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
字数: 200.0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张舜徽
出版日期: 2011-07-01
商品条码: 9787101079937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中国文明的历程(插图本)》是有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专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普及读物,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科技、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文字发展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将古代的保健养生、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介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学大师,有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1911—1992)撰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的创造、生活资料的丰富、艺术的进步、工程的修建、对保健养生的重视、医药知识的丰富、文字的创造与改进、书籍的出现、文学的发展等十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将古代的保健养生、医药知识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介绍,使我们对于古人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全书重在对事物发明创造与发展演变的梳理,用极其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是现代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读物。
作者简介
张舜徽(1911—1992),中国现代国学大师,有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是中国靠前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创会会长。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一生完成的学术著作有《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清代扬州学记》、《旧学辑存》等二十四部共计八百余万字。精于“小学”,博通四部,成为一代“通人”大家。其学术著作全部由毛笔小楷撰写完成。
目录
本书目录
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发明………3
五谷杂粮………7
蔬菜瓜果………12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造………16
科技的发明与创造
天文历法………23
掌握了晴雨寒暑的一般规律………27
依照时令节气进行生产活动………30
从筹算到珠算………33
度量衡的制定………36
指南针的发明………39
的发明和应用………41
造纸术的发明………44
动物、植物和矿物知识的丰富………48
生活资料的丰富
豆制品的丰富………55
酿酒术的发展………60
糖的制造………65
茶的普及………69
植物油的制取………74
制盐方法的改进………78
房屋的修建………83
衣服材质的改进………87
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造………91
冶铸技术的成就………95
艺术的进步
印染艺术………101
刺绣与挑花………105
壁画………109
雕塑………113
镂金艺术………117
陶器与瓷器………121
玉器………125
石刻艺术………129
木雕艺术………132
漆器制造………135
工程的修建
道路的修治………143
桥梁的架设………145
城垣的修筑………147
运河的开掘………150
井渠的凿造………152
治水工程………154
沿海地区筑堤防潮………157
对保健养生的重视
饮食起居的清洁和卫生………163
环境卫生的讲求………166
身心的保养方法………170
运动健身………173
健身术的丰富………177
丰富多彩的杂技………180
医药知识的丰富
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187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190
生理的分析………194
病理的分析………195
诊断的方式………198
医疗的内治法——汤药………200
医疗的外治法——针灸………203
吸取外来知识,改进固有的医学………206
医学上的总结工作………209
文字的创造与改进
文字的创造………217
文字的丰富………224
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扬弃工作………228
文字的简化………231
书籍的出现
创造了记载文字的工具………241
传播文字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247
远古书籍的几种形式………254
古代书籍大部分是由集体写成的………257
历史上的集体修书………260
历代集体校书的成绩………264
文学的发展
古代歌谣………270
叙事诗的发展………277
抒情诗的原始形式………283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287
小说的产生………290
摘要
天文历法
我们祖先在同自然作斗争的时候,慢慢地认识了自然运动的某些规律
,并且进一步掌握了他们所认识的规律,拿来指导农业生产。这表现在天
文知识方面,十分明显。因为他们要依照四季循环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决
定他们的活动,所以天文学便成为人类中很早发达的知识了。
