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

  • 字数: 3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徐刚
  • 出版日期: 201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63578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编辑推荐:历史是伟人的传记,因为有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不同凡响的跌宕起伏,则旧朝崩坍、民国初生之风景大备!当历史的某一时期开启,在火光的召唤下集结起民众的大队,伟人的传记便因之而更加丰富,后人一读再读,撷取其中的若干片断,人物行止,文字语境,以此为镜,外视内省,悲声落泪,会心一笑……如此这般,我们的七尺之躯便承接于历史中了。
在“成则王败则寇”的千年旧俗下,袁世凯被唾骂百年。然其杰出的治国之才确于华夏有大功,《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客观公允有说道。
内容简介
《民国大江湖:话说袁世凯》内容简介:袁世凯,晚清重臣,叱咤风云于民国初创。虽有治国之才,却终以称帝败亡。然以“窃国大盗”概括其一生,既不公允也失历史真实。袁世凯理繁治乱,改革实施了多项新政,从警察、铁路、邮电、练新军到宪政、林政、实业。章太炎谓其“于臣子为非分,于华夏为有大功”。此公亦新亦旧复杂多变,其功罪是非,在历史长河中仍可思之论之。
作者简介
徐刚,上海崇明岛人,世代农人之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以诗成名,兼及散文。传记文学。近二十年来则以环境文学及人物传记著称。其代表作有《徐刚九行抒情诗》、《秋天的雕像》、《艾青传》等。
目录
序: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 001
第一章风云变幻 / 001
第二章洹上垂钓 / 015
第三章慷慨歌燕市 / 029
第四章楚望台下子弹飞 / 040
第五章也有风雨也有晴 / 055
第六章1912年 / 070
第七章玫瑰与刺刀 / 087
第八章宋教仁之死 / 101
第九章一统天下 / 116
第十章袁世凯问:何谓大手笔? / 130
第十一章太炎先生 / 149
第十二章“二十一条”与“筹安会” / 163
第十三章高处多风雨 / 185
第十四章这个冬天真冷 / 210
第十五章项城末路 / 230
第十六章话说功过 / 244
尾声:民国的星空 / 256
章太炎 / 256
杨度 / 261
杨仁山 / 265
方地山与夏丏尊 / 266
李叔同 / 270
赛金花 / 272
袁克文 / 275
徐世昌 / 284
跋:我离民国有多远 / 293
摘要
    1901年10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
     12月7日,李鸿章背负着这个实在太沉重的卖国条约一病不起,吐血不止而亡。在死前的遗疏中称“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又是一团历史的迷雾。
     大清满朝文武中熟知袁世凯野心者,莫过于李鸿章,在朝鲜“会办营务”,袁世凯走的就是李鸿章的路子。去小站练兵,也有李鸿章举荐之功,李鸿章因甲午战败国人皆曰可杀声中闲置北京时,袁世凯竟替翁同龢落井下石,劝李鸿章不如辞归故里,好留下一个协办大学士的位置让翁同龢填补。
     李鸿章对袁世凯说:“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我不受尔愚也。”
     李鸿章并嘱告他的亲信左右:“袁世凯,尔不知耶,乃真小人!”
     当然李鸿章也并非不知道袁世凯的精明、干练,实属人才难得,但总不至于“无出袁世凯右者”吧?
