节 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叙述分层
第三节 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叙述声音

第五章 想象男性的叙事――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叙事中的性别意识
第一节 男性形象的贬抑化书写
第二节 纯粹美化的男性形象的书写
第三节 “男性神话”的解构与理想化的男性书写
结语:女性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附录一 性别意识视闽下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
附录二《启蒙时代》:废墟境遇下的理性成长
附录三 谛听“河流”的秘密――解读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附录四 穿越成长岁月河流的忧伤――读陆梅的《我的忧伤你不懂》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面对这种变化,中国的思想界、学界,主流的以及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全体民众的精神形态,都相应地发生了靠前的不安与动荡,众语喧哗,莫衷一是:自由主义、新左派、国学热或日文化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深入批判等等,均是这其中比较响亮的声音。如果说,自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之后,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中,那么,自鸦片战争之始,中国社会在这一超稳定社会结构崩溃之后,就处于一个层层蜕变的成长过程之中,漂泊的宿命,青春的激情与反叛,悲凉之感等等,这些关键词频频地出现在百年来的中国历史的进程之中,成为中国社会甚至每一个社会成员成长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新的社会形态还没有成熟,只要现代人的人生价值指向还没有明确,我们就注定还只能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而90年代,则是这一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那么,在这样的成长节点中,又是什么会成为这一成长节点中新出现的关键词呢?
     新出现的关键词或许会有几个,但女性却是一个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一个。
     简略或粗疏地说,我们可以说,男性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现实法则及其合理性,女性则更多地体现着个体生命法则及其鲜活性,社会现实法则建立的基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个体生命法则建立的基础则是个体生命欲求的半富、深刻、细腻等等。如是,以人为主体的历史进步的尺度,要看社会现实法则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吻合个体生命法则。所以,不是从性别解放的意义上,而是从人的解放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女性解放的程度,标志着人的解放的程度。所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上述两种法则的落差中,男性的价值尺度,总是处于中心的主流的位置,女性的价值尺度,总是处于边缘的前沿的位置。但也正因此,一个时代的最初的变化征兆,我们往往可以在女性的命运、追求中得以看到;但也正因此,女性在价值形态上,而不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上,更具备了路标性意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