我国古代定一年四季的方法,很初以黄昏星宿的出没为主。
《尚书?尧典》以鸟、火、虚、昴四宿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
昏时之中星,司马迁《史记》称古代有火正专门观测大火星的昏见,可见
我国在几千年前,季节是由大火星的昏见而决定的。所以那时对于星宿的
辨认,成为农村中老幼男女的普通常识。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说过: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
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
有问之而茫然者矣。”古代人人皆知的普通常识,后世便变为专门绝学。
这是由于秦、汉以后,一切皆依节气进行工作,一般老百姓,便无需仰观
天文,而天文知识就成为少数人所擅有了。
二十八宿的名称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
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
轸。虽然到秦、汉时代的书籍,像《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史
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才正式提出,但是《诗经》里,早已
有了火、箕、斗、昴、毕、参、牵牛、织女诸宿的名称,而且大半是出于
劳动人民歌唱中。由此可知,在周初已经应用二十八宿,并且为劳动人民
所普遍认识了。后来像《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史记》、《淮
南子》诸书所载,不过经过知识分子之手,把劳动人民已经掌握的知识总
结下来罢了。
我们祖先对于辨认星宿,很初一定是有简明歌括的,可惜年久失传,
无由考索。到了隋朝,出现了(《步天歌》,相传是丹元子所作,而不详其
姓字,无疑是远古天文歌括的综合。它的歌辞,十分浅近显明,令人一目
了然,真如南宋郑樵所说:“得《步天歌》而诵之,每诵一句,凝目一星
,不三数夜,星斗,尽在胸中。”(《通志-天文略》)由于它的编成,
是从农村群众中来的,所以一些语句,都是大众易懂的话,这倒是它的精
神所在。但是一般文人学者,却视其“浅陋”而不去重视。清儒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四便说:“丹元子《步天歌》不著撰人姓名,相传以
为唐王希明所撰。郑樵独非之,以为丹元子隋之隐者,与希明各是一人。
然歌词浅陋,不似隋人文字,《隋书‘经籍志》亦无此书,其非隋人明矣
。古天文家,未有以‘太微’、‘夫市’配‘紫微’为三垣者。《太史公
书》,太微属南宫,天市属东宫;晋、隋二《志》,则分中外宫,与二十
八宿为三列,而‘太微’、‘天市’杂叙于中宫之次。使丹元果隋人,则
唐初李淳风修《隋志》,何不一述三垣之说乎?渔仲好异而无识,欲取俚
鄙之歌,驾乎前志之上,所谓弃周鼎而宝康瓠者也。”在封建社会里,一
般知识分子看不起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乃至把正史里面的《天文志》一
类的书看成“周鼎”,把来自民间的歌括看成“康瓠”,是不足奇怪的。
我们祖先,不但对于星宿的名称、部位,辨认得很清楚,而且平日留
心于天象的变化。例如,白天看见太阳忽然起了黑影成为日蚀,是值得人
们注意的事,便很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仅就《春秋》一书所包括的二百
四十二年之中,就记载有三十六次日蚀,到现在已经由科学家证明了,其
中有三十二次日蚀是接近正确的。
现在所称“阳历”和“阴历”的区别,便在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日
两个周期的不同。阳指太阳,阴指太阴(月)。人们一向总以为阳历是从西
洋传来的,其实我们的经典《尚书?尧典》中早已说过:“期,三百有六
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恰好就是阳历
年。阴历则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只三百五十四天
,要比阳历少十之多,所以每隔三年,便插一个闰月(尚多了几天)。
但若十九个阴历年,加上七个闰月,便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我国在
周末,已经知道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并且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来观测日影以
定’‘‘夏至”和“冬至”的方法。《孟子?离娄》篇说:“天之高也…
…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夏至”为“日至
”,照孟子所说,可知在战国时代,我们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
了。
我们祖先不仅在天文观测方面有伟大的成就,对宇宙构造的理论也有
相当大的贡献。我国古代对宇宙的构造,有三种不同看法:靠前是“宣夜
”。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第二是“盖天”(或称周髀)。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
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行,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第三是“浑天”。认为“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
小,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晋书?天文志》对
这三种学说,都有批评,说:“宣夜少见师承,周髀多所违失,惟浑天近
得其情。”我们用近世天文学的眼光来看,宣夜论天空的性质,浑天论地
球的位置,盖天论众星的运行,都有可取的地方。特别是“浑天”说,和
近代的宇宙论,甚为接近。远在两三千年前,我们祖先已经指出“地如卵
中黄,孤居于天内”的道理,真是接近了近代的科学论断。
……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