     这一语重千钧的保荐,对袁世凯而言是祸是福,对岌岌乎可危哉的大清国是福是祸,历史将会作出回答。
     其时圆明园硝烟未熄,北京还在八国联军的控制之下。两度垂帘,在宫廷里玩权术玩到炉火纯青,把光绪逼进瀛台让洋兵杀进北京,自己落荒而逃的慈禧的回銮,刚走到河南安阳。就在李鸿章去世的同一天,慈禧下令任袁世凯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赏加太子少保衔。
     可以辱国家可以杀百姓而决不能亏待自己的慈禧太后回京了,依旧权威,依旧豪华,而从此后支撑这大清天下的,当首推袁世凯了。
     饶有兴味的是,慈禧在这之后,废科举、办新学、兴实业,派留学生出洋、派大臣前往欧洲考察政治、军事,预备立宪等等,咸与维新走改革一路了。
     也许,症结不在于维新还是守旧。
     历史到了某一个关口,一味守旧是守不下去的。岁月如长河,大浪淘沙推陈出新终究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曾经阻挡过的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袁世凯是推波助澜者。
     他也是从19世纪过渡到20世纪的中国历史的主要承前继后者之一。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东部小县项城,世人因而也称之为袁项城。他出身名门,幼读史书,因科举屡试不中而投奔吴长庆军中。走投无路时的从军,不料成了他一生的转折,不仅他自己,就连李鸿章也发现了他的治军才干,23岁便随使朝鲜并替朝鲜国王训练亲兵。回国后赴小站练兵,他一手训导出来的新军,是近代中国目前第一支制式统一训练有素的陆军。他痛恨科举,曾是北京康、梁为首的“强学会”的资助者,他又翻手为云把光绪及新党出卖给了慈禧。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曾被罢官又官至极品;他被皇室视为中流砥柱,他也是清王朝的真正掘墓人。
     庚子以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为8000万两白银,从1902年起,每年交付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为2000万两白银。同时户部为筹集赔款每年向各省摊派的2300万两,由各省再摊派粮捐、房捐及重征烟酒税。清朝并允许地方为推行新政而自行征税、筹措,更多的摊派纷至沓来,承担这一切赔款税项的主要是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
     本已穷困到骨的农民日日辛劳,却只是为给洋人赔款而做牛做马。趁国家危难时刻,贪官污吏及他们的子弟、商人大量兼并土地,致使“一邑之中,拥田万亩者有焉,千亩者有焉,百亩者有焉,数千亩、数百亩、数十亩者有焉,家无一亩之地者,十之七八。”土地的集中化,使地租剥削加重,破产的农民日益增多,卖儿卖女比比皆是,再加上连年不断的水旱灾害,农民活不下去了!
     袁世凯和孙中山携手结束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因为他不失时机地把握了这动人心魄的时刻,从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又亲手撕毁了宪政体制,把立足于军权实力刺刀尖上的承诺全部撕碎。最坚强的革命家在他面前纷纷成了最天真的受骗者。
     无可否认,袁世凯曾经是强大的,不仅权倾一时,也深孚众望,然而谁也规避不了自己写自己的历史,不是自己珍惜自己便是自己打倒自己。当他帝制自为时,他便被后人唾骂为窃国大盗……
     1908年11月14日,光绪驾崩于中南海涵元殿,一生郁郁而终。
     次日,即11月15日,慈禧太后死于仪鸾殿。实现了这个老妇人生前的誓言:“我决不死在他(光绪帝)前头。”
     紫禁城连续两天的死讯,实质上已经宣告了摇摇欲坠之清王朝的最后的土崩瓦解,剩下的只是仪仗、外表及冬天里穿着纸糊的衣服抱着路边小店的烟筒待死的八旗子弟们。
     光绪帝的弟弟载沣摄政,宣统皇帝三岁。
     1909年1月2日,摄政王传上谕: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四天后,1月6日,袁世凯离开北京锡拉胡同寓所,寒风凛冽中黯然离京。
     袁世凯在月台上踱步。
     矮胖结实的身材缓缓地移动着。
     这是真的吗?从此归隐田园,往事不堪回首。原来热热闹闹一场梦。
     有道是:官场如战场。英雄也功臣也壮士也败将也流卒也穷寇也风水轮流转。
     偌大一个官场,同僚、部属中只有杨度、严修两人冒着西北风前来送行。
     袁世凯抱拳:“二君厚爱我,良感,今流言方兴,或且被祸,盍去休!”
     严修说:“聚久别速,岂忍无言?”
     严修算是一条汉子,袁世凯下台,他属下的北洋将领一言不发,只有严修以学部侍郎之尊上书摄政王替袁世凯辩护,并请收回成命。
     杨度的回答更加干脆:“别当有说,祸不足惧!”
     袁世凯执杨度、严修的手,叹道:“弟从此得闲,彰德乡下正在修建庄园,二君若有余暇,请来洹水一游,或垂钓、或吟诗、或饮茶,野田乡民之乐当可共享。”
     杨度语出惊人:“风云变幻,正可期待,青山绿水,来日方长!”
     汽笛催人。
     袁世凯上车,转身,挥手。几滴热泪落在月台下冰冷的铁轨上。
     “后会有期!”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