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际商务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国际商务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 字数: 3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马克·卡森
  • 出版日期: 2011-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886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8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国际商务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议程》提出了一个国际商务研究的新议程。马克•卡森教授认为:在21世纪必须把国际商务的研究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转移开来,不仅仅要关注单个企业本身,而且要以全球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国际商务,用动态的方法取代静态分析,重点分析国际商务环境的波动、企业创新方法、弹性以及全球商务信息合成利用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为了正确地协调全球商务系统,企业家必须通过社会信用网络、竞争以及建立联合风险投资等策略来处理国际商务问题。《国际商务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议程》是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的推荐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马克·卡森(Mark Casson) 编译:肖光恩

马克·卡森(MarkCasson),英国雷丁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跨国公司经济理沦、企业家精神、国际商务、商务与经济史、文化经济学等。他与英国有名国际商务学家彼得。巴克利合作,共同发展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
肖光恩,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英国雷丁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跨国公司模型: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马克·卡森彼得·巴克利
1.1 引言
1.2 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1.3 “黄金时期”的结束
1.4 波动性与对弹性的需求
1.5 探寻国家竞争力
1.6 重塑竞争力的政策
1.7 规避垄断的弹性
1.8 企业的弹性边界:网络与合资
1.9 弹性与内部化组织结构
1.1 0公司弹性与区位弹性之间的互动
1.1 1弹性与企业特定的竞争优势
1.1 2弹性的成本:建立信任
1.1 3西方跨国公司与“股东资本主义”
1.1 4新的分析技术:一个例子
1.1 5结论/23

第二章 进入海外市场:内部化理论正式扩展
马克·卡森彼得·巴克利
2.1 引言
2.2 理论的发展历史
2.3 模型的建立
2.4 模型的解
2.5 结论分析
2.6 结论及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企业的边界:一个全球系统的视角
3.1 引言
3.2 全系统视角的历史背景
3.3 进一步的思考
3.4 系统观点的更新
3.5 模型概述
3.6 部门区位和地理连接的关系
3.7 内部化的优化:“三角形问题”
3.8 三角形问题的解决方法
3.9 简化的范围
3.10 一个数值化的例子
3.11 应用
3.12 模型的扩展
3.13 结论
第四章 有限理性、超越理性和国际商务理论
4.1 引言
4.2 有限理性是一个空箱子?
4.3 理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4.4 超越理性
4.5 程序和管理常规
4.6 记忆
4.7 内部交流
4.8 外部交流
4.9 理性学习
4.10 总结与结论

第五章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信息成本的方法
5.1 引言
5.2 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
5.3 市场营销与采购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5.4 中间产品流动的协调
5.5 做市商型跨国公司
5.6 信息经济学的原则
5.7 合成
5.8 决断力:为什么时序性程序有选择值
……
第六章 国际合资经营
第七章 国际商务中的实物期权
第八章 企业农业与国际商务体系
第九章 国际商务中的网络
第十章 结论:国际商务中的方法论问题
索引
译后记
摘要
    构是由历史传统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们需要满足的功能决定的。结果国家商务体系的方法在分析波动时被认为是很弱的。波特只重视波动性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但毫无疑问,他也赞成波动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广泛影响。因此,和全球系统的观点一样,波特的方法在分析波动性时注定会成功。
     组织最适合处理特定类型的波动,如持续随机过程导致的瞬间冲击流;它们不适合处理那些影响它们面临的波动种类的变化。这正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所遭遇的问题,如第一章所述。波动类型的持续变化要求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现有组织要么适应,要么不能适应而最终死亡。例如,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就必须进行重组,必须要建立新企业去取代那些过于刚性而无法改变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可以为这些改变提供激励,但是只有企业家才能对市场创造的激励做出反应;具有远见的企业家能认识到改变的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家精神是完善这个理论的第三个要求,也正是在这里全球系统的观点才能展现它优选的优点。它能在组织内部对波动的常规反应和能导致组织自身改变的即时反应做出清楚的区分。
     波特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方法是含糊不清的。一方面,他写的关于竞争策略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产业动态进入和退出的内容——只能看做是实战企业家的“初级读物”;另一方面,为了将竞争性策略简化成一套人人都能遵守的戒律,他否定了即席创新所有重要方面的内容,而这正是上述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如果产业中的每个企业都从表面上遵从波特的戒律,则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结果。正是因为有能即时发挥聪明才智的企业家才避免了这些奇怪的结果。结果,必然可以判断波特在企业家作用的分析上只能取得一般的成功。
     无论如何,怀特莱在这一领域都没有取得成功。他的系统和组织的观点只强调了静态而不是变化,“过去的不散的阴魂”贯穿了怀特莱的整个著作,这直接与他对企业家的忽视有关。如上面的提示,怀特莱有关亚洲经济著作的优选悖论在于他通过强调没有发生实际变化的因素来解释它们已经取得的巨大经济变化。他不能识别亚洲企业家精神在经济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因为他的国家商务体系的静态视野没有给企业家留下空间。这个理论第四个合意的特征就是把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波特过分依赖传统经济学的工具包,他对公司行为社会层面的强调有限。然而,理论框架的弹性意味着其他人可以把组织行为的观点整合到他的方法之中;但是由此而生产的理论还没有一般化,仍然很难把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因此,策略管理的一些近期新研究表明:在对待竞争对手的态度上具有高度理性的管理者在处理与他们同行的关系上可能高度不理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